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7-01-15 19:20: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判:授予
B.妻以平寿县主妻:妻子
C.诚在主上诚:确实
D.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寻:不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后与仁基同归李密与麾下兵
B.人主好宽则宽今则反是
C.令于怀州镇守复行于今日矣
D.俄出为绵州刺史百姓为之立碑
小题3: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 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3分)
② 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3分)
③ 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妻:以女嫁人
小题3:
试题分析:A.介词,和/动词,给予? B.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在? D.动词,担任/介词,给、替。
小题3:
试题分析: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只需把握四个选项断句的区别点,再联系语境、句义的完整性,认真比较,便得出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唐太宗时法律严苛,与之前相对宽松的法律刚好相反,“宁失不经”的局面并未实现。)
小题5:
试题分析:得分点:(1)陈,1分;嘉纳,1分;句意通顺1分。(2)尝,1分;密,1分;宾语前置句,1分。(3)所以,1分;竞,1分;所,1分;句子通顺1分
【译文】
刘德威,是徐州彭城人。德威身姿魁梧、伟岸,以有才干有谋略而著称。大业末年,跟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在淮左讨伐贼人,亲手斩杀敌人的头领李青珪。后来和裴仁基一同归顺李密,李密向来听过他的名字,给他军队,让他在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刘德威也率领部队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唐高祖嘉奖他,授予左武侯将军的头衔,封为滕县公。等到刘武周南侵,下诏书让刘德威带领军队迎击他们,又授予并州总管府司马的官职。不久,裴寂在介州战败,齐王李元吉丢弃并州回到朝中,留下刘德威管理府中事情。李元吉才走,刘武周就到城下,百姓相继投靠刘武周。刘武周抓获刘德威,让他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唐高祖亲自慰劳问候他,刘德威同时又陈述敌人部署的情况以及晋、绛等部的利害关系,高祖都嘉奖并接纳了他。改任彭城县公。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少卿。跟从唐高祖擒拿建德,平定王世充,都有功劳,转任刑部侍郎,加任散骑常侍,把平寿县主嫁给他。
贞观初年,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不久外调担任绵州刺史,因为廉洁、公平而著称,百姓为他立碑。不久升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贞观十一年,又授予大理卿的官职。太宗曾经询问他说:“近来法律略微严格,其中的过错在哪里呢?”德威上奏说:“确实在于皇上,不在于臣子。人主喜好宽松,法律就宽松,喜好严格,法律就严格。法律条文中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减三等入罪,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减五等入罪。如今现状却和法律条文相反,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不受责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获大罪。官吏各自怜爱自己,争相执行严格的法律的原因不是有命令使他们这样的,是他们害怕被治罪而导致的。陛下只需舍弃严格的法律条文,‘宁失不经’就又在今天实行了。”太宗认为这很正确。几年后,刘德威升迁担任刑部尚书,兼任校雍州别驾。贞观十七年,到濮州,听说李佑杀害长史权万纪,刘德威进入占据济州,斩杀了李佑,派遣使者让皇帝知道这件事。皇帝下令让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来施展抱负,恰逢刘德威母亲去世而作罢。贞观十八年,起任遂州刺史,三次升迁至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死去,71岁。赠与礼部尚书、幽州都督的名号,谥号襄,在献陵陪葬。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山原旷其盈视/盈视:让人眼睛明亮。 ??
B.胜友如云/胜友:才华出众的友人。 ??
C.宇文新州之懿范/懿范:美好的风范。 ??
D.闾阎扑地/闾阎:里门,这里指代房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
③“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5分) 答:?????????????????????????????????????????????????????????????????????????????????????
(2)请联系当前生活实际谈谈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150字左右)(7分)答:???????????????


