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5 20:31:25
1、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
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以邮置卒万人,分铺二百,负檐抵京师,且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弊甚,诏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俭:歉收?
B.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徙:调职??
C.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责:责问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存:看望,问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以策有干名,命代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策勤史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蟹六跪而二鳌
10.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B.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己多次请求表示要到蜀地,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回朝后,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人朝为卢部判官。??
C.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英州大源洞开山修路,直抵曲江,人们觉得很方便。后来他任青州知州。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
译文:??????????????????????????????????????????
(2)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
译文:
参考答案:
8、C
9、A
10、B
11、1
本题解析:
8.C(责为”索取”义)
9.A(连词,于是/介词,趁机;B.连词,因为;C.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并列)
10.B(”凌策自己多次请求表示要到蜀地”有误,应该是”凌策自己表示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
11.(1)译出大意给2分(“/”所分各1分);“惮”“陈”“谙”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译出大意给2分(“/”所分各1分);“登第”“遗”“凡”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注意:1.“得分点”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县人。世代在州县任职。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同族人起初不以礼相待,于是他决定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取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淳化三年,被任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任定州通判。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己表示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回朝后,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入朝为户部判官。此前,岭南运送香药,因此沿途驿站安排士兵万人,分设二百个驿站,由士兵肩挑背负抵达京师,并且因为繁杂的劳役成为灾祸。诏令凌策筹划这件事,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大大节省了运费。卢之翰在广州任职,没有廉洁的名声,因凌策能力很强,就命他接替,并赏赐金紫。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英州大源洞开山修路,直抵曲江,人们觉得很方便。后来任青州知州。东岳封禅时,因勤于供给,入京任判三司三勾院,出朝任扬州知州。适逢江、淮歉收,盗贼蜂起,朝廷任命凌策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级为司封。这时洪州发生水灾,知州李玄病重,皇上与宰相逐个挑选朝中大臣,准备调凌策接任。皇上说:“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不必事事向上级禀报。”王旦说:“凌策做事平和公正,可以把一个地区交给他,希望随即将江南转运使职也授予他。”饶州产金,曾有令禁止私人买卖,有时接到举报,逮捕关押的人挤满监狱。凌策请求允许自由买卖,由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大中祥符)五年,任命为右谏议大夫、益州知州。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凌策勤奋工作,处事精细审慎,所到之处有政绩。(大中祥符)九年,从蜀地被接替还京。真宗曾对王旦说:“凌策有才干,治理蜀地时机敏而又果断。”王旦说:“凌策性情淳朴温和,办事精明干练。”皇上很赞同他的意见。当年秋天,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当时的茶叶专卖之法弊端很多,诏令凌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共同负责修订,使旧法稍稍放宽。第二年病重,不能上朝,皇帝多次派宦官带医生前来探望,赏赐名贵药物。天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赞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未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效:见效
B.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罪:责备
C.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同时:一致
D.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条:列举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间接表现陆贽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②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③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盲???④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⑤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⑥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札子是臣下奏事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文体,本文援引史实,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苏轼极度推崇陆贽的治国方略,与同僚共同请求校正唐代陆贽的奏议,直谏应借鉴陆贽的奏议内容作为治国之策。
