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00:55:58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雨
陈与义①
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意对即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旬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 (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情景、感情各2分)
小题2: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1分),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 (1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1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点评:鉴赏诗歌的主旨有多种方法,但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到依据是最重要的方法,本题就必须理解诗歌题目以及直接表达情感的并键词,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小题2:本诗写一同在外漂泊的同乡故人聚会,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畏晓钟”的原因。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和詹天游①
刘壎②
故园青草依然绿,故宫废址空乔木。狐兔穴岩城③,悠悠万感生。
胡笳吹汉月,北语南人说。红紫闹东风,湖山一梦中。
注:①詹天游:字可大,郢(今湖北江陵)人,官翰林学士。②刘壎:南宋末人。③岩城:高城,指南宋都城临安。
(1)后人评这首《菩萨蛮》“只四十许字,而黍离麦秀之感流溢行间”。结合这句评论,赏析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笳吹汉月”词前意深,请对“汉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故园青草依然绿,故宫废址空乔木”可是“故宫”却在劫后一片衰败,只剩下“废址”“乔木”,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反衬出南宋亡国后诗人的黍离之悲,即深深的亡国之痛。(意对即可)
(2)①刺耳的胡笳吹奏着汉人的乐曲,汉人也被迫操着难听的蒙语,道出当年统治者占领南宋后,汉族可怜的处境和无奈的心态。
②实在叹息,昔日红紫斗艳,春风满陌的繁华景象,今日想来如同大梦一场 ,包含作者对前期的不舍、眷恋和对新朝的不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①?王禹稱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
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
本题解析:
本诗考查的是诗歌手法和情感。从篇章结构上来说,本诗的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出情感是思乡,而且是对前文的一个转折,另外考查到触景生情的手法,前三联在写景,最后一联抒情,情是由景引发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