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时间:2017-01-16 12:18: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容忽视的微细尘埃
尘埃无处不有,虽然它们的个体很小,但汇聚起来的威力却不小。据记载,北美大陆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地一次尘暴中,狂风将美国平原的泥土大量向东吹去,有难以估计的牲畜被尘埃窒息而死。尽管如此,尘埃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悬浮在大气中的尘埃粒子,能够将太阳光中的较短光柱拦截,使其进行有规则的发散,这样,才会使天空呈现蔚蓝。太阳升起和降落时,由于阳光穿过较低层空间,空气中尘埃密度大,并伴有水汽,可以吸收反射阳光中的黄色和红色部分,因此,这时看到的太阳呈现橙色、红色和黄色。气象学家指出,在降雨时,每一个雨滴都必须有一颗尘埃参与,以它作为核心,水汽在其周围凝结,形成云、雾,再由云层形成雨点。若是纯净的空气中没有尘埃的存在,水分子无所依附,就不能形成雨滴降落。此外,阳光在射向地球的时候,因受到尘埃的吸收和反射,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要。
现代科学发现,有的尘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被称作“尘炸”。据分析,能够产生尘炸的物质有粮食粉尘、砂糖、奶粉、咖啡、金属粉末等。物质发生爆炸,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质的颗粒大小有关。物质分散的越细,颗粒越小,它的表面积就越大。与具有固定面积的物质相比,接触空气、吸附氧分子多,氧化和放热的过程都很快,反应性能就更活泼。当其中的某一质点被火点燃,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产生爆炸。此外,易爆尘埃的颗粒越细、浓度越大,它所产生的爆炸力就会越强。当粉尘含量低于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不会引起爆炸。物质形成“尘炸”,还和诱因、速度等因素有关。产生“尘炸”的诱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摩擦冲击以及电器设备或静电产生的火花。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人们发现尘埃已经成为一种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流行病学家对尘埃进入人体后的机理进行研究后指出,人们在呼吸时,每次大约要吸入50万个浮游微粒。这些微粒进入人的身体后,可以一直进入肺部深处,并作为经常性刺激物留在那里,它会导致发生炎症,产生粘液,使人呼吸困难,甚至导致死亡的发生。除此之外,浮游微粒还可以向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而且在传送过程中,可以加速一种叫做游离基的有害物质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加剧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入人体的浮游微粒尘埃,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及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化学成分。资料表明,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人为因素。另据调查,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与浮游微粒的增减有关。
小题1:下列对尘埃的积极作用的理解,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天空呈现蔚蓝是太阳光中的光柱受尘埃拦截的结果。
B.每一个水分子中有一颗尘埃,才能形成云、雾,最后形成雨滴。
C.空气中的尘埃密度变化使太阳颜色发生变化。
D.尘埃能够吸收和反射射向地球的阳光,使地球上的生物得到适量的光照而成长。
小题2:下列对第三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们生活环境内排放的浮游微粒70%来自工业废弃物、汽车尾气等人为因素,因而可以采取措施,加强治理,减轻浮游微粒的危害。
B.空气中的浮游微粒进入人体肺部后,就使人体发生炎症,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
C.浮游微粒在向人体肺部传送化学污染物的过程中会快速产生一种有害物质——游离基。
D.人们发现,在现代城市中危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污染物就是尘埃。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电器的维护保养,防止摩擦起火是防止“尘炸”的一种有效方法。
B.只要粉尘含量超出大气含氧量一半时,就会发生爆炸。所以,我们要随时测量粉尘含量是否超出大气含氧量的一半。
C.在容易产生“尘炸”的厂房车间内,配备足够的通风设备,可以降低尘埃的浓度,从而防止“尘炸”的发生。
D.如果我们通过治理,能够有效地减少空气中浮游微尘的含量,就能降低哮喘病、肺炎、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母亲吗? 王晓冰
寻亲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母亲的追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一种“恋母情结”,当然,与此相应的还有寻亲中的“恋父情结”。在东西方文化中,人们都有各自共同的原始母亲,一位是女娲,一位是夏娃。然而,要把文化或文学中的共同母亲认定为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母亲,则是一种从文化走向科学的行为,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才能认定。
在中国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女娲又称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女娲首先是抟土造人,用黄土仿照自己,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又是拯救中国人的女神。由于上古时代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了一场特大灾难,天崩地陷,猛禽恶兽尽出,残害百姓。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还杀死恶兽猛禽,让先民安康幸福。
《风俗通义》记载,女娲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她也被视为婚姻女神。而且,传说中的女娲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女神。当然,还有传说认为,女娲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
现在,一些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山西吉县人祖山后形成共识,认为日前在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是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也就是说,女娲终于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被找到了。
专家的认定有多方面证据,但归纳起来,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学的两大类证据。文化的证据是,早在1984年,娲皇宫遭到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这说明,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建文等人从2011年8月13日~10月9日对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而科学的证据是,考古人员把代表“皇帝遗骨”的成人头骨送到北京大学进行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
综合这些证据,一些专家认为,这块头骨就是中国人的先母女娲。然而,这一认定引起了争论,相当多的人认为证据不充分,论证不扎实。C14同位素测年只能测出一种生物或器物生活或流行的年代,但不能进行身份认定。而且,专家们也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既然是一代女娲,就不可能确认她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7
小题1:对文化和传说中“女娲是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A.女娲造就了中华民族,同时她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杀死恶兽猛禽,拯救中国人,让先民安康幸福。
B.女娲被视为婚姻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C.女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就是女娲(娲皇)的遗骨。
D.女娲被视为音乐女神。传说中的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繁重的劳作之余,愉悦身心。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都是人类文化和心理依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原始母亲。
B.C14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这块成人头骨距今为6200年。这为女娲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的说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C.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县人祖庙发现的人头骨、木函残片和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些都可以认定为有利的考古证据。
