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6 12:20:45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些民族文化的通俗形式,常常浓缩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成份和内容,无形中可以对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行为和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易中天的走红已经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通俗化与大众传播平台结合所产生的惊人效应,那么,于丹的出现只是加强了这样的印象,甚至更夸张些。有人戏称这些文化的布道者是“文化奶妈”,缺少文化的大众,也总要寻求自己的文化来源,这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昌运的根。与此同时,较长时期地与传统文化的隔离,也必然会导致大众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精髓大义理解的极度下滑,已少有人能很明确地弄明白老祖宗的字意了。当然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把文化通俗化,并以一种适合的方式导入大众之耳。于是就有了我们姑且称之为“文化奶妈”的易中天、于丹的风行一时。
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文题自拟,文体自选,写作内容必须在材料涉及的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通俗
湛江第一中学??全琪
山沟沟中一曲信天游嘹
本题解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文题选取了两则材料。细究材料,两则材料所针对的集中对象是“通俗文化”。第一则着重谈“通俗文化”的意义;第二则着重谈“通俗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什么是“通俗文化”,是指早就已经存在的文化形式,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们的产生是自发的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以及由于交通、通讯等条件的制约,文化交流相对狭小,但对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行为和习惯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文化形态。“通俗文化”包括“宗族文化、风俗礼仪、衣冠服饰、神话传说、饮食习惯、传统风俗”等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与通讯方式的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东坡当年任职黄州,有一种流行病肆虐,本地医生无法治疗。后有一外地人献出奇方,东坡采用后很快见效,控制了疾病。东坡对此药大加赞誉,从此,无论有什么疾病发生,都推荐使用,后来东坡自己生病,也照方服用此药,结果未愈而死。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作文。
要求:自主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1)题目中死的规定包括:内容的限定-必须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文体的规定-议论;字数的限定——800字。这是必须遵守的。
(2)活的地方是指在准确的基础上把握寓意:看问题要全面,在用联系的辨证观点看待任何事物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选取适合自已的恰当角度,而具体立意角度有多种。
A.看一个人的缺点,不看他的优点对他全盘否定;
B.也不能因人才有个性好挑刺儿,好“犯上”,刺伤领导而否定人才;
C.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中有错误,就抹杀其成绩,否定改革开放政策;
D.不能因为当今社会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蜜蜂把一壶蜜送给天神,天神十分高兴地说:“谢谢你,现在我也想送一件东西给你,只要你喜欢,我尽量满足你的愿望。”蜜蜂反复思索,很久才说:“天神,我经常为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而苦恼,请赐给我一根一刺就能致人于死地的毒针吧!”天神听了之后,心中有点不高兴。但既然已经答应了蜜蜂,不好出尔反尔,只得履行刚才的承诺。天神对蜜蜂说:“我可以送你这种针,但必须给你讲清楚,就是当你刺人之后,拔出毒针时,你的生命也就随即结束了。”
以上寓言告诉我们:蜜蜂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东西,同时又失去了自己本不该失去的东西。我们在进行社会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往往也会遇到或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时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结合材料的寓意“蜜蜂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东西,同时又失去了自己本不该失去的东西”,可以立意为——得与失,“得与失”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近年高考这种类型的话题出现得越来越多,“出发与到达”、“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忘记和铭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位置和价值”等都属此类,这类话题关键要写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得”和“失”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可以从材料中得到启发。材料告诉我们“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这正是“得”和“失”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得出“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这样一层关系,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