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5 20:39:1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
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
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7.“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4分)
(1)“取舍标准”指????????????????????????????????????????????????????????????
(2)“堂皇形象”指????????????????????????????????????????????????????????????
18.(7分)
(1)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4分)
???????????????????????????????????????????????????????????????????????????????
???????????????????????????????????????????????????????????????????????????????
(2)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3分)
???????????????????????????????????????????????????????????????????????????????
???????????????????????????????????????????????????????????????????????????????
19.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例子
并作简要说明。(4分)
????????????????????????????????????????????????????????????????????????????????
????????????????????????????????????????????????????????????????????????????????
参考答案:17.(4分)取舍标准?:只钓大鱼,不要大海琐碎的施舍;(2
本题解析:17.无
18.无
19.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①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②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③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④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⑥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⑦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燕有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⑧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⑨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⑩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根据文意,说说华夏民俗节日具有怎样“丰厚的内涵”。(4分)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6分)
小题3:“岁月河流上的码头”这个标题非常精彩,请你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末尾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承载了人们对生产生活(人们对富裕生活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二月二”,阳气萌动,农耕播种,企盼雨水,表明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七夕节”,未出嫁的姑娘企盼拥有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企盼拥有幸福的生活,表明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阳节”,登高临远,思念亲人,传递亲情,这是一个赏景叙情的节日。“腊八节”,庆祝丰收,感谢上苍,这是一个传达丰收喜悦和感恩上苍的节日。
点评: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删除庞杂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注意答案要周详、全面,忠于原文。本题主要一句关键句“其他节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红楼梦选读》中的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节选)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宝玉站着,只管发起呆来。原来方才出来慌忙,不曾带得扇子,袭人怕他热,忙拿了扇子赶来送与他,忽抬头见了林黛玉和他站着。一时黛玉走了,他还站着不动,因而赶上来说道:“你也不带了扇子去,亏我看见,赶了送来。”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便推他道:“这是那里的话!敢是中了邪?还不快去?”宝玉一时醒过来,方知是袭人送扇子来,羞的满面紫涨,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
小题1:此段选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宝玉第一次向黛玉表白自己的肺腑之情。可在文段之前引入了戴金琐的宝钗,和与宝玉戴有同样的麒麟的史湘云。这对本段主题起什么作用?
小题2: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这话背着林黛玉让林黛玉听到与当着林黛玉说让林黛玉听到表达效果一样吗?请作简要说明。
小题3:本文段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林黛玉已完全明白了宝玉对她的一片真心?从文段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小题4:在文段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最终没能通过对话沟通彼此的心灵,你以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此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5:本文段末,袭人追出来给贾宝玉送扇子的情节对刻画贾宝玉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黛玉与宝玉性情相投,真心相爱,在他们之中间入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错 位
吕 麦
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夏天的一个傍晚,他接到电话,说一辆轿车,从桥上“跳”到人工湖“冲凉”了。当他赶到事发现场时,120急救车“呜哇呜哇”地从他面前驶过。护堤上围观的人群,依然不肯散去。一台大吊臂,将一辆白色轿车缓缓拎出水面。
他一边打开DV,一边向旁边的人打听详情。得知车里的人,全被好心人救了上来,没什么大碍。这就好,这就好。他嘀咕着,站到高处,将DV对着吊车、人群、湖面……晚间本地的电视新闻,播报了这条片子。但随后,播音员说:那些救人不留名的“雷锋”,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然而,现场围观群众和救援人员的财物,遭遇严重失窃,折射出我们城市道德文明素质的缺失。
居然有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真是太可耻了!他有些义愤填膺,摩拳擦掌。他决定将这些蟊贼揪出来,将他们的面目、丑行,公布于众。于是,一连几天,他猫在房间里,反复回放DV录像,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举动、表情。
最终,他将目标锁定在三个“下里巴人”身上。他们无一例外打着赤膊、神情委顿、眼光迷离,泥鳅似的穿梭在人群里。其中一个,还抱着婴儿,大概是用来打掩护的。他将三个疑似的贼特写,放大,印成相片,揣在随身背包里。
经过缜密推断,他认为这三个人,很可能是在现场附近干活的民工。于是,他他决定顺藤摸瓜。果然,没费多大周折,他在人工湖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逮到一张熟悉的脸: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这人是小饭馆老板。
他走进饭馆,要了一碗凉面,借故和老板搭讪,问这问那。
他突然话锋一转:“上星期,这边发生车祸,你晓得不?”
