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六)

时间:2017-01-15 20:58:2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对这首诗的词句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的字面意思是说,沧海无比深广,看到沧海之后,别处的水就引不起诗人的注意了。“沧海”,大海。
B.次句的字面意思是说,巫山的云为神女所化,美艳无伦,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C.第三句是说,当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时,就懒于回顾了,表示他对女色没有多少眷恋之心了。“取次”,次第,一个个。
D.末句承上说明之所以以“懒回顾”,一半是因为尊佛奉道、修身治学,一半是因为失去了爱妻。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说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像沧海之水一样深广、巫山之云一样美好,在世间是无与伦比的。
B.前两句写诗人与亡妻的感情很深,后两句却又说他“懒回顾”只是“半缘君”,似乎有点薄情。
C.这首诗先以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以舒缓的语势,抒曲婉深沉之情。
D.这首悼念亡妻之作,抒写了至亲至深的夫妻之爱,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



2、阅读题  早 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⑴ 首联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万木冻欲折”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颔联中的“一枝”,看似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传说原为“数枝”,后作者求教于郑谷,郑谷建议改为“一枝”。请简要说明你对上述改字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海上吊吴野人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小题1】这首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4、阅读题  诗歌鉴赏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共10分)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小题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小题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