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06 06:07: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6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小题1:这首诗第二句哪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做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赏析本诗三、四句运用的手法及艺术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二句中“惊”字最传神(1分)。它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萌芽的惊喜之情。(2分)
小题1:诗人运用了拟人化手法(1),表达了对春雪飞花的欣喜之情,增加了诗的情趣。(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为炼字题,考查炼字的好处。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我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乙:……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新妇起严妆(仔细地梳妆打扮) 腰若流纨素(洁白的绸子)
B.六合正相应(合适) 良吉三十日(“良辰吉日”的省称)
C.交语速装束(穿好衣服、化好妆) 络绎如浮云(接连不断)
D.婀娜随风转(形容轻轻飘动的样子)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2.下列与“好自相扶将”中“相”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相见常日稀
B.不得便相许
C.儿已薄禄相
D.叶叶相交通
3.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仲卿与兰芝分别时,竭力安慰,反复叮嘱,“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表明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
B.刘兰芝用蒲苇自喻,向丈夫表示坚贞的爱情,并希望丈夫像磐石一样,永不转移。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表明刘兰芝清醒地预料到日后的道路艰难。
D.从这两段可看出焦、刘二人感情深笃,决心以死来向封建专制家长提出抗议,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参考答案:1.C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鹤林寺僧舍  李涉①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①李涉,中唐诗人,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
小题1:从抑扬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的表达技巧。(3分)
小题2:诗的末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有的版本作“又得浮生半日闲”,你认为用“偷”字好还是用“又”字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首句直抒诗人极度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是抑,(1分)末句抒发诗人领悟到了要学会珍惜时光、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是扬。(2分)
小题1:用“偷”字更好。“又得浮生半日闲”只是客观的表达了又一次得到闲适之意,与首句“终日昏昏醉梦间”的心境不符,(2分)“偷”字则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于“竹院逢僧话”后领悟到了要从容乐观地对待失意人生的积极态度。(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的失意消沉、昏醉度日的心境,和后文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从容乐观对待人生的道理之后的欣喜之情,可以分析抑扬。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用“偷”字显然好于用“又”字,先答“偷”字的句意,再答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小题1:“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4分)
小题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写出这句诗并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1分)了今日处境之可悲。(1分) 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2分)
小题2: “今春花鸟作边愁”。(1分)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1分)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要答出对比,明显以春之快乐来写悲愁。所以答案中就有了对比、反衬等关键词。内容上结合诗歌写诗人心境即可。
小题2:本体与第一题有相似之处,关注对比。这题更多的是情景上的考查。本题主要是情景表现上的反差。首先选出诗句,其次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11分)
于中好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①如梦水东流。人间②所事堪惆怅,莫向③横塘问旧游。
①“秾华”:繁盛的花朵。语出《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唐棣之华”。诗中以兴的手法赞美王姬的美色。这句取其衍深意,谓繁华如梦,流年似水的意思。
②“所事”:所有的事,事事。
③?“横塘”:地名。江南多有横塘,所指不一。词中泛指江南,且以横塘代指记忆中曾一起走过,拥有过美好回忆的地方。
小题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秋日登楼因眼前秋景而惊讶于节序变换、时光流逝;感叹身世浮沉,繁华不再;忆起旧日游乐而心生惆怅。
小题2: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感叹人生的小词。 短短一阕词,表现手法多样,有视觉:残阳小楼;有听觉:玉笛偏幽;有远景:一行白雁;有近景:几点黄花;有心理活动:惊节序,叹沉浮;也有秉怀直呼:人间所事堪惆怅,作者将所见所感交错纷呈,身世之感与眼前景致互融,收放自如,很是清丽婉曲。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作者的情感可从景入手,也可从关键字入手。秋日里的残阳和黄花都是易让人惆怅的事物,而且下片中提到事事惆怅,可见诗人心中惆怅。本题不但要找出情感,还要写出其原因,惊节序,叹沉浮,秾华①如梦水东流。这句点明了原因。
点评:由于诗词常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达意,所以本题可从景入手分析,还要结合全诗来理解诗人惆怅的原因。所以分析要全面,表达要合理。
小题2:试题分析:结全上一首诗我们发现,诗人的情感蕴含在秋景之中,黄花有情,残阳含情,流水亦有情,所以作者可谓触景生情。表现手法指作者写作诗词所用的手法,例如观察角度,例如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等。
点评:此类题在于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鉴赏诗歌,如它的思想内容,如它的表现手法,即用什么方式来表情达意,有什么特别之处。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等问法。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