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08 00:32: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临江仙?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小题1:第一句两个“尽”字好在哪里?(2分)
小题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请略加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尽”生动地写出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表现了强烈的乡思。(2分)
小题1:词人(想象)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2分)这两句营造了凄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怀念。(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A.用“浪淘尽”把奔腾的江水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设置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背景。
B.用“穿”写乱石,用“惊”“拍”写浪涛,作用于视觉和听觉,使画面富有动感。
C.“江山如画”一句,既是对雄奇的大自然发出赞叹,又引出“一时多少豪杰”。
D.词中用“风流人物”反衬“周郎”,以人写景,触景生情,充分体现了苏词豪放的特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恩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参考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沦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
(宋)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中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注】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
(元)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注】黄华:菊花。
(1)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首诗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思乡之情。贺诗通过描写登楼所见,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卢诗通过描写雨晴云散后的月夜江景,表现游子在万籁俱寂中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贺诗用鸣蝉、乌鸦、斜阳、古刹、青草等营造一种凄清、荒凉的意境。卢诗用晴朗的夜空、平静的水面、寂静的夜晚营造一种安宁、静寂的意境。(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闺思?【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①。
注:①渔阳,征戍之地
小题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2分)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小题2: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提笼忘采叶”,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采桑叶。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明了本诗的主题。“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难怪主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