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5 20:29:0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沂蒙咏叹
赵统斌
沂蒙山,这座鲁东南最庞大的山系,隆起在我心空已经很多年了。起初,有关它的影视资料和传说,给我的感觉,不是丰赡和雄伟,苍茫和舒扬,而是贫瘠和荒凉,沉重和压抑。板垣军团、大青山突围战、摩天岭、孟良岗……这些词汇所涵盖的内容,使这座大山在若干时段内一直承受着血与火的洗礼。山民们也在这种洗礼中,从固有的木讷和善良生发出不尽的勇气和激情。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赋予,山与人,也都在这硬性的接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执着而坚毅的秉性。
真正走进沂蒙,投入大山的怀抱,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当红叶盖头般蒙上山顶,我第一次来到沂蒙山,那是一个落叶缤纷的深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十几年前,我就会背诵这首古诗,但一直在想象中设置情景,今天终于对应上了,可苍浑俊秀的沂蒙山却亦真亦幻起来。这时,就有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民歌飘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这首传唱了整整七十年的《沂蒙山小调》,明快悠扬,柔美甜脆,就像一阵山风,令人清爽;又像一股山泉,令人润泽;还像一杯老酒,令人沉醉。
听着这样的歌,踏着松软的针叶,望着雨后的蓝天白云,在红、黄、绿织就的彩色山林里穿过,倏忽间,一座碎石砌成的小院出现在眼前。噢,白石屋村到了。往远处看,十几座大致相同的院落散排在这三面环山的“簸箕”里。《沂蒙山小调》就诞生在这个小山村——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这首民歌。于是,这一山石林立、树木蓊郁的僻静之所,便到处飘散着《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和地下印刷所刚刚“出炉”的《大众日报》的清新墨香。在那个时期,这里可算得上“世外桃源”了。而今斯人已去,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阮若珊于1999年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沂蒙山也因这曲小调,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地望”,成为响遍山东乃至全国的品牌。
小院的主人正在摘柿子。柿子就像红灯笼一样,挂满一树又一树。夕晖中的剪影,如诗如画。树下排列的条筐里,装载的除了丰收的喜悦,还有美好的憧憬。一个柿子下口,青涩和香甜,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当黄色的连翘点缀上山腰绿色的裙裾,我又一次来到沂蒙山,那是一个风飞花舞的仲春。尽管春风春雨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山的容颜,但这毕竟不是一个千崖飞瀑、万壑争鸣的季节,山间便显得有些空寂。但当西山石壁上那张硕大无比且惟妙惟肖的“中国地图”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来自心灵的震撼,又一次使我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竟无一言。不管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天成,还是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似乎都不重要。热爱亲人,热爱家乡,并由之热爱祖国,是一种血脉贯注的情愫,是谁人都无法消解的情结。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如果说《沂蒙山小调》是对沂蒙山自然的咏叹,那么,《红嫂》中的唱段则是对沂蒙山人文的咏叹了。只不过《红嫂》让我想起了《南征北战》、《沂蒙颂》等,这里的人文融入了太多阶级和党派的成分,加进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不然,红嫂的原型明德英明明是在1941年用乳汁救了一位抗日小战士,为什么改为1947年救了一位“解放军”呢?这样为一时之需而扭曲事实的做法,会被历史的长河淘洗成什么样子,是不言自明的。倒是最近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沂蒙》,更给人些历史的真实感。此类话题,自然是沉重的,也是不识趣的。
那就走一走八华里的原木栈道,去与先贤对对话吧。
鬼谷子王禅是在山上修行过的,岭巅,溪旁,树丛,草甸,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遗存和传说。行走间,松边一块突兀的巨石上,现出一个砚台样的水池,这就是孙膑砚了。孙膑与庞涓跟鬼谷子学习兵书的云蒙山,到底是不是这里,那是历史学家考辨的任务。可《孙膑兵法》的竹简却是在这山下出土的,由此追寻临沂的先贤,这里竟是一片充满灵性的热土。当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一一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能不感到惊诧吗?
