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6 06:44:20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按要求完成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1)现职的科学家平均死亡年龄是52.23岁,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日前,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说,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请针对上述文字,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道作文题针对现实,其内容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指向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成长,关涉其日后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明天。
现在的学生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忽视体育锻炼和体质提升。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社会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必须以个体强健的身体健康的身心为基础啊。学生的学习活动本来应该是为其以后的幸福生活和成功打下良好的德、智、体、美的基础,但现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而或被动或主动地淹埋于习题之中,异化为做题的工具和分数的代码。这是对人的本质的背离,也直接影响到民族的未来、发展。本题立意应为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身体健康,以获得个人的幸福成功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参考作文 ?上善若水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做人应如水,只有拥有水的这一份气韵和潇洒,才能达到上善。?
做人应如一脉泉水,灵动清澈,谦逊可亲。?
泉眼无声,总是卑处一隅,汩汩地涌出清流,滋润万物,怡然自乐。袁隆平便像这一脉清泉。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老身价超过千亿,但他却生活的极其简朴他依旧像田间老农一样耕作在稻田,不厌其烦地进行试验;他依旧穿着十五元的廉价衬衫。而他创造的杂交水稻却养活了亿万家庭,造福了黎民苍生。?
泉水脉脉的流淌,滋养近处的花木,浸润远方的沃土,泉水却依然清淳澄澈如故。?
做人应如一池湖水,淡泊宁静,宠辱不惊。?
湖面如镜,波澜不惊中笑观两岸风景,宁静内敛中彰显智慧与洒脱。季羡林便似这一湖碧水,安然在世事变幻的风起云涌中。季老被誉为“国宝”,他是文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精通十二国语言,堪称“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但他却把荣誉看得极淡,希望“三项桂冠一摘”,还他一个自由自在身。季老不为名誉所累,依旧是那个在北大朗润园悠然赏荷的宁静老者。?
湖水波澜不惊,淡泊悠然中荡起一圈縠纹,那是智慧的涟漪。?
做人应如一渊潭水,与世无争,胸有大志。?
潭水深邃,超脱世俗中积淀着自身智慧的光华。诸葛亮便如这深深的潭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卧龙先生隐居山水间,沉淀着自己的才学和智慧。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处空城抚琴而吓敌千里。他不佩一刃,不披一甲却助刘备在西蜀雄据一方。即使身处政坛他也不汲汲于功名和地位,他轻摇羽扇,笑捋美髯,好一个与世无争的诸葛孔明。?
潭水乐居幽壑,与兰草为邻,与苍鹰为伴,无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若一脉泉水,清澈淳厚;若一池湖水,波澜不惊;亦若一渊潭水,深邃大气。潇洒与逍遥中蕴涵着人生的大智和哲理。做人应如水,与世无争,淡然悠远。
本题解析:本题是材料作文,与2013年湖北高考卷异曲同工。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题目所给材料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道家对水的柔与刚的两面性的认识,这告诉我们水具有柔与刚的两面;二是引用老子以水喻善的话并进行字面解释,阐明了善-水-道的关系,三是承接上文提示我们水有哲学意味。我们看到给的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看到材料中的层次与启发,有哪些地方你是没有想到他帮助你去把它完成你的联想和想象的。这个题目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求你提炼出水的哲学内涵,并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础作为文。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两种态度,应该怎么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个作文就是在谈人生、谈社会。但是你必须是以水的哲学含意为话题,你是在对水的演绎中表达你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由开心麻花团队演出的小品《扶不扶》,将一直被热议的“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而据调查,超过八成公众坦言,面对老人摔倒,自己存在“道德焦虑”。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的?
请针对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不少于700字;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扶起善良
如果看到一位老人跌倒,你扶不扶? 这问题若是抛给一个小学生,怕是他们不用过脑便能说出答案,你我心知肚明那答案是什么;这问题若是抛给社会上的“成年人”,这答案便不一了。其实一切不过一念之间。?