参考答案:(1)①养亲。即子女在生活上要赡养父母。②敬亲。即子女在人格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看,第一则材料包含两点内容,谓“养”,谓“敬”;第二、三则材料包含一点内容,即“尊”;最后一则材料包含一点内容,可谓之“显”。谈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既要联系当今现实生活实际,又要结合传统“孝道文化”的具体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巢湖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从俞通海来归。俞通海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瓶,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何所窘,遣通海问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样,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渡江,祥为水寨管军镇抚。数从征有功。
洪武元年转滑河南,夜半抵蔡河。贼骤至,祥不为动,好语谕散之。帝阁大喜。以方用兵,供亿艰,投京钱都滑运使,分司淮安。泼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丢役均平,民无怨言。有劳者立奏,授以官。元都下,官民南迁,道经淮安,祥多方存恤。山阳、海州民乱,骑马都尉黄琛捕治,诠①误甚众。祥会鞠②,元验者悉原之。治淮八年,民相劝为善。及考满还京,皆焚香,祝其再来,或肖像祀之。
八年投工部尚书。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营谨身殿,有司列中匠为上匠,帝怒其罔,命齐市。祥在侧,争曰“奏对不实.竞杀人,恐非法。”得旨用腐刑。祥复徐奏曰“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帝可之。明年改天下行省为承宣布政司。以北平重池,特授祥,三年治行称第一。
为胡惟庸所恶,坐营建扰民,滴知嘉兴府。惟庸诛,复召为工部尚书。帝曰"详臣害汝,何不言?"对曰"臣不知也。"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子四人,询琼州,遂为琼山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二一、二六)
〔注]①i圭:guii,连累。②鞠:ju,审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干平晴的一项是( )(3分)
A.大喜曰“天赞我也!”赞:帮助
B.授京最都糟是使,分司淮安??司:掌管
c.民相劝为善善:好的
D.坐营建扰良,滴知嘉兴府坐:因……获罪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方用兵,供亿艰夫夷可近,则游者众
B.苛怒其罔,命弃市以乱易整,不武,吾莘还也
C帝可之且罪侯单于初立,恐汉袭芋
D.为胡位庸所恶身死人手,丰天下笑者,何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干正确的一项是()T分)
A.薛祥原先可能参加水军,后来跟俞:?.海归顺明太祖朱兀璋,技江后担任水军小头目。
太祖对他在一次糟运中好语退贼十分满意。
B.薛祥治理淮河两岸的人民共八年,政绩突出,抚恤慰问迁徙民众,他死后人民有的画肖像祭祀他
C.营造凤阳宫殿时,皇帝因有人打斗将要全部杀死工匠,薛样区分出轮流不在上工的工匠,救活下来上千人,可见其做官为民着想。
D.胡惟庸曾经陷害薛祥,皇帝问为什么不上书说一说,薛祥回答他说不知道这事?可见薛样为人较为豁达。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渔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儒役均平,民无怨言。(5分)
(2)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5分)


参考答案:
4.C
5.D
6.B
7.(1)


本题解析:
4.C项。“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
5.D项,都是介词“被”。A项:连词,“因为”/连词,同“而”;B项:代词,“他们”/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C项:代词,“这件事”/代词,代“匈奴”。
6.B项。与原文不符,不是治理淮河两岸,是“淮安”,在现在的江苏省。“死后”原文中也没有这一信息。
7.(1)渔河筑堤:疏浚河道构筑堤岸
(2))腐,废人矣:腐刑,是使人成废人的刑罚??工:使……工,劳动。
【译文】
薛祥,字彦祥,是无为州人。跟随俞通海来归顺明朝。俞通海父亲俞廷玉迁徙到巢湖,元朝末年,盗贼起于汝、颍,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聚结成水军营垒,有水军船只上千艘,多次让庐州府左君弼感到困窘,派遣俞通海从小路归顺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正驻轧军队在和阳,谋求渡江,没有船只,十分喜悦说:“上天帮助我啊!”亲自去慰问来归的水军。渡过长江后,薛祥做了水军军营的管军镇抚,多次跟随明太祖征战,有功劳。
洪武元年水道转运粮食至河南,半夜抵达蔡河,贼人突然到了,薛祥没有被贼人惊吓到,好语良言劝解使贼人散去,皇帝听说这件事后十分高兴。因为当时正调动军队,军队按需要而供给(补给)艰难,就授予薛祥京畿都漕运使官职,分工负责淮安。疏浚河道构筑堤岸,从扬州直达济南几百里,民众分担劳役均衡平等,百姓没有怨恨的话语。有功劳的人立刻上报,授给他官职。元朝都城被攻下,官员百姓向南迁徙,途中经过淮安地带,薛祥多方面加以慰问救济。山阳、海州百姓暴乱,驸马都尉黄琛逋捕惩治,牵涉连累很多人。薛祥会同审问,没有证据的全部使他们还原(无罪释放)。治理淮安八年,人民相互劝勉做善事。等到期满考核官员回京城,当地人民都焚香,祝愿他再次来到此地为官,或者画肖像纪念他。
洪武八年任工部尚书。当时营造凤阳宫殿。皇帝坐在殿中间,好象有人拿着兵器在宫殿中间高起的地方打斗。太师李善长上奏说是诸位工匠使用(厌镇法)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皇帝将要全部杀死工匠。薛祥区分出另外轮流不在上工的工匠,并指出铁匠石匠都没有参预,救活下来的人上千数。营建谨身殿,有司开列出中匠作为上匠,对那样的欺骗皇帝发怒,命处于弃市的死刑。薛祥在旁侧争辩说:“(有司)上报对不准确,遍杀工匠,恐怕不符合法规。”到得皇帝旨意改用腐刑。薛祥又徐雍容大方地上奏说:“腐刑,是使人成废人的刑罚,不如改用杖刑还使他们能够劳动。”皇帝同意了这件事。第二年改全国的行省制度为承宣布政司。把地位、性质重要的地方北平,特意授官于薛祥,三年为政的成绩堪称全国第一。
薛祥被胡惟庸嫉恨,因为营建扰民的原因获罪,贬谪任嘉兴府知府。胡惟庸被诛杀,又召回京城任工部尚书。皇帝说:“谗害人的佞臣陷害你,你为什么不说?”薛祥回答说:“我不知道。”第二年,因牵累获罪杖刑而死,天下哀伤他。有四个儿子,都贬谪琼州,于是成为琼山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羽死,高祖袭夺信军,徙信为楚王,都不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曰:“公,小人,为德不竞。”召辱已少年令出跨下者,以为中尉,告诸将相日:“此壮士也。方辱我耐,宁不能死?死之无名,故忍而就此。??????????
