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6 07:05:52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莫为浮云遮望眼
再回首,
已然白头,
却忘不了那些风景依旧!
时值金秋,登高望远,赏枫叶满山头。
湛蓝的天穹,布满丝缕忧愁。悔不该,如此恋旧。
站在高山之巅,微风拂首。眺望远方,才发现,世界是如此的广阔,茫茫人海是多么渺小,我们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小点,有什么资格去妄想?
身心已被喧嚣的城市折磨的疲惫,在灯红酒绿的生存环境中崩溃。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骑着单车,穿梭在霓虹灯影之下,在快节奏的生存之道中匆匆走过。夜深人静昏黄灯光,捧一杯香茗,独享“小资情调”。
追求梦想的心在时隔三年之后变得软弱,被现实玷污。我不曾知道这是更成熟、更现实的表现,又或是已没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努力拼搏的锐气,只是一不敢去回望多年前的女孩······
面临升学选择,朋友们都已成长。他们都学会了规律的生活,在“两点一线”的忙碌中收获着快乐,收获着温暖的阳光。他们都已成了追梦的少年,珍惜十六岁的花样年华。他们都学会了不去说后悔,因为那是弱者的行为!
我们有自己的歌,有自己的乐,还有那永不褪色的莱茵河。
回忆因额头上空盘旋着的一声鹰嗥戛然而止,思绪又飘回了群山之上。
想一想,自己如今能够攀登上如此的高度,岂不也因为当初的奋勇之心。
是啊,人生却也如攀登。只要还有那座山在,自己就应永不放弃,哪怕前方是一片荆棘。
乌云过后,便会出现骄阳;雷雨之后,也将浮现彩虹;黑暗过去,还是那片黎明的曙光。
也许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是寂寞的,但迎来的结果却是绚丽多彩的。
我们处于人生的一个抉择之中。一次次的失败已让我没有在向前走的信心。
望着头顶翱翔的雄鹰,听着他一声声的鸣叫,心灵仿佛经过了一次洗礼。雄鹰的搏击蓝天也是来源于昔日的锻炼。当予以逐渐丰满,它便开始了求生之路,用弱小的身躯向大自然来证明:所有的磨难都挡不住它所要求的高度,湛蓝的天空定会是它最后的归宿。于是,它便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一次又一次的绝处逢生。你看,它飒爽的英姿上还印刻着伤痕!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踏着脚下这块坚实的土地,伴着雄鹰的阵阵嗥叫。让所有的烦恼,在这山谷中游荡。怀着一颗坚强的心,击碎困难、畏惧之石,用激情点燃生命的火把,迎接生命的挑战!
本题解析:这一材料作文题在叙述尼采从半高处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后,用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所以,我们可以循着命题者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思考,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立意为: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也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这是一片起伏的灌木丛生的原野,灌木上结着鲜红的大小不一的浆果。有一天,三个年轻人从这里走过,被这繁星般美丽的浆果吸引住了。他们约定,从小路的起点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取的最大。当然,每人只能有一次采摘的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年轻人,你怎样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这一段路途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请以《人生路上的浆果》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上面的材料,是一个假设的故事。三个年轻人相约,同时从这片灌木丛生的原野走过,看谁能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谁是幸运者。这对三个年轻人是一次人生路途经历的考验。沿途选择、采摘较大浆果有很大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当然,每个人只能有一次采摘的机会,并且不能走回头路。还须注意原题中的“较大”二字的含义,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并非最大的浆果。如果没有一定的鉴别浆果的眼力,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不可能选择、采摘到较大的浆果。这就提醒三个年轻人,千万谨慎,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个人仅有的一次机会和权利。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①不怕道路崎岖艰险,勇往直前,“我”终于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②“我”一直朝前走,错过了采摘教导浆果的机会,后来只好仓猝选摘了一颗了事。③“我”一直走完了原野,始终未寻找到“我”心目中较大的浆果。“我”心目中较大的浆果究竟是哪一颗呢?但“我”坚信,较大的那颗浆果总有一天能够摘到。④“我”经过反复挑选,采摘了一枚自己认为较大而且较满意的浆果,一边走一边欣赏,可是后来发现一颗最大的,可惜再也没有采摘的机会了。⑤“我”由于流连忘返于途中的良辰美景而坐失良机,“我”的朋友摘到了一颗较大的浆果。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借好纸逼迫自已写好字。他开始在宣纸上练字,写字的水平果然提高很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逼自己成功
“逼”是刀光剑影炮火硝烟时立下的军令状,“逼”是遵照执行不得有误的死命令,“逼”是必须完成不得拖延的硬任务。“逼”或意味着“强硬,强迫”。但是逼迫,能激发自己无穷的潜能,一步步迈向成功。练字的人在宣纸上练字,写字的水平果然提高很快,不正是因被逼而成功的很好事例吗?