D.女娲要实现从传说走到现实生活,也就是对她的中国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确认,需要用文化和科学两大类的证据来证明。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文化和传说中,女娲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共同始母,是因为她承担了多重母亲的责任,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B.对女娲是不是中国人的共同始祖的认定是严肃的,由此,考古等专家认定女娲的头骨是参考了文化和科学多方面证据。
C.传说认为,在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她的陵寝,考古专家却在山西吉县发现遗骨,可见传说是不能作为寻找始母依据的。
D.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头骨是先母女娲的头骨,但是还不能最后确切地认定这个女娲头骨就是中国人最原始的母亲的头骨。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柳侯祠
余秋雨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结果,他又一次被一纸诏书发送到比永州更远的柳州。
  屈原自没于汩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汩罗江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
  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业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在当时的中国,这种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小于地,如果多一些,该多好。时间增益了柳宗元的魅力。他死后,一代又一代,许多文人带着崇敬和疑问仰望着这位客死南荒的文豪,重蹈他的覆辙的贬官,在南下的路途中,一想到柳宗元,心情就会平适一点。柳州的历代官吏,也会因他而重新检点自己的行止。柳宗元不断地引发着后人苦苦思索。我在排排石碑间踽踽独行。中国文人的命运,在这里裸裎。
  但是,日近中天了,这里还是那样宁静。游人看是一个祠堂,不大愿意进来。几个少年抬起头看了一会石碑,他们读不懂那些碑文。石碑固执地怆然肃立,少年们放轻脚步,离它们而去。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京都太嘈杂了,面壁十年的九州学子,都曾向往过这种嘈杂。结果,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下皇土留下一脉异音。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录自《文化苦旅》,有删节)
1.“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在全文的表达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意在评价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用“俄国的西伯利亚”来衬托当时柳州环境的极度荒凉。
B.作者认为只有经历如柳宗元般的人生磨砺才会取得如其的文学成就。
C.在文章中,作者既有对时代的抨击又有对柳宗元多元性格的辩证分析和评价。
D.“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是说那种孤独和宁静成就了他文学的辉煌。
E.“中国,太寂寞”是说中国封建时代的特有环境给诸如柳宗元这样的人以更多思考人生的机会。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5-18题(18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 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有删节)
16.文章的题目是“寂寞书院冷”,请结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几层含义?(4分)
17.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4分)
18.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4分)
19.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族先民可能来自北方
关于水族的来源,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结论是,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后裔的一支,逐渐发展成的单一民族。但是,水族先民什么时代,什么原因,从什么地方来到南方融入百越之中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水家专家所关注的,也一直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蒙熙林说,从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的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水族盛大年节——端节以及DNA鉴定等等资料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
蒙熙林进一步分析说,荔波县档案局收藏的一本清代水书上印有梅花鹿的图案,而梅花鹿在南方是绝对没有的。其次,登高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跑马的时间都在亥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而水族端节跑马讲究配鞍而骑,如实在没有者,也要用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作替代。配鞍而骑是典型的北方民族骑马习俗,与南方“不鞍而骑”的习俗截然不同。另外,水族人嫁女儿时,嫁妆中必须有件羊毛大衣,这是水族人富贵的象征。而南方炎热的气候显然与羊毛大衣格格不入。
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医学研究部门通过对水族群体抽血进行DNA鉴定,得到了科学的结论。1997年,贵州医学院遗传专家对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和水族等几个主要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结果表明,水族先民确定是西北地区民族的血缘。
专家们分析,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亡国之后,水族先民第一次举族迁徙,由中原的睢水流域一带向南迁徙,使水族先民从殷商的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水家先民第二次举族大迁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发兵征服岭南之后。这次迁徙促使水家先民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
因此,在水族民间、在水族研究史上,出现殷人后裔说、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等,那只不过是水族发展历史过程中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的事实。
1.根据文意,下列对“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的理由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水族语言中保存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有着复杂的韵母系统。
B.一本清代水书上印有南方没有的梅花鹿的图案,水族人嫁女必送羊毛大衣。
C.水族人骑马讲究配鞍而骑,骑马必配色彩艳丽的被面折叠于马背。
D.水族盛大的端节活动——登高跑马的时间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族是由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的后裔“骆越”族的一支逐渐发展成的单一民族,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看法。
B.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时期,水族逐步由南溯流向西北迁徙,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融入了百越族群中。
C.水族从殷商母体文化中分化出来,又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和相邻的民族互相融合。
D.遗传专家对水族群体作了人群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将三代都是同一民族的150份标本进行了2600余次实验,最终证实水族有西北民族的血缘。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以水族古文字写成的水书,以其独特的价值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B.贵州的汉族、苗族、布依族等世居民族与水族的种群血缘有较大的区别。
C.水族的两次大迁徙,都与我国古代大规模的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D.“西北迁来说”对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两广源流说”等其他学说的谬误做了纠正。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