C.作者以唐德宗采用陆贽的意见使国家中兴为例阐述道理,以期引起当时皇帝的高度重视,可谓用心良苦。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聚集了古往今来的精华,可以作为国家治乱的借鉴,只要反复熟读,就一定能够启迪智慧。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3分)
(2)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3分)
(3)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调动记忆,结合对字形的分析,联系语境考察。但大多可采用简捷有效的“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C项“同时”的意思是“同一时代”之意。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属于间接表现陆贽有才能的一组”,①和②讲的是张良和贾谊,③是“直接表现”而不是“间接表现”陆贽。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与事情发生有关的人物、时间和地点。本题中,C项所述有误,文本并未讲唐德宗采用陆贽的意见使国家中兴,只是假设了这种情况。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题中的“纳忠”是“进献忠言”之意;“进于医手”是“出自医生的手”之意;“方”是“药方”。第(2)题中,“上”是“对上面(即对皇上)”之意;“格”是“纠正”之意;“天下之志”即“天下百姓的心愿”。第(3)题中,“不胜”是“表达不尽”之意;“区区”是“诚挚的(心意)”之意;“进止”是“裁处”之意。
小题5:
设计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要抓住一些标志,结合文句意思进行。这些标志,有的是虚词,比如,“夫、盖、若夫”等虚词常在句首,“也、哉、乎、耶”等常在句末,“而、然、故、者”等多在句中停顿处,等等;有的是对称式短语,有的是“曰”等对话式词语。除此之外,有时还需依靠找出动词和它们的宾语来断句,有时也还得认真揣测文意。题中,首先要根据“是谓大同”一语分析本段文字的大意是讲“大同”问题,然后考虑两个“不必”的内容,再找出重要动词及其主语和宾语,据之进行断句。
【参考译文】
臣等凭着疏浅的才学,在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数。皇上的聪明睿智是上天赐予的, 因此学问日益长进。臣等才学有限,而圣人所述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 我们心里常常想说而词不达意,因此自感惭愧,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我们私下里认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言,譬如医生用药,药虽然出自医生之手, 但药方大多传自古人。倘若药方已经在世上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就不必都要由医生自己重新开出药方。
我们认为唐朝宰相陆贽,论才能可以辅佐帝王,论学问可做皇帝的老师。他议论事理深刻中肯,言语毫不背离道德规范。他聪明智慧如同汉代张良而文学才华却胜出了张良,明辨像贾谊而方法不像贾谊那样粗疏。他对上能够纠正君王思想上的错误,对下能够沟通人民的心愿。但是他不幸运,出仕做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德宗以苛刻为能事,陆贽就用忠厚之道来劝谏他;德宗以猜忌为手段,陆贽就用推心置腹、开诚布公规劝他;德宗喜好用兵打仗,而陆贽则把消除战争作为首要任务;德宗喜欢聚敛钱财,可是陆贽认为散发钱财是当务之急。至于任用人才听取意见的方法,安定边疆统御将帅的策略,责备自己来收揽人心,改正过失以顺应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人民的忧虑,珍惜爵号礼仪来封赏有功之人,像这样的奏议,是很难全部列举出来的。可以说进献的是苦口的良药,治疗的是危害身体的重症。倘若唐德宗全部采用它的意见,那么“贞观之治”的盛世就可以重新出现。
臣等每次从西阁退朝下来,就私下谈论,认为陛下圣明,必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圣主和贤人的意见相投,就像远隔百年的臣子与当今的君主同处一个时代一样。从前冯唐谈论廉颇、 李牧的贤能,汉文帝为不能与他们相遇而叹息;魏相列举晁错、董仲舒的治国之策,汉宣帝采用后,使汉朝得以中兴。如果陛下能够自己得到良师,那么没有比就近从陆贽奏议里获取教益更合适的了。
六经三史,诸子百家,不是没有可观之处,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但是圣人的言论深邃奥妙, 史书、诸子理论支离破碎,这些都像山和海那样高深,很难求得十分之一二以供推断和选择。像陆贽的议论,打开书就一目了然。它聚集了古往今来的精华,实在可作国家治乱的借鉴。臣等想取出他的奏议,稍微加以校正,誊写清楚后进献给您。希望陛下反复熟读,好像和陆贽面谈一样。这样必定能够启迪陛下天性中高明的智慧,在短时间内成就天下大治的功业。
臣等表达不尽诚挚的心意,听凭陛下裁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与友人彭雪涛书
于成龙
广西柳州罗城,偏在山隅,土司①环绕,山如剑排,水如汤沸,蛮烟瘴雨。北人居此还者什不得一二。
选授后,亲者不以为亲,故者不以为故。同年生王吉人,劝勿往。私心自度:“古人‘利不苟趋,害不苟避’之义何为?”俯首不答。抵舍,典鬻田屋,得百金,携苍头②五人,拜先祠,别老母,门内外但闻哭声,不复回顾。
行及湖南冷水滩,卧病,扶掖陆行。之桂林,皆劝以善调治,勿亟赴罗城。抱痾之人,至是胆落,往日豪气,不知消磨何所矣!到县庭,无门垣,草屋三间,内廨支茅穿漏,四无墙壁。郁从中来,病不自持,一卧月余。从仆环向而泣,了无生气。乞归无路,扶病理事,立意修善,以回天意。凡有陋弊,清察厘革。无几何,一仆死,余仆皆病。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枪以自防。然思为民兴利除害,囊无一物,猺獞虽顽,无可取之资,亦无可杀之仇也。事至万不得已,则勉强为之。申明保甲,不得执持兵器。间有截路伤命,无踪盗情,必务缉获,推详真实。渐次人心信服,地方宁静。而地与柳城西乡接境,其人祖孙父子,生长为贼,肆害无已。约某乡民练兵,亲督剿杀。渠魁③俯首,乞恩讲和,掳掠男女牛畜皆送还。敢有侵我境者,竟行剿灭,而邻盗渐息。
嗣后官民亲睦,环集问安,如家人父子。而民俗婚丧之事,亦皆行之以礼,感之以情。罗城之治,如斯而已。
自数年来,本非为功名富贵计,只欲生归故里。日二食或一食,读书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无复长官之礼。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之为酒为泪也。回想同僚诸人,死亡无一得脱。是以赴蜀之日,益励前操,至死不变。偶书寄,以发知己万里一慨。
(节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土司:元、明以来,在西北、西南等蛮苗地区设置由少数民族的首领充任世袭的官职。②苍头:仆人。③渠魁:盗寇中的首脑。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鬻田屋,得百金????????????????????鬻:卖。
B、凡有陋弊,清察厘革??????????????????厘:整理。
C、皆劝以善调治????????????????????????调治:调整,治理。
D、申明保甲????????????????????????????申明;陈述,说明。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作者于成龙“利不苟趋,害不苟避”的一组是(??)
