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7-03-06 05:53: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为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像一只急速旋转的陀螺,或许一生多在奔波忙碌中度过;人生更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轨道,需要你像车轮一样飞速地奔跑,每到一个站点,都给你准备了应该背起的包裹,直到生命完整地画上了句号。
  请你根据自己的体验或感悟,以“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标题自拟,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山东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让”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一个常见词:邻里相争讲究谦让;同事矛盾讲忍让:此外还有避让、让步、让贤等。可见,“让”成为中华美德的组成要素:蔺相如以大局为重,避让廉颇,传为美谈;晋文公以信义为先,退避三舍,成为佳话……
请以“让”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例文1?让,是美丽的
让,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退却,而是一种宽广的胸襟,一种高贵的姿态,一种曲折的智慧。
(一)
两千多年前,战国。
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赶紧叫车夫让开。手下的人不解,以为怕廉。他淡淡一笑:“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将军呢?不过如果我们不和,赵国就有危险了。”在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面前,蔺相如心甘情愿的让了,这一让,成就了一段生死之交的友情,换来了赵国多年的辉煌。
适时的忍让,并不意味着软弱可欺。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以柔克钢,以静制动,展示的是一种宽广的胸襟。
(二)
清朝,桐城。
两个官宦人家挨得很近,争抢土地互不相让。其中一家人立刻写信给远在京城的老爷,老爷来信道:“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一听,顿时恍悟,连忙让出三尺,那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空出
的地方就是流芳千古的“六尺巷”。
文明的谦让,似乎显得憨拙质朴,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却能给人以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这一让,表现了一种高贵的姿态。
(三)
一九四七年初,中原大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东部队在苏北七战七捷之后主动放弃苏北的根据地,大踏步地向北撤退,一直撤到山东。这种撤退其实隐含了更大的目标,那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其结果是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林语堂曾说:“不争,乃大争。”面对困难,退让几步,不也是迈向成功的另一途径吗?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折射出了一种曲折的智慧。
让,能叫对手成挚友,能化干戈为玉帛,能使柳暗变花明,它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简评】本文出彩之处在于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取材开阔,思接千载,开合有度。再加上行文流畅,文才飞扬,和排比段的体态美、韵律美,给人以明快、简洁、大气的感觉。若非平时博闻强记,语言不会这样丰富,思考不会这样深邃。
一种向上的姿态
“让”顾名思义,就是“退让”的意思,然而右边这个“上”却告诉我们,“让”,其实也是一种向上的姿态。
一、曲折的智慧
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诗人流沙河还说,面对困难不要硬拼硬抢,退让几步,找出困难与困难之间的缝隙,然后迎头赶上就容易多了。
不错,“争”不如“让”,“让”不是退让,也非妥协,只是一种迈向成功的另一途径,古有退避三舍,田忌赛马,不都是退让取得成功的典范吗?他们是智慧的,这么一“让”,就让出了思考的时间,让出了回旋的余地,却在一瞬间也让出了抓住敌人劣势的机会,让出了百密一疏的破绽,立刻就看到成功的方向。
“让”,就是一种曲折的智慧,也是一种向上的智慧。有人认为他绕远路,非成功捷径,其实不然,它的目标仍是长远的,不过换了个角度。
二、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后来又有这样的故事,两个官宦人家挨得很近,争抢土地互不相让,其中一家多占一点地方,另一家人立刻写信给远在京城的老爷,老爷来信道,不过三尺地啊!家人一听,顿时恍悟,连忙让出三尺,那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空出的地方被人称为“六尺街”。
