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1-15 19:15: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的“为”字读音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
②庖丁文惠君解牛
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④愿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选自《魏书》有删节)【注】①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选
B.若来秋无,愿更图也  年:收成

C.出仓谷以之 禀:供给
D.自宰司之被辱   戮:处死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宫省左右多微过得罪。②越国鄙远。
B.①太史令王亮、苏垣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②愿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①今国家迁都邺。②其制稍异前。
D.①浩怒,取焚之。②吾尝跂望矣。
小题3:把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 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3分)
(2) 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3分)
(3) 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4分)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此题难度较大,AB两项“简”和“年”虽然都是一词多义,但联系上下文比较容易理解,而CD两项“禀”和“戮”则不容易正确把握,比较而言,联系上下文能够推知戮、辱意义相近,因为这里并没有处死的意思,本题用排除法较为恰当。D项“戮”解释为“羞辱”。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知。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B项“因”:均作介词,通过。C项“于”:介词,到;介词,和,跟。D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ABCD四项的比较句分别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刺客列传》《项脊轩志》《劝学》,其中《刺客列传》来自选修部分。
小题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其中第小题出自课文。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实词、特殊句式及其他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各小题重点词语和句式: (1)“假令”,如果;“南”,从南向北;“桑梓”,家乡。(2)“既”,已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如……何”,拿……怎么办。(3) “宜”,应该;“存”,慰问;“恤”,同情;“令德之事也”,判断句式。(4)“博学”“参省”“知”。
【参考译文】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从小爱好文学,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太祖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太祖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崔浩就是这样,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太宗初年,被授官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喜欢天文地理及八卦,听说崔浩讲解易经以及洪范五行学说,就对他很好,于是命崔浩观察星相,考查推定疑难异象。
神瑞二年,秋天的作物没有成熟,太史令王亮、苏垣通过华阴公主等上言谶书说国家应当定都于邺地,劝太宗迁都。崔浩和特进周澹对太宗说:“如今国家迁都到邺,可以救今年的饥荒,但这不是长久的计策。现在我们处在北方,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呢?到了春天草木复苏,饮用的乳酪就将要产出,再加上有蔬菜水果,足以接到来年的秋天。如果能够有一半成熟,事情就可以成功了。”太宗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又派中贵人问崔浩和周澹:“如今百姓糊口都无法到来年的秋天,来年秋天(作物)或许又不成熟,将又拿它怎么办呢?”崔浩等人回答说:“可以挑选贫穷的人家,到各州去接受官府救助获得谷物。如果来年秋天没有收成,希望另作打算。只是不可以迁都。”太宗听从了崔浩等人的意见,于是分派百姓到山东三州求食,各州发放粮仓里的谷物来供给他们粮食。来年谷物成长顺利获得了大丰收。
刘裕死后,太宗想夺取洛阳。崔浩说:“陛下不因为刘裕突然发迹,接受他的使臣带来的贡品,刘裕也恭敬地侍奉陛下。现在刘裕不幸去世,我们趁人家遭遇丧事而攻打他们,即使得手了也是不好的。《春秋》上说:晋国的士丐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听说齐侯去世,就班师回国了。君子重视的是,不乘敌国丧乱的机会去进攻,认为恩德足以使孝子心服,道义足以使诸侯感动。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的那些可怜的儿女,对他们遭遇这样的不幸表示同情,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的美德的事情啊。”太宗没有听从。
世祖即位以后,世祖身边的人都嫉妒崔浩正直,一起排挤诋毁他。真君十一年六月终于诛杀了崔浩。
当初,崔浩才二十岁的时候,太原郭逸把女儿嫁给了她。崔浩大器晚成,没有显示出他的才华和风采,所以当时的人并不了解他。可是郭逸的妻子王氏,常常对崔浩的才能感到惊奇,自以为找到了乘龙快婿。不久她的女儿不幸过世了,王氏深深地引为伤痛遗憾,又把她的小女儿嫁给他续弦。崔浩诋毁佛法,而他的妻子郭氏敬信喜好佛典,时不时在家诵读。有一次,崔浩听到后大怒,夺过来烧了,把灰倒在厕所里。等到崔浩被拘禁,把他关在木囚笼里,送到城南,让数十个卫士在他头上撒尿,叫喊声一片,路人都能听到。自古以来,宰相一级的官员被羞辱的情形,没有比得上崔浩的,世人都认为这是报应的证明啊。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夫知一官——效:胜任
B、眄庭柯以颜——怡:使……欢悦
C、或孤舟——棹:划
D、琴书以消忧——乐:以……快乐
E、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规劝


参考答案: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
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欲吴起将:派遣
B.曾子之薄:轻视,看不起
C.鲁君疑之,吴起谢:辞退,疏远
D.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五城拔:攻取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学曾子 /则移其民河东
B.学兵法事鲁君 / 君臣固守窥周室
C.起贪好色 / 人非生知之者
D.起为将 / 均二策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娶的妻子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有二心。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B.吴起虽贪恋名声爱好女色,但带兵打仗却是他人所不能及,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
C.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充分表现了他对部下的关心;而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放声大哭,说明她见识浅薄不知感恩。
D.在吴起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国君不施恩德,即便亲近之人也会变成仇敌。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将:任用……为将领。所以选A。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于:介词,向;介词,引出宾语??? B.以:连词,表目的 ;C.而:并列连词,承接连词 ;D.之:主谓间;代词,这。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见识浅薄不知感恩”错误,此节侧面表现了吴起得军心,士兵愿为其效死。所以选C。
参考译文:
《吴起列传》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是猜疑残忍的。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荡尽了,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 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道”字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师之不传也久矣
B.吾师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其闻也亦先乎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