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7-01-16 12:36: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主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
B.文革时评价一个人先认定你是反革命还是革命一派,再找证据,总能得出罪行。在古代这就叫诛心之论,做了什么事不要紧,关键是怀的什么心。
C.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D.歌手韩赓一走上舞台,台下歌迷们的欢呼声和口哨声聚蚊成雷,震耳欲聋,这声音让闯荡在异国他乡的韩赓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词语运用的题目。要结合句意来分析。A“项牛刀小试”用在此处前后矛盾。“牛刀小试“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C项“纸上谈兵”用法不符合语境。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D项“聚蚊成雷”用在此处有贬义之嫌。意思是把很多蚊子聚到一起,它们的声音可以像雷那样响,比喻众口喧嚣,谗言纷起。B项“诛心之论”:指在批评对方之时,不针对对方的行为、语言谈问题,而是绕开行为、语言去指责对方此行为、语言的目的、动机


本题难度:一般



2、语言运用题  【题文】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的意思是人有私欲,就不会坚强;真正刚强的人,必然不会屈服于世俗种种欲念的诱惑。这种古训告诫人们要去私欲,做刚强的人。只有无所求才能无所谓,才能勇往直前。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6分)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是                                              (1分)
(2)推荐理由:(不超过50字)这句古训的意思是                                 
(3)这句古训告诫人们          (3分)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分)。意思是:自己不愿意


本题解析:【解析】提示:根据题目中的示例,首先要找一句古训,这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的格言、俗语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义,实质上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义;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教育意义要贴切。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5分)
林冲自从遇到了高衙内,他的世界就开始下雪。林冲的隐忍让自己     ①     ,可是这隐忍并没有给林冲带来善果。  ②          林冲以复仇之神的面目出现了。他一改已往软弱退让的行为,不再甘于隐忍,他的爆发展示了    ③          ,④         ,⑤           


参考答案:【答案】①丢了官,休了妻,散了家;②当陆谦等以为阴谋得逞沾沾


本题解析:【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然后结合着《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命运等来组织答案。由①的下句“没带来善果”可联想到林冲的命运及故事内容;由②的“复仇”,可推断出前面的原因。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 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翻译下面句子(7分)
小题1: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4分)
小题2: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久我会回家,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为此,你就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计分点:归还、相、下心意、慎各1分(2)计分点:党人、偷乐、幽暗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在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加分项目上和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上进行调整,以及要求各省(区、市)在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和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方面进行规范。北京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认为:教育部公布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对于奥赛和体育加分做了一些限制。这是对于过去加分政策的修正,也是对近年来社会对高考加分弄虚作假、弊病丛生的回应。
材料二:教育部在高考加分方面的调整很快在网络上传开,有人发帖认为这又回到“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上,高考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严重挫伤了这些有奥赛和体育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无法选拔拔尖的人才,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3分)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7分)


参考答案:我不赞成对高考加分政策的规范和调整。
首先:我们不能因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