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1-13 20:32: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将下列给定的材料拟写成一则新闻,其最佳组合顺序是 [???? ] ①邮票设计新颖、独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集邮珍藏价值。
②该邮票由著名邮票设计家徐明教授设计,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印制并发行,印量1000套。
③据《燕赵都市报》xxxx年x月xx日报道。
④该套邮票再现了陈省身一生在数学领域刻苦钻研,为数学乃至科学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反映了他作为一代数学大师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
⑤近日,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陈省身先生个性化邮票发行。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④①②
C、③⑤④②①
D、⑤③②④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河里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造成的恶果。
B.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然而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C.春节、清明、中秋等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谁又能否认它们是饱含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呢?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使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全球化的趋势正加速进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题文】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敷衍琐碎良晨美景此情无计可销除
B.宫阕怪癖愤事嫉俗楼船夜雪瓜洲渡
C.分沁寥落对牛谈琴别有忧愁暗恨生
D.豆蔻纽扣冥玩不灵出师未捷身先死


参考答案:【答案】C


本题解析:【解析】(A.良辰美景,此情无计可消除  B.宫阙,愤世嫉俗   C.分泌,对牛弹琴,别有幽愁暗恨生   D.冥顽不灵)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以此立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佳作,丁香成了古代诗词中人们耳濡目染的意象之一。
B.鲁迅对于请愿的事,一向就不以为然。他认为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爱国群众,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此外深的意义很寥寥。
C.入夜,月色溶溶,水天相接,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扣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耳濡目染”意思是“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合语境。B项的“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有轻视的意思;符合此句语境。C项的“谈笑自若”必须用于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不符此句语境。D项的“耸人听闻”意思是“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不符此句语境,应改为表示真实事情的“骇人听闻”。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①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②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
③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⑤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⑥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A.①⑥②④⑤③
B.⑥①③⑤②④
C.③⑤①⑥②④
D.⑥①②④③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⑥①先说意义,先“基础”后“支撑”,③⑤再说对待的原则,②④最后说具体做法。
点评:语言的连贯,是指在一个语段内,词语与词语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内容和形式都接得上,扣得紧,意思贯通,文笔流畅,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一个意思。语言表达的连贯讲求话题要统一:即上下文的陈述对象一致。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文段是以它为中心展开叙述的。解题时,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