“让”恰恰是一种美德。古谚有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谦让能够让原本相距遥远的心又靠得很近很近。谦让又是一种尊重,给人以阳光般温暖,雨露般滋润。“让”的美德是上了层次的,高尚的。
三、和生命等量奇观
“让”,是一种气度。
法国的两名工人陷入困境,只留有一小块仅容一人站的地方,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我家里还有母亲和妻儿。”另一个人说:“好的。”然后他松开手,落叶般轻轻飘向地面。
这种“让”,在我看来,是面对生死的大无畏。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这当然不能说是向上的姿态,这样的奉献是极端的。然而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气度,在自己的位置上让出应有的风采。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
我们要有向上的积极姿态,因此,“让”给了我们机会。
简评:该考生也来个“说文解字”,将“让”字作了巧妙的解释,然后指出“让”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一种气度。文章饶有新意,富含哲理。我看得出该考生“博闻强记”,是个喜爱读书而又善于思考的人,所以语言才这么丰富,思考才这么深邃。
让步,必须把握好度
“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让”的佳话数不胜数。但是,我们在主张“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华民族内敛软弱的性格。因此,让步,必须把握好度。
“融四岁,能让梨”,让出了文明,让出了亲情;?韩信受跨下之辱,让出了风度,让出了明智;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这些“让”都体现了人的魄力和远见,成就了个人或国家,让得有理,让得高尚。
对于这些无伤大雅而又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事,我们主张让步;反之,放弃原则和正义,让百姓权益受损,使国家声誉蒙羞,这种让,是可耻可恨的,是万万使不得的。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为什么?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的问题,所以宁死不让。解放前,大部分共产党员在反动派严刑逼供下咬紧牙关,不肯向反动派作出丝毫退让,因为这关系到
党的安危,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当然不能让。 2004年人权大会上, 美国仗势欺人,无端指责我国,我国外交部毫不退让,发表《2004年美国人权记录》以反击美国的污蔑,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名誉,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当然也不能让!
对于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完全不需锱铢必较。该让就让,这样不但不会使我们有所损失,反而会扩大我们的胸襟,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那些违背原则和道义的事情,我们千万不能让!
总之,让步,一定要把握好度。
【简评】在众多学生还停留在对“让”肤浅的认识和赞美上时,小作者已敏锐地捕捉到“让步,必须把握好度”这个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论点,角度新颖,立意深刻,思辩性强,再加上论据典型,结构合理,语言流畅,不失为一篇佳作。
断翅的蝴蝶
“让,让,让,从小到大,都是我在让她。我到底是不是你们亲生的呀?”顾不上那么多了,火山爆发般一阵咆哮,然后摔门进屋。
忍不住,委屈的泪水又噙满眼眶,轻轻地落在桌上。
桌上,有一只蝴蝶夹。它曾经是多么明艳的蝶呀,可现在却折了一只翅膀。就因为它折了一只翅膀,所以它成了我的,而我的那只又被逼着让给了筱筱。
脊梁上刺骨地冷,这是我一生中最冷的冬日吗? 15年前的冬天,我为什么要比筱筱早来那么几分钟?就因为这几分钟,我从一出生就必须是姐姐,必须凡事让着妹妹。过生日,精美的礼物让给她;一日三餐,美味的佳肴让着她;而现在,居然连“优秀团干”的名额也要让给她……我好喜欢我的那只蝶,那是姑姑带着我和筱筱一起上街买的。它那明亮的黄、深沉的蓝、高贵的紫,承载着姑姑对我的真爱。可现在,它在筱筱的发间扑扇着双翼。难道他们连姑姑给我的爱也要让给筱筱吗?
一种别样的情愫,侵蚀着心底最柔软的那片疼痛,一如夜色不由分说将我包围。
闭上眼睛,刚才的混乱似乎还没有离去。那一刹那,他们的脸上分明是不安和歉疚!
电视上正在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素未谋面的姐姐打掉刚刚怀上的孩子为身患白血病的妹妹捐献骨髓。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她最终还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妹妹。
眼又模糊了,心似有所动。筱筱是我的妹妹,为什么我不能?