“曾经那些年,天还是蓝的,水还是清的,奶粉是能喝的,老人是可以扶的?”一切都源于彭宇案。?扶或不扶,一念之间。?
关于彭宇,我敬佩他但无须赞美赘述。就如有人捐了几个钱给慈善机构一样,无须公众过问,无须轰动一时。仁善是大多数人的本性吧,就算不是你的本性,经过教养,也应把它装扮成本性吧。社会不怕伪善,至少伪善的人还有良知,长久以来,善良会成为他们的习惯,最可怕不过没有善恶判断力的人了。扶或不扶,只在善或不善,一念之间。?
怨或不怨,一念之间。?
最近兴起一句话:老太太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群体。而在我眼中,他们理应是最最和蔼可亲的一类人,何至于斯?为了四五万元钱,当真连心都不要了?这种行为,俗称“碰瓷”,我也曾遇过碰瓷,是一个年轻人假装“被撞车”,父亲很痛快的地送他去医院、做检查,还留了5000元现金,即使医院说他一点事都没有,即使是显而易见的笨拙的碰瓷。我是赞同父亲的做法的,对于那类人,我只有深深地怜悯以对,他们也是生活中的可怜人。辱骂、讽刺、只会让他们离道德愈行越远,不要再怨恨,用社会的宽容、体谅和大爱理解他们。如果你恨了,那你就输了。怨或不怨,怜或不怜,一念之间。 信或不信,一念之间。?
如果你信了,那你就输了。你不堪一击的“道德”被一件偶然之事轻易打败。把给老太的话同样送给“信了”这件事的人,为了四五万,当真连良心都不要了?世上有两类可怕的人,一类是为了得到,另一类是为了不失去。这个年代,人人都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却不知有吃亏是福,“亏”是粪土之财,“福”是生命之光,至少于我,是愿意吃这亏的。不想失去的人啊,最好的方法便是给予,给予你的宽容,给予你的帮助,给予你的善良。信或不信,给或不给,一念之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叶落,一念花开;一念暮色,一念晨起;一念悲,一念喜。 扶起善良,一念菩提。
本题解析:
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要让我说,肯定是一个字——扶。因为老人毕竟年龄大了,手脚也不灵活,万一倒在地上,要是没有人帮忙扶起,将会导致老人会有生命危险。
助人为乐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倒地扶不扶,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可是,就在金钱的驱使下,就在和平安宁的今天,却成了困扰人们的一个大问题。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伸以援手,播撒爱心。其实,老人倒地该不该扶,其实不是问题,只要每个人都有一颗正直的心,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期待着,有一天,老人倒地扶不扶,变成永远的过去……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考来了,相同的炙热天气,相同的紧张情绪。不同的是,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比去年少了117万,去年未考上的往届生又有28万缺考。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
据了解,其中一部分尖子生不再信任国内大学教育,选择出国读书; 还有一部分弃考者则是因为学费高、就业难,而这些多是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考生。在真文凭普及,假文凭泛滥的情况下,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再相信文凭改变命运的说法,放弃高考,开始创业。
针对上述现象,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材料涉及高考的动向。反映我国高考形势变动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对此我们提供以下几种立意方向,以供参考:
1、高考促使青年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报效祖国。
2、高考仍是迈向世俗成功的主要途径。高考使公众上升的通道拓宽,很多人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走出了贫穷,改写了人生。
3、各地录取线相差悬殊、异地参加高考困难,高考加分形形色色;以及继而出现的高考移民,高考舞弊、权力寻租乱象,正在蚕食高考的神圣感和公信力。
4、在高考不再能定终身的时代,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企业和用人单位又抱怨大学生能力缺乏的现实中,应重能力而轻文凭。
5、学费高、就业难,读大学的性价比太低,对于农村或贫困地区的考生,考大学是一场胜算不大的赌博。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以“最前与最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