?生存危机,逼出成功
面对数十倍于已方的秦兵,西楚霸王毅然破釜沉舟,让战士们只带三天干粮,逼使每位士兵拿出视死如归的勇气,最终赢得了这一场神奇伟大的战争;面对不顾骨肉亲情的兄长,曹子建被逼无奈,以旷世之才在七步之内吟出一首冠绝天下的诗,不但成功地免去杀身之祸,而且被后人誉为“七步之才”。
渔民捕捞的沙丁鱼,在短时间内很快地死亡。后来在人们引进了它们的天敌后,被生存的危机所逼迫,反而不断挣扎从而获得了生存的希望,成功地存活下去。生存危机的逼迫,能使发挥体内的最大潜能,激发智慧,释放勇气,最终获得成功生存的机会。
?困境重围,逼出成功
那一场连绵不绝的大雨,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陷入 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的困境逼迫他们揭竿起义,成为了第一支农民起义军,成功地敲响了秦亡的警钟。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重兵濒临城下,城外无援兵,城内无一守兵,孤绝的困境,逼出了诸葛亮超强的智慧,一架琴,几个扫把演绎一曲“空城计”,成功地吓退司马大军,让城中百姓转危为安。那是一场天灾人祸的灾难,中国陷入三年困难时期,偏又遭苏联撤走资金与技术的顶头风,逼迫国人奋发图强,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壮举。
困境当前,艰难压顶,没有沮丧,没有失落,没有放弃!无路可走,逼迫之中,激发人无穷的斗志,获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走向成功!
亡国警兆,逼出成功
诸侯混战,此消彼长,秦国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实力弱小,随时都有被吞灭的可能。在国将亡的逼迫下,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最终一扫六合,统一天下。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国将亡的逼迫感,使得中国渐衰落,落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如同肥肉般任人宰割,受尽外族凌辱。内忧外患,水深火热,帝国主义的侵略,逼迫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激发战士们一往无前。经过8年顽强抗战,即使在武器不如人,力量不如人的情况下,也成功地成立新中国,翻身作主。
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的退步;落后的耻辱,亡国的警兆,震醒了那醉生梦死的统治者,逼迫他们励精图治,夺取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逼,是一种压力,是一种磨炼,是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意志,使人突破重围,勇往直前。逼,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死活都要拼出一条光明大路的坚持,是绝处寻生的希望,是人成就人生的必备要素。成功需要逼迫自己!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首先要看懂材料,具体分析材料内涵。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如:“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只写了一个‘逼’字”;“这是让他借好纸逼迫自已写好字”;“他开始在宣纸上练字,写字的水平果然提高很快”。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逼”使自己成功;在宣纸上写字是高投入,高投入才有高回报;在宣纸上写字是高投入,要珍惜投入。所以根据材料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角度:①逼迫自己成功;②珍惜人生付出的成本;③高投入才可能有高回报;④懂得珍惜利于进步。
逼迫自己成功的事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从某种意义上说,逼学生的老师,何尝没有逼自己?“教学相长”不也是“教学相逼”吗?常言道:“用进废退。”当外部有压力逼你“用”的时候,你的学识、才干等将会有很大的长进。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一个表情、一个举动、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甚至一声鸟鸣、一片云彩、一丛风中的芦苇,都会具有动人心魄、令人回味的美。