“晓得呀,我还去看了的。”
“我听说许多人丢了钱包、手机、衣服,你有没有丢?”
“大哥,我都不好意思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我这里里外外二三十个客人吃晚饭。最后,一些人不但没结账,还顺手拿走了不少碗、碟、勺。”
他眼光咄咄:“那你就墙内损失墙外补?”
“啥嘛?我本来打算看一眼就回来。谁知道,车里头女人叫,娃娃哭,就赶快下水捞人吧。”
他愕然。他思忖片刻,觉得这些人,满心满眼都是钱,连做带偷,满嘴谎话。于是,他不动声色,拿出抱孩子男人的照片,问认识不,老板一看,说在门口见过,好像在前头工地上工。他黑着脸,付账,出门。
在一垛两米高的红砖墙上,他找到那人。开门见山:“那天车祸你在现场不?”
“是啊。”
“丢东西没?”
他苦恼地说:“我婆娘到现在还跟我打架。那天,他给我二百块钱,让我带儿子去买辆婴儿车。后来,我给娃买了辆旧车。余下的钱,买了洗澡盆、玩具、奶粉,还有一件汗衫穿在身上。回来的路上,有人掉湖里了,我就把娃和东西放岸边,脱下衬衫,搭车把上,下水救人。好家伙,上来后,我娃被人抱着,车和东西全不见了。我只好打赤膊,抱起娃喽。”
他举起DV将他和他的话拍了下来。那人就顿了顿说:“我现在只能多加班,到下月发工资,再给娃买车。我那个老乡更倒霉,脱下来的裤子、皮鞋,兜里的手机、现金,全让人抱跑了。结果,穿个裤衩,光脚在大街上跑……”
他招招手,请他下来,拿出最后一张照片说:“你说的是他不?”
“就是他。”
他问了他的手机号,将三个疑似的贼约到小饭馆,吩咐老板整几个菜,喝酒。“和俺们?”三个人脸上写满受宠若惊的疑虑。他点头,说:“我得跟你们郑重其事地赔个不是……”
(选自《新一代》2009年第4期)
小题1:“通讯员”对农民工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用两个字的短语概括其变化过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下列两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1)他是电视台的一名优秀通讯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眼睛,黑皮肤,蛤蟆嘴,一看就不是好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三个“下里巴人”共同的性格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描写了三个“下里巴人”在轿车“跳”进人工湖后,奋力勇救落水者却被人们怀疑为蟊贼的故事,最后误解虽被消除,但仍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请你谈一谈他们有如此遭遇的原因。(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含义: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种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此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明确“谁在写诗”“为什么说是用岁月在莲上写诗”这两个问题即可解答含义这一问,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从结构上来思考。
试题分析:
小题2:此题考查理解词语。词语的含义通常分为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词语的常用意义,深层含义指该词语在文章的具体指代意义,此处即“什么是梦境”。
试题分析:
小题3:此题考查文章的思想感情。从标题来看,作者对采莲人是饱含敬佩与赞扬之情的,说他们是在“莲上写诗”。这种感情是在作者充分了解了采莲人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化孩童丁聪
刘梦溪 文化界无人不喜欢的孩童小丁,93岁的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本来不该惊异,可还是感到突然。几周前和几个月前,丁聪还告知我他的近况: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再好的零件如果用了90年,其磨损的程度即使尚未到宣告报废的地步,也一定到了动不动就出毛病的地步,所谓“老来无病也支离”啊。
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一个民族一个时期能出现几个这样的文化巨匠和孩童呢?
