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时间:2017-08-08 00:55: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陈与义①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意对即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旬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 (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情景、感情各2分)
小题2: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1分),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 (1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1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有多种方法,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是最重要的方法,本题就必须理解诗歌题目以及直接表达情感的并键词,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小题2:本诗写一同在外漂泊的同乡故人聚会,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畏晓钟”的原因。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和詹天游
刘壎②
故园青草依然绿,故宫废址空乔木。狐兔穴岩城③,悠悠万感生。
胡笳吹汉月,北语南人说。红紫闹东风,湖山一梦中。
  注:①詹天游:字可大,郢(今湖北江陵)人,官翰林学士。②刘壎:南宋末人。③岩城:高城,指南宋都城临安。
(1)后人评这首《菩萨蛮》“只四十许字,而黍离麦秀之感流溢行间”。结合这句评论,赏析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笳吹汉月”词前意深,请对“汉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故园青草依然绿,故宫废址空乔木”可是“故宫”却在劫后一片衰败,只剩下“废址”“乔木”,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反衬出南宋亡国后诗人的黍离之悲,即深深的亡国之痛。(意对即可)
(2)①刺耳的胡笳吹奏着汉人的乐曲,汉人也被迫操着难听的蒙语,道出当年统治者占领南宋后,汉族可怜的处境和无奈的心态。
   ②实在叹息,昔日红紫斗艳,春风满陌的繁华景象,今日想来如同大梦一场 ,包含作者对前期的不舍、眷恋和对新朝的不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①?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本题解析:
本诗考查的是诗歌手法和情感。从篇章结构上来说,本诗的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出情感是思乡,而且是对前文的一个转折,另外考查到触景生情的手法,前三联在写景,最后一联抒情,情是由景引发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