请以“美的瞬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写作时要注意根据原材料提示,准确全面地把握话题内涵。“美的瞬间”这一话题包含了两个要素,其一是“瞬间”,既然是“瞬间”,最好不要写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最好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要截取社会生活或自然世界中某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将其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读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其二是“美”, 既然是“美”,那就不能展现给人丑陋、阴暗的一些东西,而必须是所描绘的“瞬间”必然存在的一种“美”,这种“美”可以是人物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感,可以是自然界中存有的令人心醉的审美情趣,等等。总之,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统一。
写作时应尽力避免以下两种情况:
1.只在用尽笔墨叙述这个“瞬间”出现之前的一些过程,“瞬间” 出现时却用寥寥几笔一带而过,抓不住应该着力描绘的细节,使文章显得详略不当,重点内容不突出。当然,在“瞬间”出现之前作一些必要的铺垫,也是写作时不可缺少的。
2.只顾描绘“瞬间”,能够把“瞬间”描绘得淋漓尽致,却不善于挖掘“瞬间”蕴含的“美”是什么,只是笼统地、口号式地喊几句“这个瞬间真美呀”“瞬间拥有着无限的美”等等。
总之,既要把“瞬间”描绘得富有震撼力,又要善于挖掘“美”的内涵;既要有形象生动的刻画描写,又要有深刻透彻的议论抒情;“美的瞬间”虽然是极其短暂的,但又是人性中永恒的美,又是社会人生得以永远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这个话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又在写作中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水平提供了契机。
昏黄的路灯下
从教室里明亮的灯光中回过神来,把自己裹在大大的羽绒服里,围巾、护膝、手套、口罩全都弄好,然后迎接那冬天的洗礼。
尽管回家的路上风不大,但还是习惯性地打了个喷嚏。一想到家里的温暖心里就委屈,明明家里有车,父亲为什么不来接我?住的很近的高二学姐们都是早送晚接,老天爷就一定要降大任于我,让我独自享受空旷的街道,明亮的路灯以及呼啸的北风吗?
不知不觉,离家近了……
然后我用足力气最后一个上坡,“邻邻——”母亲的声音从风中传来,不会听错了吧?
我转过头,刹那间愣住了。
她的头发被风吹的那么乱,唇是干的,手插在上衣口袋里,缩成了一个团,她见了我,唇裂开,笑了。背着路灯的光,我依然可以感觉她一定有温暖如春的表情,路灯昏黄的光和红色的羽绒服在她身上,有种俗气而幸福的美。
“你爸喝醉了,没去接你,我把他安顿好就在家里给你熬粥,后来又出来等你,你快先骑车回去吧,家里的粥还是热的”
“我们一起走”
“不了,我还是步行回家,不耽误你了”
我又一次回头看她。
她向我招手,头发依然是乱的,她用手理了理。
风、路灯的光以及她的样子,在我心中定格成了一个如火焰一般的画面,每当我在学校里想她,就闭上眼,那个炽热的画面就在眼前。
从夏天,到秋天,又到冬天,又是一半年,又过了一个陌生的半年,每个夜晚回家,她总是在等我。她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总是咳嗽,又总坚持在夜里等我,不叫她等,她总是当面答应,之后的夜晚,又在风中等我。
希望在灯光的陪伴下,她不会孤寂。
希望在灯光的温暖下,她不会生病。
那昏黄的灯光下……
点评:这篇文章紧紧围绕话题,选取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等我放学回家的细节展开细致感人的描写,朴实、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一个平凡母亲的不平凡的美德——爱子甚于爱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