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6 14:53:45
1、阅读题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② 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
参考答案:①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的分析研
本题解析: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唉!穆伯长在明道元年夏天,客死于去淮西的途中,他的朋友(我)苏子美写了一首诗悼念他,派人前往吊唁,(我)痛感他的品行没有广泛传播,又记录下他的几件事迹,用来给当世作为借鉴,(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哀悼他。
先生字伯长,名叫修。小时酷爱读书,他不是致力于文章的章节句读,而是一定要探求道理的本原,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的分析研究。他的个性刚直清峻,喜欢离俗背道,不肯放弃操守而与庸人有一点点的同流合污,想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但先生都)坚决地拒绝了他们。他评议事情明确无误,全都符合古圣贤之道,全都值得采纳。然而先生喜欢斥骂权贵,指斥时弊,谨小慎微的、循规蹈矩的小人害怕听他的言语。先生推崇古文,他的文章深峻峭拔,却羞于写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
宋真宗咸平年间,先生考中进士,取得出身的等级,被任命为泰州司理参军。知州赞许他的才华,州通判因此嫉恨他。先生曾经因为言语触犯通判,当牧守因病休假时,通判便暗中勾结阴险狡猾的官吏,叫他诬告先生受贿,(他们)准备了判决狱讼的文书,收集了证据,然后就传召先生,让众官员参核考定他的罪名,因为这件事,先生被贬到池州。先生在中途逃跑,到了朝廷,他敲登闻鼓鸣冤,(这时)恰巧通判死了,先生受到朝廷的贬谪。后来连续任职做到蔡州的参军。
先生自从被贬谪以来,读书更加勤奋,写文章更加立足于古道,然而却耻于拿文章拜求权贵,因为这个缘故生活十分困窘。张文节做亳州郡守,亳州有个豪士修建了佛庙,张文节便派人用马请先生来作记。记文写成后,先生竟然不写上豪士的名字。豪士拿白金五斤送给先生,说:“委屈先生写记,愿用这五斤白金为你祝寿。”又叫一个会说话的人去劝说:“豪士送金给你的原因,(只是)希望把(他的)名字刻入石头,以求永存不灭而已。”不久,先生多次叫豪士来,责备他,把白金扔到院子里,然后整理行装离开该郡。豪士向他道歉,先生始终不肯接受。先生常常对别人说:“宁可做一个只能勉强糊口的漂泊之客,也始终不能因为不正当之徒使我的文章蒙受羞辱。”天圣末年,有丞相想任命先生做主管学务的官员,但先生耻于拜访他,学官终于没做成。
先生常常寄居京城南河的旅馆,常常喝醉酒,傍晚就跑到远郊,像是很不清醒的人。半夜了,旅馆里的人还听到他诵读吟咏,感慨叹息,就借着隙缝偷看他,看见先生点着灯端正的坐着,使劲睁大眼睛,拿着书卷(读)到天亮,因此就借钱给他。先生的母亲去世,他光着脚亲自背棺材下葬,每天读《孝经》《丧经》,未曾看佛书,请和尚吃饭。认识他的人可怜他,有人送了很多钱物(给他),但(这些钱财)肯定会被盗贼偷走,不这样(没人送钱物)他就(生活)困苦,或妻儿(因贫困)死去。后来,先生得到柳宗元的文章,就刻印这些文章售卖,但卖出的书很少,过了一年才存到一百缗钱,一个孩子则死了。他打算回淮西,在路上生了病,气结塞胸,不得宣泄,就去世了。
唉!上天不喜欢文章很久了,先生终于因为被黜免而贫困终身,看来他的学问应该不被当世所容。然而因为命运多舛,先生常常遭受兵祸、恶人的困扰和凌辱,但他的节操品行却至死不变。先生有一个遗孤,弱小年幼,先生留下的文章散失没收集,伯长的学问竟然失传了!当初,先生死的时候,梁坚亲自写文章对先生的学问做了解说,到上党送给我,想寻求先生的文章,让我结集并为之写序。我去年去京师考试,逐个问人,最终都不能再多找到一篇先生写的文章。只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这些都是以前所写的,又不足以编成卷。我写文章哀悼他,学问赢不过命运,命运又不逢时,唉!先生你是为什么!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句中的“举”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举孝廉不行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举欣欣然而告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为下列各句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赵康靖公神道碑
苏 轼
公讳既,字叔平。七岁而孤,笃学自力。年十七举进士。当时闻人刘筠、戚纶、黄宗旦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天圣五年,擢进士第三人,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归见父老故人,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召试学士院,出知涟水。
