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1-16 13:48:4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题文】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降服xiáng  丰腴yú  崤yáo函锱zī铢必较
B.迥jiǒng然 西畴chóu戮lù力剽piāo掠其人
C.窈窕tiǎo刀俎zǔ逦迤yǐ妃嫔bīn媵嫱
D.熹xī微流憩qì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题文】说话用词,应尽量避免使用在语音上歧义而使人产生误解的词语。例如:“家里安上了钢窗和铁门”,而不说“铁窗”、“钢门”,因为前者通常作为监狱的代称,后者听上去不雅。以下这些话,哪些词语应当修改?请任选两句作答,要求简述修改的理由和方法。(5分)
(1)一位年轻的女子说:“我从初中就开始早练。”
(2)会议接待组的一位女士在电话中说:“会务组安排我们今晚去接客。”
(3)有一个电视广告:“戴××牌领带,使您的仪容更潇洒!”
答:                                           


参考答案:【答案】1)“早练”容易与“早恋”混淆,改为“晨练”。(2)


本题解析:【解析】谐音词语容易产生歧义,避免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题文】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B 前辟四窗           
C、沛公欲王关中              D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参考答案:【答案】C   


本题解析:【解析】A名词作状语,像财物一类的B名词作状语,在前面C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D名词作状语,像人腰,像鸟嘴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
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
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

A.⑥②④③⑤①
B.⑥③②④①⑤
C.④②⑥⑨⑤①
D.④③⑥②①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①⑤为陈述句,可知是第二组句子,依据后文“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抓住关键词“寻找”可知前文应为①⑤,故而排除A和C。第一组中,依据句式结构和时间“少年”“成年”应为⑥②,也可排除C;依据句式“谁不曾”可知②③⑥应相近,但③中的“寻访田园”不能在⑥的“少年”后,排除B;依据结构可知④“谁没有”置于最前,后接“谁不曾”,由后文“年华如水静流”可知⑥②应在前与之衔接,故答案为D。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辛亥志士后裔、民间爱心人士联合捐资兴建的“辛亥首义百年纪念墙”,包括纪念广场、英雄名录、首义第一枪、祭扫花台、辛亥志士衣冠冢等组成。
B.两个学校的领导表示此事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但还是希望社会能宽容这些未成年人,尽量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
C.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如果驾驶人注意力集中,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行经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那么,“抢黄灯”和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包括……等组成”为句式杂糅。B“两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D项“至少”和“以上”重复,可以删去“以上”。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