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五)

时间:2017-08-06 07:41: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游石门诗序
庐山诸道人①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绝迹,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众徒同趣,三十余人,成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辟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邪!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注】庐山诸道人,指东晋安帝时居住在庐山的一些僧人,具体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连大岭,体众阜——绝:超出
B.于时众徒同,三十余人——趣:同“去”
C.游观未久,而天气变——屡:多次
D.喟然叹宇宙遐——虽:即使
2.这篇诗序的行文思路是什么?请用简要的文字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东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黑暗,那些受压抑的文人名士便避开现实,追崇佛教,向往自然,于是避世隐居,依恋山水渐成风气,游宴空谈也成习俗。反映在文章里,《兰亭集序》和《游石门诗序》两文都有一些游宴欢情之语。《兰亭集序》文有:“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足以极视听之乐也。”《游石门诗序》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文又都有悲叹之言。《兰亭集序》曰“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游石门诗序》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和课文均为东晋时代的诗序,两者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从石门所在、名称由来、出游年月、同游人数,写到石门的奇观胜迹、游者的感受,最后以佛理点题结束。(意对即可)
3.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
4.相同点:①都有一些游宴欢情之语;②都注重对山水风光的细致描摹,且讲究辞采,注重骈对。
  不同点:《兰亭集序》能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不逃避现实,少空谈。《游石门诗序》充满了玄风与佛理。《游石门诗序》通篇都是丽辞骈句,雕章琢字;《兰亭集序》以灵活自由的散句为主,语言纯朴清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1题。(7分)
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 长其长②,而天下平。”
【注解】①迩:近。②亲其亲,长其长:前一个“亲”和“长”作动词,后一个“亲”和“长”作名词,宾语。
10.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在迩而求诸远”是对道理学习,用了舍近求远的方法,
B.“事在易而求诸难”是做事舍弃容易的却去寻求困难的。
C.在孟子看来,无论是舍近求远还是舍易求难都没有必要,都是糊涂。
D.只要人人都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易事努力,比如说亲爱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也就会太平了
11.《论语·学而》中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同样的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此文段的理解。(4分)
?
?


参考答案:
10.A?本来很近的路,却偏偏要跑老远去求
11. 参考示例:人人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们所应提倡的精神。比如说遵守交通规则,比如说爱护清洁卫生,比如说为“希望工程”作贡献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不是都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吗?
  凡事不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这起码是我们都会认同的生活哲理罢。
【译文】孟子说:“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事情本来容易,却找难的去做:只要人人爱父母、敬长辈,天下就会太平。”


本题解析:
10、“是对道理学习,用了舍近求远的方法”错,“道在迩而求诸远”是“道路就在眼前,却向远处去寻找”的意思。
11、体现“孝悌为道德之本”或“从自己做起”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陶(侃)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答案: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本题解析:文言断句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大体的意思,此句是说陶侃担任监管鱼池官员,利用职务之便将鱼送给母亲,母亲不要又让送鱼的人捎回来,并且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这件事使母亲担忧。可以从最有把握的的地方先断开,在两个“母”之间可以断开,其次在“曰”“乃”等之间逐一断开。
点评:文言断句首先要明白大体的意思,然后从最有把握的地方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同时注意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曰、夫、兮、也”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秦兵不敢出。(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王扫除自迎——扫除:打扫清除
B.公子妄人耳——妄人:胡作非为的人
C.以平原君——称:顺遂,满足
D.告车趣驾归救魏——趣驾:奔向魏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公子留赵——秦王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B.乃与平原君计,五城封公子——口不忍献五城,公子退让也
C.平原君游,徒豪举耳——以无忌从游,尚恐其不我欲也
D.今平原君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似若无所容者——好像无地容身似的。
B.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便私下步行前去拜这两人为师,跟他们往来。
C.徒豪举耳——只是气魄很大的举动罢了。
D.乃装为去——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魏无忌“仁而下士”的一组是
[? ]

①(赵孝成王)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②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③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④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⑤天下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⑥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5.下列叙述与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在战国时期,平原君也算是礼贤下士的贵族公子,但跟信陵君比就相去甚远,他不但不了解处士毛公、薛公的才能,就是已经投奔他的门客毛遂的才能也并不真正了解。
B.信陵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也表现在对处士毛公、薛公二人的态度上,他早就知道此二人有才能,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见他们,以能跟此二人交往为幸。后来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二人为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C.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商量将赵国的五个城封赏给了信陵君,后来因信陵君听了门客的劝告才自谦起来,赵孝成王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最后只将鄗作为信陵君的汤沐邑。
D.秦国不断派兵讨伐魏国,魏王日夜为此担忧,不计前嫌,派使臣去请公子。而公子出于私心,不准备救魏,后因毛、薛二公一番话使信陵君明白不救魏将无面目于天下,于是毅然奔魏。


参考答案:1.C
2.D
3.B
4.A?
5.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记句容叟
袁枚
  舟过燕子矶,泊古寺,有叟训数僧。貌癯而古,须发堕落,高吟所作诗,齿缺不能音。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曰:“余非有道者,累于道者也。”询其姓,曰赵,句容人。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誓不娶,年十九,母亡。
  慕茅山三洞为神仙居,绝欲得之,仡然从三人而行,裹粮趋洞所。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二人者秉烛继之。蝙蝠哑哑万数,如大片黑云来扑火,火灭。其一毒虺,长三四尺,狂走有声。三人苦畏,联衣带行山根,触顶碍眉,石乳雨下,讫不得住。又五六里,得坦穴,闻钟磬鸣,大喜奔之,石罅水所为。望如黑海,昏雾杳藐,波浪大作,不可穷也。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从原径返,行且卧,迷无所复。闻人声如天外呼者,则三人之戚友具麦饭纸钱号于洞口也。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叟归,学茹气呼吸法,于三人中最为长年,卒衰废,与他老人同。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自悔空然慕道,几死穴中。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孕之即不荤——茹:吃。
B.二人者烛继之——秉:举着。
C.仡然三人而行——从:跟随。
D.自悔然慕道——空:徒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老翁“累于道”的一项是(? )
①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
②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
③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
④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
⑤叟归,学茹气呼吸法
⑥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凡夫俗子为之向往并付诸行动,然而最终结果往往是水中捞月,枉费心血。
B.老翁面貌清癯古朴,似和传说中得道真人十分相似,然而答复却出人意料,文意顿显跌宕,引出后面对年轻时寻仙探洞经历的描述。
C.老翁年轻时求仙探洞的故事,令人回味。“闻钟磬鸣”却与神仙失之交臂,不但没有留在仙境,在返回的途中几乎迷路而死,令人警醒。
D.结尾处写老翁求仙不成,终于“衰废”,与凡人无异,又因不名一钱,只得“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绾合自然。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我(上前)行礼并问他说:“老人家该是得道之人吧?”
  (2)三人拉着(亲友)牵引他们的绳索相继出得洞来,见到青天如同见到多年前的老朋友,原来洞外已经三个昼夜了。
  (3)后来竟还有人慷慨激昂地坚称有道有仙,认为老翁讲述的是假话,这种人真错极了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