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8 01:00:58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正午的朗诵韩宗夫 ??????? ①离开老家久了,便开始怀念那些纯粹的乡间生活了。那里的阳光,每个季节都不一样,每个时间段都不一样,时强时弱,色彩纷呈,绚丽夺目,散发着奇异的流光和异香,熨烫着土地的每一个褶皱处,照耀着心灵的每一寸角落,使你陶醉在一种真实可触的幸福里;那样的阳光,仿佛可以用桶来提,可以用马车来拉,可以用木锨堆成堆,装入腰粗肚圆的粮食囤里储藏起来,供日后慢慢享用。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触。当一个人在他乡呆久了,每当身心俱疲的时候,就会突然地想起来,冥冥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牵引力,促使我回去。
??????? ②八月时光,太阳骄横跋扈的本性渐渐收敛。一天之中,早晨和晚上是最宜人的,衣服穿得奇少而不觉身寒。小孩子则一丝不挂,这是上天赋予他们神圣的权利,是纯洁人性的最初体现。整个村庄就是一群小孩的天下,到处可见他们活泼好动的影子,他们的快乐就是村庄的快乐,让村庄充满了无穷的生机和希望。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小孩儿,几乎没有需要遮掩的地方,庄稼一片连一片,长势和收成一目了然。
?????? ③那时我家宅子前边是一个干净的场院,四周长满了坚硬的刺槐和柔韧的榆树。在清明节后,圆圆的榆钱花团锦簇,与嫩绿的树叶一起同时秀出,跟槐花一样,既可以生吃,也可以掺上地瓜面放在锅中蒸着吃,非常甜美。直到现在我还认为:人世间最好的饭,应该是槐花与榆钱,既不需要田间管理,更不必喷药施肥,举手可得,可是当你再想吃它的时候,已经多少钱也买不到了。
??????? ④榆树生得又粗又大,槐树长得又高又壮,浓荫蔽日,上面爬满了不甘寂寞的蝉和威武雄壮的天牛。在蝉的聒噪声中,刚吃过午饭的七爷,躺在槐树底下的竹椅上,悠哉游哉地听收音机。凉风习习,顺便带走了午间的燥热,假寐中的七爷,脸上盖着一顶旧草帽,没有人知道他是睡是醒。废弃的篱笆边,站满了一排排的向日葵,它们个个垂着金黄硕大的花盘,满脸虔诚地朝着大地深情地鞠躬;牛栏边的牵牛花,颜色鲜艳,有红色的有蓝色的,开得精神抖擞,煞是好看,可惜没能把黄牛牵住,反而被黄牛饕餮了一顿,赔了夫人又折兵;两只花公鸡在争斗,互不相让,说白了就是为了旁边那只看热闹的母鸡,而这只鸡婆显得很淡定。一队蚂蚁正在拉练,拖拖曳曳的行军队伍,从家门口开始,经过假寐中的七爷,爬上了一棵树干中空的老椿树,它们最终去了哪儿,没人知晓。
??????? ⑤整个午间的氛围异常娴静,听不到大的声音,只有小的声音嘈嘈切切,人声和动物活动的声音穿插其间,织起一道声音细致的罗网。浓烈的阳光从树木之间的空隙均匀地洒下,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币,随着树叶的抖动,光晕漫漶,时而放大,时而缩小。蝉叫一阵停一阵,呼朋引伴,乐在其中,越是阳光强烈的时候,它们鸣叫得越欢,仿佛是在向烈日宣战,既然没人能管得了它们,那就由它去吧。这个时候的人是很少活动的,越活动越烦热,也尽量不与他人搭讪,自顾摇着自己的蒲扇。风偶尔吹一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树枝便跟着摇曳一下。
?????? ⑥此时正值雨季,三五日便有一场小雨,之后便阳光晴朗。田地里非常湿润,庄稼长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颗粒饱满。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与高粱、谷子等农作物一起组成了密密的青纱帐。花生开出黄色的小花,惹人怜爱,与地瓜西瓜一起组成了团结的绿色地毯。这时节,宽宽的玉米叶子如锋利的刀叶,很容易划伤满是汗水的胳膊,那滋味的确痛苦难受,但总有人控制不住青草的诱惑,玉米下面的青草,长长的肥肥的,一会儿就割满了草筐,煞是诱人。在艰苦的割草过程中,时常碰见一种叫龙葵的植物,现在已经基本绝迹,其成熟的浆果成紫黑色,如同一簇簇小葡萄挂满了整棵植株,酸甜带香的滋味犹如蓝莓,遇见必会采摘解馋一番。更有幸运者会碰到野生的西瓜。
??????? ⑦唤也不回来。?????(选自2011年12月《散文》,有删节)
1.请写出文中第一段划线的“不可抗拒的牵引力”所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除了描写很多动植物以外,分别在第二段和第四段穿插了小孩和七爷,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作者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赏析。
①废弃的篱笆边,站满了一排排的向日葵,它们个个垂着金黄硕大的花盘,满脸虔诚地朝着大地深情地鞠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浓烈的阳光从树木之间的空隙均匀地洒下,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币,随着树叶的抖动,光晕漫漶,时而放大,时而缩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以“正午的朗诵”为标题,请联系全文,谈谈其内涵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锡麟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然而事情很凑巧,许寿裳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有删节)
1.本文以徐锡麟被杀为开头,范爱农之死为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以什么线索把许多方面的人和事串联成一个整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对下面画线语句的理解。
(1)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0年6月12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C.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C.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 联系起来。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 羊
[意]卡尔维诺