①门内外但闻哭声,不复回顾???????????????②往日豪气,不知消磨何所矣
③乞归无路,扶病理事,立意修善,以回天意?④万里一身,生死莫主
⑤约某乡民练兵,亲督剿杀?????????????????⑥事至万不得已,则勉强为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罗城赴任之前,朋友王吉人曾劝告于成龙,不要去那蛮荒僻野之地,于成龙没有动摇。
B、于成龙熬过了数年的艰难生活,既是为了能向朝廷表明自己的节操,也是为了能有朝一日能加官进爵。
C、于成龙经常一个人喝酒吟诗,想到自己的处境则痛哭流涕,可见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D、在于成龙的精心治理下,罗城安定太平,官民之间像家人一样和睦融洽。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选授后,亲者不以为亲,故者不以为故。(3分)
(2)间有截路伤命,无踪盗情,必务缉获,推详真实。(4分)
(3)是以赴蜀之日,益励前操,至死不变。(3分)
参考答案:
1.D
2.C
3、B
本题解析:
1.(调治:调养,治疗)
2.(②④⑥三项是写她的无可奈何的心态和遭遇)
3、(只是为了生归故里,不是为了功名。)
4、(1)经过选定授予官职后,亲戚不把我当亲戚,老朋友不把我当作老朋友。
(2)偶尔有在路上拦截伤人性命,(以及)没有踪迹的盗窃案件,务必要查明捉拿,推究详细真实。
(3)因此到四川赴任的日子,会更加勉励以前的节操,到死不变。
文言文译文:
广西柳州府的罗城县,在山脚的偏僻处,土司官环绕期间,山像剑一样排列,水像汤一样沸腾,山川湿热郁蒸的气弥漫着。北方的人住在这里,能回去的十个人中不到二三个。
经过选定授予官职后,亲戚不把我当作亲戚,老朋友不把我当作老朋友。跟我同年的王吉人,劝我不要去,我私心忖度自己:“古人说‘不苟且追求财利,不苟且逃避祸害’的意义是什么?”低着头不回答。回到家里典押卖掉田屋,得到一百金,带着五个仆人,拜祭了祖先祠堂,辞别了老母,门内外只听得哭声一片,我没有再回头看看。
行到湖南冷水滩,生病了,仆人搀扶着我走陆路。到了桂林,都劝我好好调养疗治,不要急着赶赴罗城。抱病的人,到这时胆小起来了,往日的豪气,不知道消磨到哪里去了。到了县署,(看到)没有门墙,只有三间草屋,里面的官舍由茅草支撑着,破败有漏孔,四面没有墙壁。忧郁从心里产生,病重不能自己坚持,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跟来的仆人围着我哭泣,毫无生气。请求回家没有门路,(只有)拖着病体办事,立志做善事,来挽回天意。凡是有坏的弊端,就清理改革。没过多久,一个仆人死了,其余的仆人都生病了。一个人离家万里,生死不能自主。夜里枕着刀睡觉,床头立着一把枪来自己防备。然而想到替百姓兴利除弊害,袋里没有一件东西,猺獞(少数民族)虽然贪婪,没有可以得到的资财,也没有可杀的仇怨了。事情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就勉强去做。申明采用保甲的乡兵制度,百姓不能持有兵器。偶尔有在路上拦截伤人性命,(以及)没有踪迹的盗情,务必要查明捉拿,推究详细真实。渐渐地百姓相信佩服我,罗城县一片安宁。然而罗城与柳城西乡接境,那地方的祖孙父子,世代都是做贼,放肆为害没有停止。约定让某乡民练兵,我亲自督师前去剿杀。(后来)那首领乞求宽恕请求讲和,掳掠的男女牛畜都送回来了。敢有侵犯我边境的,都要剿灭,于是邻近的强盗渐渐少了。
后来官民亲近和睦,环聚着来问安,像家人父子一样。而且百姓风俗婚丧的事,也都依照礼节去做,用真情来感化(百姓)。罗城的安定太平,就是这样罢了。
这些年以来,原本不是为了功名富贵打算,只是想要活着回到故乡。每天吃一餐或两餐,在堂上读书,也在堂上坐睡,露首赤脚,不再有官长的礼节。夜里拿四文钱买一壶酒,没有下酒菜,就畅快地吟诵着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的是酒还是泪啊。回想同官署做官的许多人,都死去了,没有一人能幸免。因此到四川(赴任)的日子,会更加勉励以前的节操,到死不变。偶尔给你写这封信,来抒发知己在万里之外的一种慨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贻诸弟砥石命(并铭)
唐·舒元舆 ①昔岁吾行吴江上,得亭长所贻剑。心知其不莽卤,匣藏爱重,未曾亵视。今年秋在秦,无何发开,见惨翳积蚀,仅成死铁。意惭身将利器,而使其不光明之若此,常缄求淬磨之心于胸中。
②数月后,因过岐山下,得片石,如绿水色,长不满尺,阔厚半之。试以手磨,理甚腻,文甚密。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问于切磋工,工以为可为砥,吾遂取剑发之。初数日,浮埃薄落,未见快意。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工曰:“此石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但积渐发之,未一月,当见真貌。”归如其言,果睹变化。苍惨剥落,若青蛇退鳞,光劲一水,泳涵星斗。持之切金钱三十枚,皆无声而断。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