走完山岭上的栈道,来到翠云观,一株“千年何首乌”令人生慨,经历几多风霜雪雨,依然“满头秀发”,茂密的叶子,青翠欲滴。它没有人类的欲望,没有人类的争斗,没有人类无端生发的那些所谓奇思妙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它只是自由自在地生存着,什么也不想。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生活得简单一些呢?就像这株何首乌。
我的沂蒙咏叹——
蒙山沂水寄情长,小调一曲传四方。风物粲然飞入眼,心清虑淡好挥桨。
1.简要说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全文,作者写《沂蒙山小调》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归纳作者咏叹沂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生存理念?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首先那些武林高手,作为艺术想像中人间最最自由的生命形态,具有售价倾心的魅力。这些人物本事高级,赴汤蹈火,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脑子里又全然不存在朝庭王法、官府律令。而且,这种人行藏出处又是随机而定,实在快活之极。中国人自古而来束缚很多,到不了此等境界,亦却心向往之。文学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多半印证着现实生活的缺失。在中国人的深层意识中,对武侠小说中那种半虚构的江湖秘密社会,总量怀有深刻憧憬,否则,很难解释古典小说《水浒》为什么历来具有家喻户晓的影响。在文学评论和文史研究中,人们总是不大注意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反向关系,以为作品叙说的事况该是生活的常态。这种观点可以称之文学研究中的机械反映论。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武侠小说,尤其是所谓“新武侠小说”隐含着中国人对西方现代科技的某种乖悖心理。一个可作比较的例子是,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盛行的“星球大战”一类科幻作品颇有相似之处,虽说一个是旧时代遗梦,一个是未来情怀,然而故事里边那些超自然力量的描述,两下却是如出一辙。如新武侠小说已将“内功”的威力推至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差不多可以与激光武器相匹敌。有人认为,武侠由“剑”至“内功”,可以概括为叙事模式演变的“文人化”过程。其说大有道理。不过,这里边不能说没有近世中国人那种落后于人而又自寻安慰的心理情结。当年大侠霍元甲在上海击败俄国大力士,轰动一时,在国人眼里那决不是竞技的小事,而是一桩为民雪耻的壮举。如今,听说中国功夫与激光武器媲美,炎黄子孙很可以为之骄傲一番。刻在倡言科学的“五四”时期,鲁迅曾撰文调整晚清大学士刚毅之流欲以拳术抵御外侮的荒唐念头。谁料大半个世纪过后,中国人的这种浪漫之想丝毫未减。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人的这种心理情结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载体。平心而论,中国的武侠小说确实比西方的科幻小说好看得多。大概是由于武侠小说多半结合历史背景的缘故,似乎显得有些文化底蕴,故而耐看。而科幻小说缺乏经验依托,看上去有点不着边际。在中国,科幻小说除了儿童,不大有人欣赏。(钱钟书文)
1.第一段说“作为艺术想象中人间最自由的生命形态,具有令人倾心的魅力”的原因(???)
A.在中国人深层的意识中,对武侠小说中那种半虚构的江湖秘密社会,怀有深刻的憧憬。
B.武林高手本事高超,赴汤蹈火,越脊行瓦,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行为壮举又结合了历史的背景,故而耐看。
C.武侠小说中侠士脑子里全然不存朝廷王法、官府律令,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常态,所以人们在束缚甚多的现实中心向往之。
D.中国功夫的威力推至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炎黄子孙很可以为之骄傲一番。
2.对文中“似乎显得有些文化底蕴”“科幻作品缺乏经验依托”加粗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化底蕴是指中国武侠小说结合历史。
B.文化底蕴是指武林高手为民雪耻的侠义行为。
C.经验依托是指科学技术的依据。
D.经验依托是指现实生活基础。
3.为什么说武侠小说隐含着中国人对西方现代科技的某种乖悖心理?(不超过45字)
答:????????????????????????????????????????????????????????????????????????????????
4.本文作者的写作本文意图是什么???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小题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8分)
4、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夭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阴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入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咙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怎样具体体现了“我“对姑娘的”暗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是什么意思?换为“跳得异常的激烈”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梦 幻 同 里
张抗抗
①春天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做同里的江南小镇。它位于太湖东岸,京杭大运河畔,距苏州只十几公里。同里是必须得去的,不然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②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就像是浸在水中的一粒珍珠,圆润得使人不忍抚摸……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小桥流水人家,又被人誉为东方威尼斯。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世德堂、陈去病故居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各有千秋,毫不逊色,无一不力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
③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傲也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④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遭贬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因是带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自然是不能如同位在高官时那样张扬跋扈了,自然得打破常规,作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⑤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凤颖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方才能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这样一座显赫气派的私家宅园。取名“退思园”,只不过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罢了。
⑥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贴水近湖,视野开阔,园中山水尽收眼底,心胸仍然豁朗;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舸”,夏有“菰雨生凉”的情趣;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二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⑦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因此,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佳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⑧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
⑨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它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11.第①段画线语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必须得去”同里的原因有哪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建筑看,退思园的“退思”体现在哪些地方?文章以写退思园为主,第②段写同里镇其它建筑的有哪些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什么说取名“退思园”是“制造认罪悔过的假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探究第⑨段“异样的思绪”和“思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