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四)

时间:2017-01-16 13:03: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知己说
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①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②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③,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④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舍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上,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受当事之知????????????当事:主事者、当权者。 ??
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轻慢、不敬。 ??
C.而不以君臣之法????????绳:束缚。 ??
D.夫固可以礼????????????屈:屈服。
2.下列各组语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未设醴而去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B.①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众人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①上无知人之明 ②使民重死不远徙
D.①亦未必不终人用也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君王“得遇知己”而应持态度的一组是(????) ??
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②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③不绳以君臣之法
④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⑤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⑥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A.①③⑤????
B.②③⑥ ??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的“知己”,实际指的是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B.文章从当权者与贤士两方面去写,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自负自尊。
C.对那些才智超越一般人,言行异乎寻常的贤士,当权者不能用威势去约束,而要用礼义招致,并真心以道义和他们交往。
D.文章多处用正反对比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结尾作者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从而使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藩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阼,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大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隋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 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
C.遂原所笞者 原:追究
D.请加徒一年 徒:徒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萧脩以梁州北附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B.①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今肇乃敢重其教命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刘行本端方正直的一组是( )
①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 ②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 ⑤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A.①⑤ D.②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
小题4: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行本曾刻苦读书,北周武帝时做掌朝下大夫,正直敢言,北周宣帝时因恳切进谏违
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
B.隋文帝曾发怒用竹板打一郎官,刘行本先是进言不该如此惩罚此人,隋文帝不听,刘
行本则直言谏争,终使皇帝知错而改。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的约令的一犯罪州吏,刘行本反驳元肇不按
律令执法而树立个人威权的做法。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之官,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
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巨所言非私!
译文:
(2)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
译文:
(3)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 “所笞者”即所拷打的人,“打”本就是“追究”,如果结合文意“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因行本进谏,“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就可以轻松理解此处的“原”应为“赦免”。
小题:A.以:都解释为“率领”;B.焉:第一个释为“怎么”,第二个句中助词,表停顿,无义;C.乃:解释为“竟、却”;D.而:都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小题:①句是勤学,④句是引法律条文。
小题: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对刘臻等人加以慰勉”不合文意,是指责他们。
小题: 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对句子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短语,如第一句中的“若”“致”“安得”“轻”“顾”,第二句中的“匡”、“何……哉”的句式、“房帷之间”的状语后置及前面介词“于”的省略等。第三句中的“由是”“绝”“怀”等。
译文
刘行本以担任粱武陵王的封国常侍而走上仕途。遇到萧倚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与叔父刘藩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缺衣少食,却能恬然自安。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屡次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负责将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项。我既不能佩戴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对。”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等到北周皇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的进谏违背皇帝心愿,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该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退出。皇帝脸色严肃地向他道歉,于是赦免了要被打板子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与他们一起定了一些规矩。这个官吏故意违反规定,我请求施加一年徒刑。”刘行本反驳他说:“施行法令,(必须)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在元肇竟敢重视他的教导命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权威,不合人臣的礼制。”皇帝称赞他,赐他百匹绸绢。后任命刘行本为大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那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又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于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帷幔之间这样娇宠太子呢!”唐令则很羞惭却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大子亲近。刘行本恼恨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常常对他们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旧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害怕他端方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和百姓都很感念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平、勃曰: “始与高帝歃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时兄事陵微:卑微
B.高皇帝白马而盟曰刑:刑法
C.罢朝,陵平、勃让:责备
D.乃迁陵为帝太傅阳: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愿老妾语陵②化而鸟,其名为鹏
B.①及汉王还击项籍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①遂伏剑死②惑不从师
D.①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②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小题3: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B.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C.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D.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4分)
译文:??????????????????????????????????????????????????????????????????????????????????????????????????????????????????????????????????????????
(2)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4分)
译文:?????????????????????????????????????????????????????????????????????????????????????????????????????????????????????????????????????????????
(3)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也可联系成语、课文中改字的用法作为验证或分析依据。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异义现象,一般解释含义与今意有差别的往往正确,和现代含义一致的解释往往是错误的选项。B项,刑:杀。“刑”后面有宾语“白马”,由此判断,“刑”应该是动词含义。《鸿门宴》中“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齐桓晋文之事》“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这两个个“刑”也都是动词,含义:对……用刑。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以”在各地历年高考题中考查频率最高,应该重视其所有用法。A、介词,替/动词,成为;B、助词,主谓之间;C、表修饰/表转折;D、介词,在/引出动作的对象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文断句题,根据前后文弄清楚语境,以句子含义和句子语法成分断句,同时,利用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固定句式、对偶句式等语法现象断句(句首虚词:盖、夫、何。句中停顿虚词:者、也。句末虚词:也、乎、矣、耶、焉、哉、耳。固定句式:何……为、其……乎、徒……耳、……者……也、此……也)。此题主要根据句意和句子成分确定断句位置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注意以下这些词语的翻译落实:招、东乡、置、毋、以、持、称制、王、无所。
【译文】
王陵,沛县人。起初是县里的豪俊,高祖微贱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王陵。到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王陵也聚集了党羽几千人,在南阳,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放在军中,王陵的使者了,便让她向东而坐,想招降王陵。王陵母亲暗中送使者,哭道:“希望替老妇告诉王陵,好好事奉汉王,汉王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我用死为使者送行。”便伏剑而死。项王大怒,烹杀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因为和雍齿友好,而雍齿是高祖的仇人,王陵又本没有服从汉的意思,所以后封王陵,做了安国侯。
王陵为人纵任意气没有文才,喜欢直言。做了右丞相两年,惠帝去世。高后想立吕姓之人为王,问王陵。王陵说:“高皇帝杀白马盟誓说:‘不是刘氏而称王的,天下人一起攻打他。’现在立吕氏做王,不合规定。”太后不高兴。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等,都说:“高帝平定天下,立子弟为王;现在太后行使皇帝的权力,要封吕姓兄弟,没什么不行的。”太后高兴。退朝,王陵责备陈平、周勃道:“起初和高帝饮血盟誓,各位不在吗?现在高帝去世,太后做女主,要立吕氏做王,各位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在地下见高帝!”陈平说:“当面在朝廷争辩,我不如您;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代,您也不如我。”王陵无言以对。于是吕太后想罢免王陵,就表面上提升王陵做皇帝太傅,实际是夺了他的相权。王陵生气,称病辞职,闭门不去朝见,十年后去世。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捕蛇者说》中的文段。(8分)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下列哪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2分)
A.自吾氏三居是乡经纶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B.退而甘食其土之故君子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又敢毒耶燕雀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D.故之说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小题2:下列哪一项加点词的词性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2分)

