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08 00:40: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按要求作文。
  “青年精神”是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风发,是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是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伟大责任;是无数青年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忍品格,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于批判……
  请以“青年精神”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与以往相比,而过渡到关系命题上,这似乎也是在创新改变以往的形式。既然是关系性命题,就得从其关系入手写作,而不能只写其关系中的一方,否则就视为偏题了,因为这个“忧”与“爱”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性。
二者的联系是:“爱”是“忧”的前提,“忧”是“爱”的表现,只有“爱”,才会“忧”,世上没有只“忧”的“爱”,也没有只“爱”的“忧”,爱了,便有忧,忧了,便含爱。适用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
深度挖掘:世上有忧的,但不能爱的;世上有爱的,但不允许忧的;世上更有为不能爱而忧的,亦有为不能忧而爱的;世上还有为不能忧而忧的,为不能爱而爱的;……
作文题开放度很大,让学生有话好写,也有立意可定,也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不错的命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按要求作文。(70分)
题目:成长,意味着?
要求:①将题目内容补充完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记叙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如班级、姓名等。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成长,意味着承担烦恼
告别了纯真的童年,我便踏上了青春的列车。
我以为,长大了,就可以抛弃年幼的无知,就可以扔掉孩提的幼稚,殊不知,长大,意味着承担烦恼。
原以为,长大,意味着拥有邻家姐姐那飘逸的头发,意味着拥有邻家哥哥那潇洒的转身,意味着拥有长辈那睿智的行为,却不知,长大,意味着承担烦恼。
长大了,懂得的就多了,长大了,思考的就多了,长大了,变化也就多了。曾几何时,嬉戏中已少了我的身影,那追逐快乐的脚步也匆匆离我而去;曾几何时,游戏已不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为了锻炼思维的敏捷,那打游戏的劲头也随之而消失不见;曾几何时,我的眼神不再活力四现的东张西望,取而代之的是黯然无光的苦思冥想,还多了几丝淡淡的忧伤;曾几何时,脚上踢的,已不是原先的毽子,手中拿的,已不再是童年的跳绳,肩上背的,也早不是当年的小书包。有时,蓦然抬头,厚重的镜片与刺眼的阳光相接触,眼睛又是一阵阵的酸痛,看到的天已不再蔚蓝,云已不再洁白,鸟已不再欢歌,于是,心更倦了。
长大了,似乎更加的世故了。学习上,明争暗斗,都在默默的奋发向上,却在同窗面前,虚伪的一笑,满不在乎地说:“唉,学的用功不如玩得洒脱,瞧瞧我,一身轻松,逍遥自在,从不被学习所困,从不为学习而忧,玩玩玩,现在不玩何时玩呢?少年不乐何时乐啊!”背地里,却在无声的上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长大了,时间因课堂而充实,被作业而充斥,头脑被公式而沾满,精神也因之而崩溃。
想一想啊,我们真的长大了么?我们少了多少欢笑,少了多少自由,少了多少天真,但这是真的长大了么?
回顾过去,我们没有了那份童趣,回归现在,我们没有了青春风采,展望未来,是否还会为了工作而奔波?快乐少了,任务重了,烦恼随之而直线上升,难到,成长就意味着要成为烦恼的俘虏吗?成长就意味着拥有烦恼并承受烦恼吗?我对天狂怒,眼泪流无数,可有徒增了烦恼。唉,事实告诉我,成长,意味着承担烦恼。


本题解析:这是半命题形式的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题目中规定了要叙述的是“成长”的内容,“成长”意味着一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留下了生活足迹,意味着一次次的成长经历。生活足迹不只是一点,而是一连串的。写记叙文,所叙述的事就不止一个,应以二三事为宜。“意味着”即获得的人生经验,懂得的道理,因此在叙事以后,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不仅要反映自己“成长”的表层,而且要从怎样成长,为什么这样成长等方面作深层的挖掘。在写法上,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见图3)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努力不懈的人,会在人们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要想成功,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
柯灵说:“童年的烙印,既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本题为命题作文。“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是个偏正短语,“永远也不会”为状语,具体修饰和限制谓语动词“忘记”。“永远也不会”所表达出的意韵应该是:刻骨铭心。
本题的写作,应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立意。本命题的立意,取决于“忘记”的具体内容。从本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前者是表达的一种亲情,后者要传承的是童年的烙印,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从题目前的提示语来看,“忘记”的内容,可以是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等。具体写作时,又许将它们具体化,比如是哪件具体的事,是这件具体事的整个过程,还是起因,还是经过等。同时要考虑,这些事、人、物、地给了你哪些启示或影响,以写出文章深刻的立意来。
二是要处理好文章的写作的重点。“忘记”是这篇文章的写作关键,因为它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立意与主题。而“永远也不会”则是这篇文章的写作重点,要写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原因。如是记叙文,因在具体的记叙中表现出来,将其蕴含在事件中。如写作议论文,就要具体揭示其原因。
点评:要写好命题作文,一定要做好“二审”。一是要审文体。已规定文体的,按规定文体写作;两种文体均可的,选择自己擅长的、准备最充分的。近两年高考命题作文大多要求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考生就要根据平时作文得分情况考虑哪一种文体自己最拿手。有些题目,虽未规定文体,但仔细分析,往往有“最佳文体”。二是要审立意。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弄懂题目的含义。含义弄懂了,立意就有了方向性,有了基础。首先要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其次是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第三是分析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第四是挖掘其言外之意。立意方面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一要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杜绝不健康的庸俗的观点,特别是那腐朽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观点。二要立意力求深刻新颖,同时,要处理好时代特征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求新求活而失之偏颇。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