公为进士时,邓馀庆守涟水,馆公于官舍,以教其子。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数月,馀庆以赃败。及公为守,将至,或榜其所馆曰豹隐堂,赋者三十余人。岁饥,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
出知洪州,属吏有郑陶、饶奭者,挟持郡事,肆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有归化兵,皆故盗贼配流已而选充者。奭与郡人胡顺之共造飞语以动公,曰:“归化兵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有变。”公笑不答。会归化卒有自容州戍所逃还犯夜者,公即斩以徇,收陶下狱,得其奸赃,且奏徙奭歙州,一郡股栗。
知滁州,山东大贼李小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遂寇庐、寿,犬牙不入境。李参为河北转运使,职事办治,进秩二等,且官其一子。郭申锡为谏官,争之曰:“参职事所当办,无功,不可赏。”上怒,欲罪申锡。公言:“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吾过。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英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又迁吏部。熙宁初,迁左丞,公年七十矣,求去位,不许。章数上,乃以为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遂请老不已,以太子少师致仕。六年正月十五日薨,享年八十八。
公为人乐易深中注,恢然伟人也。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专务扬善掩恶,以德报怨,出于至诚,非勉强者。天下称之,至于敦尚契旧,葬死养孤,盖不可胜数。???????????????????????????????????????????(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乐,和睦快乐;易,平易近人;深中,城府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称其文词必显于时显:显扬
B.馀庆所为多不法,公谢去谢:告诫
C.公即斩以徇徇:对众宣示
D.毋面从吾过从:通“纵”,放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公为人“乐易”的一组是(3分)
①七岁而孤,笃学自力?????????②幅巾徒步,人人至其家?????
③公笑不答???????????????????④东人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
⑤遂请老不已?????????????????⑥敦尚契旧,葬死养孤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公曾当过涟水太守邓馀庆的家庭教师,他发现邓馀庆做了很多不守法纪的事就及早离开了,后来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为“豹隐堂”,意含称赞。
B.赵公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后来赵公惩治了他们。
C.赵公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却没有进犯,原因是李小二是山东人,而赵公曾在山东青州做知州时有恩于他,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
D.赵公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而其器识宏远,皆自以为不及。(3分)
(2) 公劝诱富民,得米万石,所活不可胜数。(3分)
(3) 平生与人,实无所怨怒,非特不形于色而已。(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谢:辞职。本题一般用代入法是最快捷的方法,代入后可以从语法角度、语意角度考虑正确与否。
小题2:①为身世及好学;③为深中;⑤为申请退休。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 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
小题3:“有恩于他,被他当父母一样敬重”错。应该是山东人像爱父母一样爱戴他。
小题4:注意得分点:(1)“器识” 器量见识;“及” 比不上;句意各1分。(2)“劝诱” 规劝诱导;“所活” 救活的人;“得米万石”定语后置句式各1分。(3) “与人” 跟人交往;“无所”没有……的人;“非特” 不只是;“形于色” 在脸色上表现出来;各1分。
【参考译文】