门轻轻地开了,又关上。爸爸坐在了面前,他猛吸一口烟,低低地说:“月月,十五年前,我和一位同事去工地,起降架突然失灵直砸下来,那位同事一把推开了我,可他却……他妻子刚生完孩子,听到这个消息也跟他去了……”爸爸捏烟的手微微颤抖,几尽哽咽。
刹那,我热泪涌流,心底充满万般愧疚和悔恨。我很明白,他们连生命都能让,我还有什么不能让的呢?拿起那残翅的蝶,我微笑着对爸爸说:“爸,帮我戴上。”
【简评】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的亮点就是在叙事过程中用细腻真实的情感描写拨动读者的心弦,愤怒—心痛—感悟—理解,如行云流水,婉转自如。不足之处是情节稍嫌戏剧化。
让的技巧
如今社会越来越繁杂,我总努力尝试去让开这些繁杂,寻求一片宁静,却常常不能如愿。
可是,一位船夫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学会了让的技巧。
那次,是在浙西大峡谷中漂流。坐在长长的竹筏上,看着两岸的美景,迎着徐徐吹来的凉风很是惬意。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未被开发,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一切都是那么寂静,偶尔一声清脆的鸟鸣也令我的心弦为之一颤。我们一行人都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从繁华的都市走来,踏进了一片祥和的净土。
江水很是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底的沙石,我忍不住将手伸进水中,鱼儿好奇地亲吻我的手指。忽然,水流急了起来,水中突起的岩石也多了起来。我赶紧收回了手,颇有些紧张。可看那船夫仍是很轻松自在,长长的篙左点一下,右点一下,在湍急的水流中如同在平地上走路一般平稳。看到我盯着他看,他憨厚地一笑:“小心点,水流急着呢,小心掉下水去!”我也冲他一笑,其实心里明白得很,坐他的船哪会有什么危险?每碰到一块岩石,眼看就要撞上了,只见他忽然一让,躲开了危险;每碰到一个漩涡,我们
心惊胆战之时,却又是一让,与漩涡巧妙地擦肩而过。
“大伯,您真有本事,您一定对这里的每一个危险都了如指掌吧!要不您怎么这么灵巧地避让呢?”我佩服地向轻松的船夫说。
“我哪清楚呦,撑了这么多年的筏子,我只知道哪里安全,可以让筏子平稳地通过,要想去避让危险干啥?”船夫还是那么平静。
我却愣住了,我们都错了,我们都想着如何去让开危险,却没想到如何去寻找安全。或许,如果船夫只顾着让开岩石和漩涡,那么许许多多的危险又如何避开?倒不如找一条没有危险的路,平平稳稳地走过去。
我忽然明白了让的技巧,生活的繁杂与我无关,我不必整天想着让开他们,倒不如在心中拾起一片宁静,寻找一条平和的人生之路,平平稳稳地走下去。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又何必一定要让开世间的繁杂?
简评:该考生视角独特,从船夫驾驭竹筏的技巧,悟出人生一个重要哲理。意蕴深厚,语言通达,可谓文质兼美。
自行车上的空间
爸爸的自行车上,有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空间,那是我让出的,同样是爸爸让出的。可是那空间又是满满的,它填满了我对爸爸的爱,同样有爸爸深沉的父爱。
小时候,爸爸的自行车载着我风里来,雨里去。那时的我很稚嫩,爸爸很胖。我坐在后面,总爱与爸爸争夺座垫与后座之间的空间。我叫着嚷着,爸爸憨憨地笑着,不时发出好像很吃力的声音。最后,赢的总是我。我总把头高高昂起,常胜将军一般威风凛凛。还不忘“守住阵地”,用手抓着本属于爸爸的座垫后端。殊不知,爸爸肥胖的身躯占有的空间却是那么那么少。
幼稚的我不知是爸爸让着我,总以为爸爸不如自己。于是我更加过分了,爸爸有时甚至站着骑车……
后来,爸爸病了,那么虚弱,那么瘦!站在他的病床边,我忽地似乎懂了什么。往日的碎片冲撞着我的思想。我看到了,看到一位胖爸爸努力让给车后的小女儿更多空间。
爸爸终于康复了。我,那个曾经不懂事的女儿再次坐在他的自行车上,我看见他的背,那么瘦。他的身体习惯性地朝前坐着。爸爸,你还在让给女儿更多的空间吗?