③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以此益知人之生于代,苟不病盲聋喑哑,则五常之性全;性全则豺狼燕雀亦云异矣。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生前为造化剩物,殁复与灰土俱委,此岂不为辜负日月之光景耶!
④吾常睹汝辈趋向,尔诚全得天性者。况夙能承顺严训,皆解甘心服食古圣人道,知其必非雕缺道义,自埋于偷薄之伦者。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①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吾闻此,益悲此身使尔辈承顺供养至此,亦益忧尔辈为穷窭而斯须忘其节,为苟得眩惑而容易徇于人,为投刺牵役而造次惰其业。欲书此为戒,又虑尔辈年未甚长成,不深谕解。
⑤今会鄂骑归去,遂置石于书函中,乃笔用砥之功,以寓往意。欲尔辈定持刚质,昼夜淬砺,使尘埃不得间发而入。因书为《砥石命》,以勖尔辈,兼刻辞于其侧曰:
⑥剑之锷,砥之而光;人之名,砥之而扬。砥乎砥乎,为吾之师!仲兮季兮,无坠吾命乎! ?(选自《唐文粹》,江苏古籍出版社)
【注】①兔魄:月亮的别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 意:猜想,料想
B.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 就:趋向,前去
C.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 愈:胜过,超过
D.此石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 利:锋利,锐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前为造化剩物??????????????? 如今人方为刀俎
B.吾遂取剑发之?????????????? 杳不知其所之也
C.今年秋在秦,无何发开?????????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日丐于他人之门?????????????? 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A.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B.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C.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D.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离家一年多的舒元舆给弟弟们寄磨刀石时写的一封信,对弟弟们进行谆谆的告诫。
B.由宝剑锋从磨砺出,作者推想到人的品德学问,也要努力磨炼才能进步,否则就要后退。
C.为勉励几位弟弟砥砺德行,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弟弟们,可谓用心良苦。
D.作者在家的弟弟被生活所困,忘记了砥砺品行节操,对此作者深感忧虑和悲伤。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缄求淬磨之心于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已十九晦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砥乎砥乎,为吾之师!仲兮季兮,无坠吾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C
4.D
5.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一)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二)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尽心下》)
【注】①或:同“惑”,奇怪。②介然:经常。
小题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 “?????????????,?????????????”,孟子认为国君要做到“智”,应远离????????????”。(请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以上两个选段所阐述的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寒之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所以不智。吾退而寒之者至矣,也是不智,要体现智,就要吾进而寒之者退。
小题1: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体现没有恒心,介然②用之而成路,经常体现有恒。所以两则材料都在阐述要有恒心。
【参考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孟子·告子上》)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孟子·尽心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