丁聪的妻子沈竣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讲起丁聪的种种意外,语调和心绪同样平静。她扮演的是贤妻和慈母的双重角色。他们在1957年小丁40岁时才结婚。一见钟情的成分不能说没有,更主要是当年的小丁,一见便须臾不能离开小他十余岁的沈竣。但婚后不久,丁聪不明所以地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宁古塔一带的北大荒劳动改造。一对燕尔新婚的才子佳人,不忍分离,也得分离。
这一遗恨青史的天大误会,让丁聪欠了发妻一笔永远也不得还清的感情债,就像《红楼梦》里绛珠仙草投胎的林妹妹,一生以眼泪还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一样。所以丁聪总是喃喃地说:“她跟着我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圈内人士尽管无不以小丁的惧内称雅,却从未忽略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我结识丁聪、沈竣夫妇的时候,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我称沈竣有治国之才。丁聪说:“所以我受不了!一个能管理国家的人,如今只管我一个人,你想想看。”那么小丁对沈竣以“家长”相称,就不足怪了。
其实我内人陈祖芬和丁聪还要更稔熟一些。他们一度都在政协。下面摘录祖芬文章里关于丁聪的一段——
在坐大轿车去人民大会堂开大会的路上,我问丁聪怎么永远不老,是不是吃了青春宝?小丁说:“不,我是吃了娃哈哈。”下车与小丁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有人招呼他一起找个座儿歇会儿。小丁笔挺着身子说不用,说从来到人民大会堂开政协会都没在大厅里坐过。来了,站会儿,就进会场了。而且总是高兴着,孩童般咧开大嘴笑着——当然,孩子只能站着看大人坐着说事儿。
小丁年方八十一,没有白发,只有童颜。我想,人生历尽艰难后的最美丽的境界是童真,是用儿童那充满好奇和想象的眼睛看世界。
丁聪始终是一个孩童。八十岁是孩童,九十岁更是孩童。当然1957年四十二岁的时候,也是孩童。那么一个孩童说的话,为什么还被当做罪证将其打成右派呢?不是有句俗语叫童言无忌吗?
丁聪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个对艺术始终保持敏感的孩子,一个笑口常开的孩子,一个需要母亲爱抚的孩子,一个需要家长沈竣照料的孩子!
我们别再打右派了。即使做不到爱护,可否不要伤害那些聪明天真的孩子们呢!(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文章开头,丁聪说晚年的自己一会儿跌断了这个,一会儿摔伤了那个,一会儿枢纽又堵塞了,然后能工巧匠一起上来“大修”,表现了他乐观幽默的心态。
B.文章将屡遭磨难的丁聪和对他不离不弃的发妻沈竣分别比作《红楼梦》中神瑛侍者转世的宝哥哥和绛珠仙草投胎的林妹妹,表现了丁聪对妻子的感激之情。
C.文章中丁聪的“惧内”表现了他对发妻的尊重和感激,是两情遭遇伤痛所积蓄的欠债还泪的人性的美丽与庄严。
D.文章用许多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丁聪天真率直的可贵品质,这些描写与丁聪“文化孩童”的身份相符。 E.文章语言平实通俗,以生活化的描述表现了丁聪这样一位文化巨匠单纯天真的本色,主要是为了抨击当时社会的专制。
(2)文章说:“人类最优秀的头脑所遭遇的灵与肉的痛苦,常常是加倍的痛苦。”就文中看,丁聪遭受了哪些痛苦?为什么说“是加倍的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如何表现丁聪“文化孩童”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称丁聪是“文化孩童”,并说“即使做不到爱护,可否不要伤害那些聪明天真的孩子们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肉体痛苦:1957年被打成右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