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败,昧亡归信。汉怨昧,闻在楚,诏楚捕之。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有变告信欲反,书闻,上患之。用陈乎谋,伪游于云梦者,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日:“斩昧谒上,上必喜,亡患。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若欲捕我自媚汉,吾今死,公随手亡矣。”乃骂信日:“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于陈。高祖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信。至洛阳,赦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汉书?韩信传》)
太史公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鞅鞅:郁郁不乐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小人,为德不竟:终了,完毕
B.与信善素:一向
C.欲谒上,恐禽见:看见
D.吾淮阴如:前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信初国周、召、太公
B.高祖至楚不出,火
C.大王肯临臣骂信曰
D.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项庄拔剑舞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王的逃亡将领钟离昧,与韩信交好。项王死后,他逃亡投奔韩信。汉王忌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让楚国逮捕他。
B.有人告发韩信意图谋反,汉高祖感到担忧。他采用陈平的计策,准备攻击韩信。韩信出卖了钟离昧,解除了刘邦对他的疑忌。
C.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找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的宽敞的坟地。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相比。可是,他却在天下已经安定之时,图谋叛乱,理应被诛灭宗族。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附加一则课本语句翻译)
(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3分)??
(2)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4分)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见:表被动,译为“被”。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根据语意分析,句子“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首先知道“禽”通“擒”,根据语意分析,恐怕“看见”擒获。显然不通顺,应为“被擒获”。
小题2:
试题分析:A 动词,到/代词,这些;B 副词,将要;C 副词,竟然/副词,于是、就;D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面,表停顿。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文言虚词注意区分用法和意义,平时注意积累,记忆重点典型例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根据原文“高祖令武士缚信,载后车”选项“解除了刘邦对他的疑忌”,错误,事件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要词语:(1)能——善于,将——带领,乃——是,为——被。(2)假——假使,令——让,伐——夸耀,不矜——自恃,庶几——表猜测,可能、可以。(3)既——已经,咎——责怪,其——自己。
【参考译文】
项羽死后,汉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韩信的军权,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韩信到了楚都,召见过去曾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赠送她一千金。到下乡亭长处,赠送他一百钱,说:“你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叫自己从胯下爬过去的那个年轻人,任命他做楚国的中尉。韩信对各位将相说:“这是个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杀死他没有名目,所以忍了下来,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成就。”??
项王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家住伊庐,向来和韩信友好。项王死后,他逃归韩信。汉王怨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国逮捕他。韩信刚到楚国时,巡行各县邑,进出都派军队警卫。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要谋反,看到告发信,汉高祖有些担忧。他采用陈平的计谋,名义上去游览云梦泽,其实是要袭击韩信,韩信不知道。高祖将要到达楚国时,韩信想起兵反叛,但考虑自己没有罪过;想朝见皇帝,又担心被擒拿。有人劝韩信说:“杀了钟离昧去朝见皇帝,皇帝一定高兴,就没有祸患了。”韩信去见钟离昧商量此事,钟离昧说: “汉王之所以不攻取楚国,是因为我钟离昧在你这里。你如果要捉拿我去讨好汉王,我今天死了,你也会跟着送命的。”于是骂韩信道:“你不是一个忠厚诚实的人!”终于自杀了。韩信拿着钟离昧的首级,到陈县朝见汉高祖,汉高祖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装在后面的车上。韩信说:“果然像人们所说的‘狡猾的兔子死了,优良的猎狗就要遭烹杀’。”皇帝说:“有人告发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刑具。到了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汉王害怕和嫉妒自己的才能,装病不去朝见和随从出行等事。在家常心怀怨恨,羞于与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曾去拜访樊啥将军,樊啥用小步行拜的礼节迎送,口称臣子,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韩信出门后,笑着说:“我这一生竟和樊啥等人处在同等地位!” 皇帝曾经跟韩信在闲暇时谈论将领们的才能高下。皇帝问道:“像我这样,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皇帝问:“像你这样如何?”韩信说:“像我这样,越多越好。”皇帝笑着说:“越多越好,你为什么被我捉住了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况且陛下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一般人力所能达到的。”
我曾经到过淮阴县,那里的人告诉我,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办法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风水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我,也到过他母亲的墓地,果然和淮阴父老说的那样。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那就可以功名与福禄齐全了。那么,他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