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见题型》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7-31 21:52:1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毛泽东曾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俗话又说“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可围绕“快”与“慢”的辩证关系立意。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要快慢有度。
分析:前两句名言表达人生短暂,岁月易逝,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事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后两句表达一层意思,但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急于求成往往会违背客观规律,适得其反。搞建设,从事科学研究,都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
若只选取“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或“欲速不达,急则难成”这一角度立意,也属符合题意,但不是最佳立意。
本次作文学生构思立意情况:
一.只取一句话的意思来立意,不顾及其他。
二.注意到两层意思,但不会辩证分析。表现是“珍惜时间”,列举名人,“欲速不达”方面举大跃进,两者油水分家。
三.个别同学对四句名言,有肯有否。比如否定“欲速则不达”这句话。造成文章论述偏激,有懈可击。
四.一句一评式作文。此方法体现为概括材料能力稍差,只能逐句剖析,往往不能形成统一的观点,使文章思想杂乱。
五.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理解题意,但对于“欲速不达”的理解不深不透,容易论偏,比如拐到“从容”“等待”“耐心”“蓄势”“勤奋”“质量”“沉着”等方面去,这些词汇属于“如何去做”,是解决问题时提到的,不应作为论述的主体,而有些同学恰恰把这些作为主体来论述,导致不及格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来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将给我们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请以“喝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审题时可采用三步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喝彩”大声叫好、齐声喝彩,比喻对别人欢呼,也就是肯定别人。其中限制语是肯定别人,而不是自己肯定自己。
2、为什么?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3、怎么办?不要吝惜自己的掌声和微笑,去积极的肯定别人的优点,同时别人也可能肯定过自己,那么我们曾有过怎样的感动或改变呢?
4、文体较宽泛,内容也比较好写,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就会动人。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除夕清晨,一名来自南京市、跟随父母到美国旅行的4岁幼童,以他自己的独特裸跑方式在美国纽约-13℃的暴雪中迎接2012农历新年。近日,这段视频被孩子的家人放到网上,4岁“裸跑弟”迅速引来了网民关注爆红网络,短短几天点击率高达26万多。
对这种教育方式,网民也是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经历?请以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 ②中心自定,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日关系是复杂和矛盾的,既包括历史问题,又包括现实问题;单纯从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很难正确地解释中日关系;只有充分考虑到了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才能够正确的理解中日关系和展望其未来。自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72到90年代以来比较平稳的中日关系;90年代初到现在起伏变化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转变虽然有复杂的国际背景,但是两个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的互动始终是其根本的因素。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日作为在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要在应对金融危机,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的发展,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中日之间只有增进了解,才能和平与团结。在这方面两国的政治家们都有责任。二战的抗日国家美、俄两国虽然与我国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同样是日本帝国战犯的敌人,可是他们对日本右翼的活动却没有我们敏感,为什么?我们应对日本现状的有一个正确的估计,日本社会的主流是和平的,人民大众的利益是与我们友好的。中日两国在新的一年里,应该共同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从水上吹过,留下了粼粼波纹;
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
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
鸽子从天空飞过,留下了声声鸽哨;
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
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呢?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例文:
把笑容留下
有了微笑之泉的浇灌,最卑微的泥土上也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题记
燕子从水面掠过,留下了圈圈涟漪;露珠从叶尖滑过,留下了点点光芒;我们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也应留下甜美的笑容。
笑容如同穿越时空的清风,能吹散心中的阴霾;笑容如同满载哲思的梵曲,能唤醒尘封的心灵。留下笑容,能体现出旷达和坦然,能展示出气节和宽容,甚至能塑造出一个民族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乐观心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太白的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刘禹锡的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的笑。因为笑,李白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旷达;因为笑,刘禹锡留下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淡然;因为笑,谭嗣同留下了万古长存的气节。他们笑出了精神,笑出了品格,笑出了光芒万丈的人生。
作家歌德走在一条狭窄小道上,一位挑剔的评论家迎面而来。评论家趾高气扬地说他不会为傻瓜让路,歌德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为评论家让路。同样,美国总统林肯面对政敌的百般刁难,不但没有愤怒反击,反而一笑泯恩仇,与他们握手言欢。这需要怎样宽广的胸怀啊!他们把笑容留给了对手,同时收获了友谊,也留下了千古佳话。
当今中国有这样一些人,虽被幸运之神抛弃,却依然与笑容为伴,奋力前行。“地坛的孩子”史铁生虽身患重病,却仍将笑容嵌入字里行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生命馨香。“中国达人”刘伟虽失去双臂,却仍将笑容注入黑白琴键,演奏出悦耳动听的生命赞歌。还有那些坚强的汶川人,灾难使他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他们没有悲观失望,在全国人民的援助下,用坚毅重建汶川,笑着收获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笑,把中华民族不畏苦难的乐观心态展示给了世界。
留下笑容,留下的是美好;走不出阴影,留下的则是悲剧。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到海子的卧轨、三毛的离去,再到“富士康的十三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一朵朵绚烂的生命之花在刹那间凋零,我们不能不为之流泪,不能不为之叹息,因为毕竟世上还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景,他们放弃得太早了。
留下笑容,就如同留下一台精彩的人生话剧,会带给他人幸福的启迪;不说再见就带着痛苦和忧伤匆匆退场,只会给人留下无尽的怀念与痛楚。
留下你的笑容吧,它比牡丹艳丽,比荷花清纯,比钻石璀璨。
留下你的笑容吧,让微笑之花开遍山野,让风儿夹着爽朗的笑声在时代的舞台上奏出最华美的乐章……
点评:作者用饱蘸感情之笔,奉劝人们留下笑容,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立意准确,主旨鲜明。事例新颖,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典型有力。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本题解析:材料的前五行运用了比兴手法,引出关键句: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进而引发思考:是留下欢乐还是痛苦?是留下光荣还是耻辱?是留下真诚还是虚伪?是留下福祉还是灾祸?是留下友爱还是仇恨?是留下公德还是私欲?是留下美名还是骂名?……材料的潜台词其实意在启发人们抓住机遇,珍惜时间,铸就辉煌,提高生命的质量,引导我们从正面思考人生,珍爱生命。欣逢盛世,当代青年在时代的舞台上,应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给生命增光添彩,让自己无怨无悔。时光匆匆,我们不能在时代的舞台上彷徨。应该抓住机遇,创造辉煌。既要创造物质财富,又要守住精神家园。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哪怕你留下的只是一缕微笑,那也是自信的种子,希望的阳光。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①留下生命的馨香;②潇洒走过,留下斑斓色彩;③一身正气,要留清白在人间;④笑傲人生,留下幸福的记忆。若写议论类文章,应正反对比,褒贬鲜明,论证有力。若是写记叙类文章,要写出具体的人所留下的美好的、有意义的、难忘的事件。要注意用“小切口”来表现“大主题”,用生活的细节体现真善美。写记叙文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兼用抒情和议论,使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把握此则材料的主旨并不难,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应该从一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挖掘,写出深度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