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常见题型》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7-17 21:32:2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你有过对“唤醒”的体会或“唤醒”的经历吗?请以“唤醒自己”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写作例文】
唤醒自己
“白兰花,白兰花……”遥远且熟悉的飘进我的耳朵。在如此拥闹的街头,那绵软的声音虽然低,但是还是一下子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抬头只见一个个儿不高的年纪大约六十的戴着靛蓝的头巾的老妇提着一篮白兰花在叫卖。
“小娘鱼,买两朵吧?蛮香咯。”我看着那一篮洁白的白兰花,挤挤挨挨,甚是可爱。那散发的特有的香味,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挑了两朵,闭上双眼,轻嗅之,一股郁郁的香味就钻入鼻中,直到脑中。
那味道似曾相识,唤醒自己了多年的梦。小桥,流水,枕河的人家。那桥是沧桑古朴的,那水是清清粼粼的,那人家是在粉墙黛瓦飘出的笑语中,那墙上的大片的碧绿的爬山虎一颤一颤的,不知是微风轻拂还是那笑声所惊。“吱——”那扇门开了,走出一丁香女子,她一袭梅红的旗袍,上缀白色小花。鞋跟轻击青石板的声音,渐行渐远,一如那厚重的大门上的轻晃的兽形门环……
这白玉兰,晶莹,像外婆头上的簪子。小时候趴在外婆的背上,最喜欢用手摸那根埋在黑发只留出如白玉兰的簪头,滑滑,还有一种湿润的感觉。外婆的手很巧,春节前后忙在灶前,那些糕点经她的手一点化,格外香甜,像白玉兰。清明前的青团子,端午时的粽子……还有叫化鸡、油母鸭、酒闷踵、松鼠鳜鱼等,苏式美食,外婆都能做。现在外婆老了,头发已经花白,很少做那么多的美食了,但那簪子依旧滑滑,还是有一种湿润的感觉。
月色溶溶,花香阵阵,外婆喜欢给我讲故事。以前过端午的时候,家家都裹粽子。家家门悬蒲剑、艾草、蒜头,堂内挂钟馗像。老人戴绒花,女人们簪艾叶、榴花,小孩戴虎头帽、穿五毒服,还要挂个小网兜,网兜里面装着咸鸭蛋……热闹得很啊。外婆现在说这些的时候,说完就叹口气,幽幽的。
再闻一次,那白玉兰的味道,没有变,还是那么馥郁。看着热闹的街头,人流如潮,行色匆匆,可我再也看不到他们像外婆那样的自然和从容。
淡淡的白玉兰唤醒了自己,匆匆的人群也唤醒了自己。
闭上眼睛再深吸一口,喧嚣已经淡去,唯有白玉兰的香。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给出的标题是“唤醒”,构思时应对此标题进行补充:或者问“唤醒谁”“唤醒什么”,或者问“谁唤醒了什么”“谁唤醒了谁”等等。立意重在“唤醒”的含义:即原来是处于昏睡状态,现在由于什么而被唤醒。这种“昏睡”,不是实在意义的睡觉,而是指精神处于蒙昧状态。立意应从这方面去想,才能比较深刻。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禅师收了一个年幼的徒弟,徒弟特别喜欢别人表扬,做了什么好事都去告诉别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徒弟有些飘飘然。一天,师傅送他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让他晚上观察荷花是怎样开放的。第二天一早,徒弟就急不可待地告诉师傅荷花绽放的各种细节。师傅听完,问他:花开的时候,它告诉你了吗?徒弟听了,若有所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习作例文】
编织最美的生命地毯
如果说生命如河,那么表扬是推波助澜的清风,批评是激起浪花的礁石;如果生命如歌,那么表扬是轻松欢快的音符,批评是沉闷浑厚的重音;如果生命如画,那么表扬是花上绚丽的光彩,批评是光彩背后的阴影。表扬与批评共生共存,若二者缺一,那么河流中只能变成一沟死水,静静东逝;乐章只能成为单调的催眠曲,令人厌烦;图画只能是一种单一的色调,毫无价值。
对待表扬和批评,要因人而异。对待自卑心重的人,我们要多加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对待容易自满的人,则要适时予以批评,让他们不要自我陶醉。这好比一幅画,色调过暖或过冷,都不能给人以美感,只有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来调和,方能让人赏心悦目。海伦·凯勒作为一个天生又聋又哑又瞎的人,生命中没有色彩和声音,她曾经讨厌学习,脾气古怪暴躁,而正是由于她的老师沙利文的赞扬和鼓励,她才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成为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和教育家。与此相反,由于林丹在奥运会前的出色表现,人们送给他一个“超级丹”的响亮称号,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狂炒一气,种种猜想、预测纷至沓来,几乎都看好林丹,认为夺冠有望。结果呢?林丹在奥运会预赛时就惨遭淘汰。他的教练李永波毫不留情地指出,林丹的失误,缘自于他的自满。而林丹的自满不正是人们无休止无节制的赞扬给纵容出来的吗?可以说,是人们“捧杀”了林丹!如今的刘翔也正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各路媒体和好心人一定要手下留情,不能再捧杀刘翔,要让刘翔把奥运会纪录永远留在2008年的北京!