晚风吹来,吹湿了我的眼眸。我好想,给爸爸让出地方。可是他早已不需要了——他那么瘦。我的想法,太迟太迟了!
但是,我还是轻轻对爸爸说了一句:“爸,后面位置大,朝后坐点吧。”我看见爸爸笑了,也许在这一刻,他明白了:女儿正在用一颗读懂父爱的心为他让出空间。
小时候,爸爸用“让”装点女儿上学的路;后来,女儿悄悄读懂爸爸“让”的爱;而现在,女儿和爸爸共同用爱让出自行车上那美妙的空间。那空间,注定永远填不满。然而充满它的,是爸爸“让”出的爱。
爸爸,再向后坐一点吧……
简评:此文角度独特,着眼于自行车“座垫和后座之间的空间”,通过前后比照,极其细腻也极其生动地描写了父女之间互让的爱。小中见大,构思奇巧,读之令人击节者再。
让座其实很难
客车停后,上来一位老人。他蹒跚地挪动脚步,开始扫视周围,寻找座位……
车上的大明看到后,向四周看了看,发现已没有座位给老人坐了,心理想:让我的座位给他吧.于是起身准备开口叫他来这里坐,可是转念一想:要是别人见我让位给他(指老人),认为我是扮英雄,装伟大,又或者认为我有什么不良企图,碰巧生成事端来,那我不是自寻麻烦吗?,抑或是恰好有记者在这车上,并且看到我给老人让座后,心血来潮,写了一篇关于我让座的事发表在报纸上,引起轰动,那……那么我不就成了名人了?以后要是碰到同事.朋友……他们问起这件事来,我该怎么说才好,这不就是一件小小的事吗,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什么好说的.要是公司为这件事开个我让座的表彰大会,那就更糟糕了.噢,后果难一想象……可是不让,这很难说得过去:他年老,体弱多病,而自己年轻,生龙活虎.让吧,但是一想到刚才那些,他又退缩了。让还是不让,使在车上的大明的思想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如坐针毡,他好矛盾,也很痛苦。两种思想困扰着他,只有他做出了决定,才可能得以解除。
话说那老人,他边看边走边想:哎,又没有位置了。我真可怜。看来我又得站了。他不由得联想到以前的经历。但老人似乎不愿意一直地站着,于是开始搜索和善的面孔的人,因为那种人最有可能让位给他。不一会儿他的目光就落在了大明的身上。他(指大明)应该会让座给我吧,即使不看在我
的面上,也要看在“尊老爱幼”的面子上吧。老人想。忽然间老人想起了女儿前不久对他说的话“在车上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像个好人。比如说那着报纸看的人,他们就是经常利用这点来欺骗人。xx报纸曾经不就报道一个像这样的人给一个老人让座的例子吗?本来这种行为是非常值得表扬的,可谁想到这个人正是利用这点让老人放松了警惕,假如偷走了老人的钱。虽然最终钱是要了回来,可是哪能每次都这么好运能把钱要回来......”老人犹豫了:那人(指大明)虽说没有那报纸,但是难保得准他不是那样的人。老人再看看其他的人——不是“看”窗外的风景,就是听耳机,又或者睡觉……总之看那样子,想叫他们让座简直比登天还难。
“我豁出去了’大明横下了心,走向那位老人,说“坐我的……”话未说完,真不巧——车已到站了。这回大明让座都没有人坐了。
看来,不单做人难,其实让座也很难。
后记:这是我的一个真实经历,不过幸运的是,我最终能够有机会让位给那位老人。在她上来到我让座的这段时间里,我其实真的想了很多,大多是关于“面子”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多少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前我认为让座是很容易的,根本不用“三思”,可是没想到现在.....
