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6 07:41:42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江夏王义恭为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为安西参军萧景宪军副,随交州刺史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又遣悫,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狮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二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功次柳元景。孝建中,累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带梁郡,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
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悫有佳牛堪进御,官买不肯卖,坐免官。明年,复职。废帝即位,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谥曰肃侯。(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1.对下列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为乡曲所称——称:称赞
B.义恭举悫有胆勇——举:选举
C.文帝甚嘉之——嘉:赞赏
D.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隶:隶属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宗悫勇武的一项是( )
①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②悫年十四,挺身拒贼
③悫自奋请行
④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⑤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
⑥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年少志大。叔父问他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但他不愿“以文义为业”,平时纵任意气,喜欢武艺,因此乡里人对其并不赞赏。
B.宗悫作战有勇有谋。元嘉年间,征伐林邑,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参加,在作战中善于思考,仿制狮子形状大破敌军“大象阵”,战功显赫。
C.宗悫同乡庾业家甚富有,招待客人多用美味佳肴,而对宗悫却只是酸菜、糙米饭。宗悫任豫州刺史后,不计前嫌,反而举荐他任长史。
D.宗悫不仅廉洁,而且耿直。攻占林邑,面对珍奇异宝,他一无所取;官府要买他的“佳牛”进贡皇上,他执意不肯,并因此获罪被免去官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邑遣将范毗沙达来救区粟,和之遣偏军拒之,为贼所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派一支偏军抵挡,被敌人打败。
(2)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征讨,骑着传送公文的马急速到都城,当面接收皇帝指示,皇上停下车驾对他慰问勉励一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②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③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②雠:同“仇”。③柙(xiá):木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吾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A
4.C
5.(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
B.七月既望——望:农历初一 ?
C.举酒属客——属:劝人喝酒 ?
D.横槊赋诗——槊:长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8分)
送浮屠文畅师序
韩?愈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注】①门墙:师门,借指儒家观念盛行的地方。②夷狄: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与之游乎游:交往
B.当自就其师而问之就:成就
C.人物之所以蕃蕃:繁衍
D.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信:诚实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学”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浮屠师文畅喜文章?②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③是故道莫大乎仁义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⑤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⑥知而不为者,惑也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用“墨名而儒行”打比方,后写文畅禅师结交儒士,喜文章,暗示文畅禅师心慕儒家学说,故和他“谈儒”。
B.作者虽然应柳宗元之约给佛教徒文畅作序,但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柳宗元为文畅写文却不述儒道的做法。
C.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儒家之道的宗旨就是积极推行圣人之道,其核心就在于仁义之道和礼乐之道。
D.作者借写序议“儒佛”事,盛赞儒家圣人之道,又暗含对佛教的贬斥,但讲来既不失礼,又站稳立场,可谓难得。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3分)
(2)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3分)
(3)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凡是出外游览,一定要向当地的士大夫和学者索取诗文来歌咏他的志向。(译对“必”“志”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 (2)受到佛法的约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乐于听听儒家的学说而向我们这些人请教。(译对“拘”“入”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 (3)喜欢旧事物不能接近新事物,是懦弱。(译对“悦”“即”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就”在此处应作“去,往”讲。
小题2:结合原文内容可知 ①说的是文畅的爱好;④说的是未开化的初生时代;⑥是对知行的评论。排除这三项即可得出答案。此三句均不能表现作者“推崇儒学”的观点,不合题意。判断此类型题一定要审准题干要求。
小题3: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
较。可知B 项中“毫不留情的批判”一语用词太重,不符合文中“惜”字之意。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达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词:(1)“行”“必”“缙绅”“先生”“志”(2)“拘”“入”(3)“悦”“即”。 特殊句式:(1)“请于缙绅先生”(状语后置句),(3)“…, 弱也”(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确实有一些人有儒家之名却干墨家的事,考察他的名分很正统,对照他的行为就不行了,这种人能够与他结为同道吗?也确实有一些人,入了墨家门而做儒家事,考察他的名分是不合正统的,对照他的行为却是正确的,这种人能够与他结为同道吗?扬子云说:“在儒家观念盛行的地方,要让这些人离远一点;在落后的边远地区,要把这些人接纳进来。”我把这句话作为准则。
禅师文畅喜好诗文,他周游天下,凡是出外游览,一定要向当地的士大夫和学者索取诗文来歌咏他的志向。贞元十九年春,文畅禅师要去游历东南之地,柳宗元替他向我求一篇文章。查看他的包裹,他所得的诗文一共一百多篇,如果文畅禅师不是非常喜好诗文,怎么能积累这么多呢?可惜柳宗元没有把三代圣贤的学说和思想告诉他,而只是拿与佛学相关的诗送给他。文畅是个佛教徒,如果想听佛教学说,可以向自己的师父请教,何必要见我们这些人向我们请教呢?他见到儒家主张的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很好,社会也因为儒家圣人之道的推行而繁盛,心里羡慕,但受到佛法的约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乐于听听儒家的学说而向我们这些人请教。像我们这样的人,应当把二帝三王倡导的仁、义、礼、乐、刑、政告诉他,给他说说日月星辰所以运行、天地的区别所以明显、鬼神所以幽游、人类和其他物种所以繁衍生息、江河所以流泻不止的道理,不应该又拿佛教学说来轻率地告诉他。
人类刚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像禽兽和现在荒蛮之地未开化的民族一样。后来圣人出世,人们开始知道要住在房屋中,以谷物为食,亲近亲人,尊敬老人,养育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埋葬死者,所以圣人之道没有比仁义更高的,教化没有比礼、乐、刑、政更正统的。施行于天下,万物都各得其所;付之于自身,则身体健康、心气平和。尧把圣人之道传给舜,舜把它传给禹,禹把它传给汤,汤把它传给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周武王把它传给周公、孔子。把这些道理写成书,中原大地的人世代奉行不违。现在佛教的学说,用什么来流传下去呢?鸟俯身啄食,要不时抬起头来看看四周;兽类藏在密林和山洞里,很少出来活动,这都是害怕被更强大的敌人侵犯,但就是这样也还是逃脱不了祸难:弱小者的肉往往成为强者的食物。现在我与文畅禅师住得安稳,吃得悠闲,优游自在,自然生死,与禽兽不同,难道不知道这是受谁的恩惠吗?
不明白事理而不为者不为罪;明白事理却不做,是糊涂;喜欢旧事物不能靠近新事物,是懦弱;明白事理却不愿告诉别人,是不仁;告诉别人却不说实话,是不诚实。我既然重视柳宗元的托请,又欣赏文畅禅师喜好文章的行为,所以说了上面这些话。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后十年,陈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辗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晓关下军,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士卒恐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逐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成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属:归属。
B.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数:多次。
C.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具:准备。
D.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啖:款待。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张良沉稳机智,多谋善断的一组是( )
①秦兵尚强,未可轻 ②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③项伯尝杀人,从良匿 ④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⑤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 ⑥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在下邳的时候,喜爱打抱不平。项伯杀人,张良也跟随他隐藏起来。
B.在陈涉等起义后,张良也举兵起义,部属有一百多人。在张良准备去归属陈涉时,遇见了沛公。
C.当沛公打算率部攻打蛲山的秦军时,张良劝阻沛公,让他采用围而不打、分化瓦解秦军的策略。
D.当沛公占领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后,又是张良对沛公及时进行了劝阻,让他接受樊哙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D
4.(1)沛公率领着几千人马,占领了下邳以西的地区,于是张良就去归属了沛公。
(2)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
(3)替天下人铲除凶恶的人,应该以简朴为本。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