对待表扬和批评,还要因时而异。如果多一些批评,瓦特就不会仅仅陶醉于发明了蒸汽机,也许世界便会多了几项发明;如果晚年的毛泽东能听到更多的批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便不会泛滥,也许文化大革命便可以避免。如果多一些表扬,三十七岁的梵高也许不会用子弹洞穿自己的生命;如果多一些表扬,年轻的海子也许不会上演卧轨山海关的悲剧。对那些听惯了表扬的人,在适当时机不妨给他一点批评的良药;对那些浸泡在批评中的人,在适当时机应该多给他一些令人暖心的表扬。
对待表扬和批评更要避免走极端。“把人先捧到天上然后再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做法,在中国自古就有,于今为烈。一部《文化苦旅》推出了余秋雨,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云。评论说余秋雨开“大散文”之先河,让当代散文看到了辉煌的希望。然而好景不长,讨论“余秋雨现象”的文章越来越多,有人称余秋雨的文章是在炒冷饭,有人称余秋雨是“情绪化”动物,甚至有人专门给余氏文章找错,据说从余秋雨的一本书中就找到了一百五十几处错误,于是“崇余”变成了“贬余”!表扬和批评都应为进步服务,绝不能为表扬而表扬,为批评而批评。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地毯,那么表扬和批评好比地毯的经线和纬线,交错杂织,不可分割。只有正确处理表扬和批评,才能构成绚丽的图案,将生命编织成美丽的地毯。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属于故事性材料,对这样的材料进行分析,可以首先概括其基本记叙要素:人物、事件、结果。然后采用溯因法进行分析。材料中主要人物有两位,一位是师傅,一位是徒弟。事件是“徒弟特别喜欢别人表扬,做了什么好事都去告诉别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徒弟有些飘飘然”,师傅认为应该教育他。结果是师傅通过“一盆含苞待放的荷花”,让他“若有所悟”。徒弟所悟的是什么呢?徒弟做了什么好事都去告诉别人,荷花并没有告诉别人它开花了,但别人仍然知道它开得很美丽,徒弟明白自己的做法过于张扬。从材料中“徒弟有些飘飘然”以及后来“若有所悟”来看,材料的倾向性是反对徒弟的做法,因而我们可以把这个材料的结果理解为“徒弟认识到自己做了好事过于张扬的做法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呢?你的回答就是这篇作文的立意:(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做了好事仍然低调体现了人更高的思想境界;(3)人应该有一颗淡泊之心,不夸饰,不炫耀地生活;(4)过于张扬会滋长虚荣之心,可能让自己出现更大的失误;(5)沉浸于赞扬声中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打击的。从以上这些角度来立意,应该都是切题的。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作文(60分)
又是(?)飘香时
无论经过多少年,往日的回忆依旧炽热,旷野的风吹过窗棂,仿佛又闻到了那(?)的清香……
1.从花草植物中,任选一种填入所给标题及引导句的空白处。
2.以引导句为开头(请把引导句抄在正文当作首段),续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著,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固执和执著在这个世界中的变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精神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变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请以“执著与变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猎户失弓
楚国有一个猎户,一天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
这件事传到了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一个‘楚’字,成为‘人丢了,人捡’,就更有意义了。”
后来,老子也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成为‘丢了,捡了’,其意义就更大了。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猎户、孔子和庄子三人,表现了三个层次的胸襟,三个层次的胸襟体现了三种思想境界。猎人面对损失,想到只要是国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利就不是损失,这是胸怀全国的思想境界;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的思想境界更高,他认为只要有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得利益,都不是损失,这是胸怀世界的思想境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境界最高,他认为自己的损失无论能使任何东西获利都不算损失,这种境界已经超出人的范围了。如果按照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点,猎人的思想境界是道德境界;孔子的思想境界超越了国界,是道德境界中的最高境界;而老子的思想境界“超乎社会整体之上”,扩展到“宇宙”,是天地境界。无论哪一种境界,都启示我们:一事当前,应当抬高视野,尽量把目光投得更远些;拉宽心境,尽量把心胸放得更宽些。这样,我们的内心也就更加宽松自由了。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