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00:32:23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小题1:诗中用哪些意象来表现“晚秋”的?
小题2:研读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尾联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诗人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小题1:杨柳稀疏、大雁南飞
小题1: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小题1: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未酬的不平之意。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幽居初夏①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小题1:诗人写景,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一个“幽”字?试作简要分析。 (4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正面描写。用“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直接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②侧面衬托。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 (2分)
小题1: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②尾联“叹息”,叹息往日旧交往来断绝,顿感寂寞惆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一个“幽”字,“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是正面描写。“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属于侧面衬托。
小题1:若答出“叹息志士空老,报国无成”更深刻。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即可。
诗歌鉴赏参考
【参考译文】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本诗前两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请找出并简述理由。 (3分)
【小题2】本诗为送别诗,在“虚”“实”手法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2分,“凉”或“醉”1分,理由1分。)
【小题2】本诗由实(前两句写眼前实景)而虚(后两句写别后虚景),在叙写离别场景后,用一“忆”字,虚构分别后朋友月夜泊舟、梦中听猿情景,表现惆怅别情。(4分,答出手法2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凉”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凉”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凉”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一个“凉”字可从渲染的气氛和烘托的诗人的离愁情感表现出来,答题时,要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并答出其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醉别”“江风引雨”是诗人对分别场景的描写,故是实写;“忆”“愁”的内容,是想象与友分别后的想象的情形,故为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离别的惆怅之情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①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醾②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③,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 ①“得”,一作“渐”。②花名,本为酒名,以花颜色似也,故取以为名。③婉娩,柔美,美好;迟暮。
结合作品简要赏析,词的上片在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动静结合,一二句写树绿花红,为静景,三四句写“蜂儿闹”“燕子轻”,为动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美景。(白描手法,诗人以绿荫重重、曲阑红花、蜂忙燕舞等典型景物,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色彩对比(映衬),以树叶的嫩绿与花朵的鲜红相映衬,增强了色彩对比,活化了画面,使春天的气氛更浓。)(答出一种即可)
(2)诗人的语言具有“不重词采,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春尽
韩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②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字致尧,晚唐诗人。一生经历了家园沦亡等巨大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此诗是他的晚年之作。②迥:偏远。
22.诗歌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首先抓住?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随之转入写景,继而着力点出一个?字来寄托作者极深的感慨。(2分)
23.有人认为“融情入景,兴寄深微”是本篇的主要艺术特点。请结合诗歌的颔联(第二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参考答案:22.醉酒?闲。
23.颔联两句,诗人不仅细致地描绘了南方暮春时节的典型景象——细流涓涓,落花漂浮,缓缓归入涧溪(1分);片云飘荡,阵雨点点,洒遍孤独山村,传达出春天渐行渐远的气氛,而且还很自然地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景物画面(1分)。说水载落花,散云随风走,漂移无定,无所归依,暗示了诗人自身的孤苦沦落(1分)。而“细”、“浮”、“别”、“断”、“孤”等字眼,则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1分)。(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艺术效果
本题解析:赏析: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本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不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吗?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不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芳时,指春天。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但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呢?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不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吗?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迥,偏远的意思。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岂不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
通篇扣住“春尽”抒述情怀,由惜春引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一层深一层地加以抒发,而又自始至终不离开春尽时的环境景物,即景即情,浑然无迹,这就是诗篇沉挚动人的力量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