赵公名字叫既,字叔平。七岁的时候死了父亲,专心好学尽心尽力。十七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当时的有名望的人刘筠、戚纶、黄宗旦都认为他的文章必定会在当世显扬,而他的器量见识宏大深远,(他们)都自认为比不上他。天圣五年,提升他为进士中的第三名,授予他将作监丞的官职,到海州做通判。赵公回到家乡看望父老乡亲朋友,戴着头巾,徒步行走,人人都可以到他家里来(看望他)。皇帝征召他到学士院考试,到地方做涟水知州。
赵公还是进士的时候,邓馀庆做涟水的太守,聘请赵公在官舍里做老师来教他的孩子。邓馀庆做了许多不守法纪的事情,赵公就辞职离开了。过了几个月,邓馀庆因为受贿被罢官。等到赵公做涟水太守,将要到达时,有人在他当年教书的地方挂上匾额上书“豹隐堂”,有三十多人为之写赋。有一年出现饥荒,赵公规劝诱导富有的百姓,筹得了一万石米,救活的人数不过来。
到地方做洪州知州,属下有两名小吏叫郑陶、饶奭,他们把持着郡里的事务,肆意做一些不守法纪的事情,前任知州不能管制他们。洪州有归顺兵,都是原来做盗贼或者被发配流放然后被选中充任的人。饶奭和洪州郡人胡顺之一起制造流言来扰乱赵公,说:“归顺兵领得的军粮都是些陈旧劣质的米,他们都有埋怨的话,不给他们更换好米,将要发生兵变。”赵公笑笑不回答。恰逢有一个从容州戍守的地方逃回来违禁夜行的归顺兵,赵公立即将他斩首并且对众宣示,逮捕郑陶送进监狱,查获他收受的赃物,并且上奏朝廷将饶奭流放到歙州,全郡的人都很害怕。
担任滁州知州,山东的大盗李小二路过滁州,对人说:“我是山东人。赵公曾经做过山东青州的知州,山东人像爱父母一样爱戴他,我不忍心进犯他。”于是进犯了庐州、寿州,他的手下也没有一个人进入滁州。李参做河北转运使,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好,进升两级官阶,并且让他的一个儿子当了官。郭申锡当谏官,争辩说:“李参所做的事情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应当做的,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赏赐。”皇上发怒,将要治郭申锡的罪。赵公说:“陛下当初当面告诉郭申锡,不要当面放过陛下的过错。现在要罢免他,陛下拿什么来给天下人示范呢?”皇上才停止。
英宗皇帝即位,赵公升迁做户部侍郎,又调任为吏部侍郎。熙宁初年,升迁为左丞,当时赵公已七十岁了,要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答应。赵公多次上奏章要求,就让他担任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徐州知州。于是赵公不停地请求辞官归养,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元丰)六年正月十五日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赵公为人和睦快乐、平易近人,城府很深,气度雄伟不同凡人。一生跟人交往,确实没有怨恨恼怒过谁,不只是不在脸色上表现出来罢了。专心致力于宣扬别人的好处,讳言别人的过错,用恩惠去回报别人的仇怨,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意,不是勉强做的。天下的人都称赞他,至于那些推崇友情,安葬死者抚养孤儿(的事),大概数都数不过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青苗米,口米﹑常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屏处十年屏:隐居
B.安得不豫为之计豫:参与
C.乃罢其狱狱:案件
D.犹虑不称虑:担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3分)
① 遂请罢钱塘制造局????????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③愿陛下靳之?
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⑥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帝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豫:事先。根据前句“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就可揣摩出。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②是对“洪州失官锡”的看法⑤是当时官员的贪赃情况⑥是张根批评官场的贪腐风气。做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力陈贪官横行”无中生有。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累”解释为拖累,“耗”解释为耗尽,“不肖”解释为坏人,“振”解释为萎靡不振,“一累于物”为被动句式,翻译时要体现;第二句时注意“侧目”理解为愤恨,“所以”表方法,“交”解释为轮流, “罪”解释为加罪,“不之罪也”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发生,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不足以供足造一栋住宅的费用。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