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5 20:31:2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小题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②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自得之也。
小题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8个字。)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 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听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过:经过
B.文侯怒,任座趋出趋:驱赶
C.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进:举荐
D.子恶得与魏成比也比:并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文侯问于群臣曰/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富贵者骄人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抱明月而长终
小题3:下列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B.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C.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D.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
瑾为人有容貌思度,于时服其弘雅,权亦重之,大事咨访。与权谈说谏喻,未尝切愕,微见风采,粗陈指归,如有未合,舍而及他,徐复托事造端,以物类相求,于是权意往往而释。吴郡太守朱治,权举将也,素加敬。权曾因事望之,而难自诘让,忿忿不解。瑾揣知其故,不敢显陈,遂于权前为书,泛论物理,因以己心遥往忖度之。毕,以呈权,权喜,笑曰:“孤意解矣。颜氏①之德,使人加亲,岂谓此邪?’’权又怪校尉殷模,罪至不测。群下多为之言,权怒益甚,与相反覆,惟瑾默然,权曰:“子瑜何独不言?”瑾避席曰:“瑾与殷模等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厉,陈答万一,至令模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不敢有言。"权闻之怆然,乃曰:“特为君赦之。”虞翻以狂直流徙,惟瑾屡为之说。
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日:“瑾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荆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权曰:“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
注:①颜氏:指孔子的学生颜渊,以德行著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中司马转:改任
B.徐复托事造端造:前往
C.权曾因事望之望:怨恨
D.暂省瑾言者省:考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于时服其弘雅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蒙生成之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权闻之怆然,乃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陛下若抑威损忿若人前为寿
小题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末避乱(于)江东
B.如有未合,(则)舍而及他
C.瑾揣知其故,(且)不敢显陈
D.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消除孙权的怀疑,诸葛瑾出使蜀国时与诸葛亮聚面只谈论公务,私下不相往来。
B.诸葛瑾 能够揣摩孙权的心理,选择劝谏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所以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C.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讨伐东吴。诸葛瑾写信给他,劝他以大局为重,放弃对东吴动武。
D.诸葛瑾之所以能取得孙权的信任,是因为他一贯以国事为重,忠心耿耿,谨慎做事。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贱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义行于君子(推行)
B.罪大恶极,诚小人矣(的确,确实)
C.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怎么,哪里)
D.不逆情以干誉(求取,谋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②其囚及期
B.①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②是以君子之难能
C.①是上贼下之情也 ②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D.①纵而来归 ②而又纵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阐述欧阳修对唐太宗“纵囚”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隳名城,杀豪俊/隳:毁坏。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致万乘之势/以致天下之士
C.然而成败易变/然秦以区区之地
D.序八州而朝同列/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对下列各句加粗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5.把文言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