就这样,突然间,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也有这样的“故事”上演,故嘱作文一记之,使后人鉴之。


本题解析:
“一树梅花万首诗。”话题作文只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强调所写内容与话题有关即可,宽松、开放、灵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阅历等相近,所以看到话题时的第一思维也大致相似。如果大家都顺着这个思维写下去,题材、立意上的撞车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要敢于否定第一思维,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寻找多个写作角度。 由此及彼,由物及理,由实到虚,由正到反,凡是与这个话题有关的人、事、物、言等,都尽可能的列举出来。如话题“让”,可以想到谦让、忍让、避让、让步、让贤等;可以由古代“让”的典范想到今天不“让”的尴尬;可以由人与人之间的“让”想到人与自然或动植物之间的“让”;可以由“谁让”、“让什么”、“怎样让”想到“让的结果”、“让的原则”、“让与被让”等等。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在这许多思路中,选择最佳的思路作为文章的主题。如话题“让”,可以记叙“让”的一件事表现亲情,可以赞美中华民族“让”的美德,可以议论该不该让……当然,主旨一定要健康、新颖、深刻。比如,确立“让步,必须把握好度”、“过于谦让,只会坐失良机”等观点就很突出。同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的素材,进行精心构思,以至成文。
【名人言论】
1谅解也是一种勉励、启迪、指引,它能催人弃恶从善,使歧路人走人正轨,发挥他们的潜力。 ——穆尼尔?纳素夫
2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马南屯阝
3坚忍是成功的一大因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必会把人唤醒的。 ——朗费罗【美】
4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坚定不移地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自会有妙手偶得的乐趣。——乔夫
5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古希腊】
6要是你无法避免,那你的职责就是忍受.如果你命运里注定需要忍受,那么说自己不能忍受就是犯傻。? ----莫法罗
7忍耐之草是苦的,但最终会结出甘甜而柔软的果实。——辛姆洛克
8忍耐是一帖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药。?——塞万提斯
9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增广贤文》
10室有芝兰气味清,胸有城府天地宽。—— 《格言集锦》
【最新素材】
1.辱垓下会战彻底打败了项羽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到达封地,找到当年曾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大娘,赏给黄金一千两作为报答。他召来那位曾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屠户,不但不杀他,反而还任命他为楚国中尉,并对将领们说:
“他是一个壮士。当时他侮辱我时,我难道真的不敢杀他吗?不是的。
但我杀了他就不能成名,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我忍辱而达到了现在的境地。我真该谢谢他啊,他磨练了我的意志!”
2.廉颇负荆请罪
蔺相如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赶紧叫车夫让开。手下的人不解,以为怕廉。他淡淡一笑:“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将军呢?不过如果我们不和,赵国就有危险了。”在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面前,蔺相如心甘情愿的让了,这一让,成就了一段生死之交的友情,换来了赵国多年的辉煌。
3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4唐玄奘25岁离开长安西游。进入沙漠后不幸迷了路,随身携带的一罐水也不慎掉了。四五天中曾多次昏倒在地,可是只要他一醒过来就继续前进,终于走出了沙漠。他一路越戈壁、翻峻岭,经碎叶城,登帕米尔高原,闯铁门关天险,经历了近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到达天竺国,成为第一个周游古印度的中国旅行家。
5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鹈鹕和鸬鹚、海鸥合作捕鱼。鹈鹕的脚趾似蹼,它能以蹼为桨来游泳,但不会潜水,只能在水面上艰辛地捕鱼。而鸬鹚善于潜水,但它又摸不准鱼的动向。海鸥不会游泳、潜水,但能在空中观察鱼群,为鹈鹕和鸬鹚导航。它们常以合作的方式在水面、水下、空中同时出击,一起把鱼群赶到浅水区,然后合力围剿,结果效果极佳。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请以“你是一部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