(1)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2)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3)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4)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了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5)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6)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⑺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8)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总之是他的行为使其他的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家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9)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糟糕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10)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11)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12)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13)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14)惟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1.第7自然段中“这样的逻辑”指的是什么?请作解说。(3分)
2.“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重复出现,其表意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3.诚实人的品性中除了诚实,还有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4分)
4.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虚构的特点,但我们读后又觉得它是真实的。对于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5.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关于它的寓意,有人说是讽刺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有人说是揭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有人说是个体的品行能改变整个局面,有人说是独善其身的人会被荒诞的社会吞噬,有人说是文明社会需要自由、公正、宽容。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申述理由。(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2题。
采用老式治疗方法一年后,雅各布听到了坏消息:肺部的癌细胞死灰复燃。然而,医生这一次显得成竹在胸,似乎另有高招。原来,两种瞄准癌细胞更精确、毒性大为减弱的抗癌新药,已得到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从那时以来,另有两种新药也获得了批准。雅各布在休斯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医生,吸收她参与一项由这些药物中的两种组合而成的临床试验。“病情大有好转,疗效之明显,恰似夜晚与白昼般一清二楚。”雅各布解释说,“我每天服药一片,每三个星期进行一次前后持续30分钟的输液。”在饮用这杯试验性质的“鸡尾酒”近一年后,她发现自己的原发性肺癌缩小了50%以上。
作为最早得益于这种锁定目标更加精确、从分子层面向疾病发动袭击的疗法的癌症病人,雅各布经历的奇迹是令人振奋的。老式的化疗和放疗犹如锋刃迟钝的武器,它们在杀戮恶性细胞的同时也殃及健康细胞。这类治疗的毒性过于剧烈,远不是大多数病人能够忍受的。相比之下,新一代药物则好比是精确导弹,既能命中肿瘤目标,又将伴随而来的对人体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这些药物一经与先进的技术,诸如按分子特征和病人的DNA筛选来划分肿瘤的方法结合使用,就能将癌症由致命恶疾转化为一种可无限期周旋的慢性病。“治疗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的癌症专家戴维·西德朗斯基博士说,“目标明确的新药即将问世,我们得琢磨使用它们的途径。”
要有效地与癌症斗争,必须展开相关的侦探工作,而这一切得从跟踪恶性细胞本身做起。从本质上说,肿瘤是一个突变的累积过程。由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原因,它不受控制地生长,在遗传误差层层加码的重压下挣扎着,直至变得不稳定和无法修复自身为止。科学家通过对这些突变的研究,可以了解大量有关特定癌细胞是如何转化成恶性和它用来获取生长所需营养的分子路径的信息。在这些突变中,有一个或多个可能被证明是肿瘤的致命弱点,亦即使它面对特效药败下阵来的弱点。
3、小题1:与“(癌症)治疗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一语的含义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新的疗法目标更为准确,是从分子层面向疾病发动袭击的。
B.新的治癌模式非常独特,其方法是让患者饮用鸡尾酒,来达到治疗目的。
C.新的治癌方法既能治疗癌症,又能把对人体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D.把新药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这将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模式。
4、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新药治疗后,雅各布死灰复燃的肺癌将完全治愈。
B.新一代的治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避免对人体的损害。
C.由于专家的不断探索试验,人类有望改变癌症作为致命恶疾的现状。
D.做好了恶性细胞的跟踪工作,癌症的治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