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10分)【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名句名篇默写】

时间:2017-05-11 11:08: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悯已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惟渊明则不然,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音。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观二人之诗,以意逆志,人岂难见?以是论贤不肖之实,亦何可欺也!
【小题2】文中的子厚是谁?请写出他的一篇作品。(2分)
                                                                           
【小题3】作者说“观二人之诗”可以“论贤不肖之实”,根据文意,说说二人之“贤”“不肖”的具体表现。(2分)
                                                                           91exam .org0;    



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悯已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未为达理也。惟渊明则不然,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音。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观二人之诗,以意逆志,人岂难见?以是论贤不肖之实,亦何可欺也!
【小题2】文中的子厚是谁?请写出他的一篇作品。(2分)
                                                                           
【小题3】作者说“观二人之诗”可以“论贤不肖之实”,根据文意,说说二人之“贤”“不肖”的具体表现。(2分)
                                                                               
本题答案:
【小题1】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特为酸楚/悯已伤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愤死。
【小题2】柳宗元  例:《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
【小题3】陶渊明忘怀忧乐,随遇而安;柳宗元不能忘怀忧乐,不能通达事理。
本题解析:
【小题1】断句要先理解句子的大体意思,最好能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断句。当然,也可结合相关的信息来断句。一是可注意句中的名词,也就是确立其在句中的主语或宾语。二是借住文言虚词,比如用于句首或句末的文言虚词,如“者”“固”“然”等也是断句的有效依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子厚是柳宗元的字, 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1]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著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 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其作品选入中学课本的比较多,写出其的一篇作品应不成问题。
考点:识记重要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3】能读懂得文言中的句子意思,回答出问题就不成问题。“子厚之贬,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者”“未为达理也”“惟渊明则不然,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音。”。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就能概括并得出答案:柳宗元:不能忘忧悲,不能达于事理;陶渊明:忧乐两忘,随遇而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所属考点:【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难易程度:【一般】



The soft can overcome the hard,and the weak can defeat the strong. 柔能克刚,弱能制强。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