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四)

时间:2017-01-15 19:24: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摘自《宋史?杨业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事刘崇事: 侍奉
B.尝购求之购: 购买

C.帝以业老于边事老: 老练
D.身被数十创被: 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3分)
①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⑥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并非贪生怕死。
C.杨业先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后因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提振士气,决定率先出战。
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3分)
(2)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其所取弥粗”。
小题6: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白诗集》后序
[宋]曾巩   《李白诗集》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盖白蜀郡人,初隐岷山,出居襄汉之间,南游江淮,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云梦者三年。去之齐鲁,居徂徕山竹溪。入吴,至长安,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抵歧、邠,历商於,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浮淮泗,再入吴,转徙金陵,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鳞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白奔亡至宿松,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以为罪薄宜贳,而若思军赴河南,遂释白囚,使谋其军事,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是时,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憩岳阳、江夏,久之复如浔阳,过金陵,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范传正为白墓志,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遏胜景,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白在宣城谒见,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故录之,使览者得详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广:增补
B.以女白——妻:嫁给
C.系浔阳狱——坐:因为
D.上书肃宗,荐白材可用,不——报:回复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作者重新编辑《李白诗集》或写下这篇序文原因的一组是(???? )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
②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
③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④白之诗,连类引义,……近世所未有也
⑤《新书》又称白流放夜郎,……,皆不合于白之自叙
⑥《旧史》称“……”,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诗集》原有七百七十六篇,后经宋次道增补,成为一千零一篇,杂著六十篇。作者就是在宋次道编本的基础上予以重新排序编订的。
B.李白是唐代蜀郡人,曾经隐居山中,后来广泛游历,先后到过荆楚、齐鲁、洛阳、浔阳、宿松等地,有时“一日千里”有时“终年不移”。
C.在安史之乱中,李白曾经在永王李磷帐下为幕僚,也正因此被流放夜郎。遇赦回到浔阳,又因故被关进监狱,是宋若思最终释放了他。
D.李白的诗,虽然大多都不符合当时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但其诗词句博大奔放,隽永奇伟,表现出奔逸的才气,宏伟奔放的志向气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冯胜,定远人。生时黑气满室,经日不散。及长,雄勇多智略,与兄国用俱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太祖尝从容询天下大计,国用对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太祖大悦,俾居幕府,命国用典亲兵,委以心腹。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
  国用之卒,子诚幼,胜先已积功为元帅,遂命袭兄职,典亲军。
  洪武元年兼太子右詹事。坐小法贬一官,为都督同知。引兵溯河,取汴、洛,下陕州,趋潼关。守将宵遁,遂夺关,取华州。还汴,谒帝行在。授征虏右副将军,留守汴梁。寻从大将军征山西。
  久之,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二十年命胜为征虏大将军,以步骑二十万征之。帝复遣故所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者奉玺书往谕降。胜出松亭关,分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大宁逾两月,留兵五万守之,而以全师压金山。纳哈出见乃剌吾惊曰:“尔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纳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马赤等献马,且觇胜军。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大军奄至,纳哈出度不敌,因乃剌吾请降。胜使蓝玉轻骑受之。玉饮纳哈出酒,欢甚,解衣衣之。纳哈出不肯服,顾左右咄咄语,谋遁去。胜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拥以见胜。纳哈出将士妻子十余万屯松花河,闻纳哈出伤,惊溃。胜遣观童谕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驼辎重互百余里。而都督濮英殿后,为敌所杀。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帝大悦,使使者迎劳胜等,械系茂。会有言胜多匿良马,使阍者行酒于纳哈出之妻求大珠异宝,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骑,而茂亦讦胜过。帝怒,收胜大将军印,命就第凤阳,奉朝请,诸将士亦无赏。胜自是不复将大兵矣。
  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选自《明吏》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之以为根本/拔:攻取
B.遂命袭兄职,亲军/典:掌管
C.金陵龙蟠踞/虎:猛虎
D.使使者迎劳胜等,械茂/系:拘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国用卒,子诚幼/胡为乎遑遑欲何
B.乃剌吾请降/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敌所杀/若属皆且所虏
D.时诏列勋臣望重八/群臣侍殿上,不得持尺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胜喜好读书,通晓兵法,英勇多谋略。元朝末年,他和哥哥冯国用一起筑寨自保,后来,归顺了太租。
B.冯胜在归顺太祖以后,屡立战功,当了元帅。在哥哥冯国用英年早逝以后,他承袭哥哥的职务,掌管亲军。
C.冯胜征讨辽东时指挥有方.节节胜利。但是他藏匿良马,勒索珠宝,受到太祖处罚,从此不能再领兵作战。
D.冯胜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威望很高。但是因为太祖的猜忌,再加上他多次因小事违逆皇帝心意,蛙终被赐死。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还,以捷闻,并奏常茂激变状,尽将降众二十万人入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