A.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B.置人所罾鱼腹中

C.名之者谁
D.殚其地之出
小题3: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并请结合文章举出一例。(2分)
小题4:文中写到“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从中看出作者的写作用意是什么,联系下面这则材料,说说你的理解。(2分)
【链接材料】“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多收了三五斗》)


参考答案:
小题1:C(2分)
小题2:D(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用反选排除法,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古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然后找出各项中的活用词,了解其活用方法比较。A句的“腊”、B句的“罾”、C句的“名”都是名词动用,而D句的“出”是动词名用,故选D。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而掌握的知识,从“对比”的角度举例说明。
小题4:
试题分析:要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比作者早得多,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与“苛政”有关,而《多收了三五斗》也是反映农民倍受剥削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思考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课内文言文
小题1:对划线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纵一苇之所(往)???????????②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崖石有阁曰松风阁(靠近)???⑤若无罪而死地(走向)
为小渠(渐渐地)???????????⑥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瞒)
⑦天下之欲其君者……(憎恨)?⑧此惟救死而恐不(供养)

A.①③⑤⑦
B.③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②④⑦⑧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B.

C.
D.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B.

C.
D.
小题4: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余光绪己亥四月?????????②周缭垣
吾一日长乎尔???????????④毋吾
⑤则何哉?????????????????⑥吾力足举百钧
⑦明教我?????????????????⑧申之孝悌之义

A.①②相同,⑤⑥不同
B.③④相同,⑥⑦不同

C.②⑤相同,③⑥不同
D.①③不同,⑥⑧不同
小题5:下列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④渐行渐豁,斗见天光
⑤鼓瑟希,铿尔?????????????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⑦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A.①②④⑤⑥
B.①④⑥⑦⑧

C.②④⑥⑦⑧
D.②③④⑤⑦
小题6: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望武昌
B.顺流而

C.侣鱼虾而麋鹿
D.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
小题7: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客有吹洞箫者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百姓之不见保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小题8:翻译。(4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隐:痛惜、哀怜。赡:足。
小题1:危:端正;高。属:劝人饮酒;适,值。爱:喜爱;吝啬。诚:确实。
小题1:固:本来。因:动词,接着;连词,因而。与:连词,和;动词,赞成。焉,语气词;代词,怎么,哪里。
小题1:①介词,在②介词,用③介词,因为④动词,认为⑤动词,做⑥连词,来⑦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⑧介词,把
小题1:①冯——凭④斗——陡⑤希——稀⑥莫——暮⑦刑——型⑧涂——途
小题1:舞,使动。东,名词作状语。东,名词作动词。侣、友,意动。危,使动。
小题1:(被动句)A定语后置B宾语前置D状语后置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