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3 20:23:2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大 师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10年第3期《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6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6分)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
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1:“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
本题解析:
小题1: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像颜回一样闻名”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谈病(节选)郝郑宏
①???一日,表弟来访。时值南方高温,森林火起,北方春早,麦苗不生……
②???寒暄过后,知他学医,遂与他谈起有关医学的话题,问他如何看待中医和西医。
③???他对此话题不甚感兴趣,支吾道:鲁迅似说过中医亡国。问他中医如何亡国,他便不作答。
④???我说,换个角度,你平时喜欢玩电脑,我就向你请教一个电脑方面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能发明一种非常高明的杀毒软件,不仅能把所有电脑病毒都杀掉,并从此以后,使电脑病毒绝迹?
⑤???他想了想后说,不可能
⑥???其实答案很简单,除非人类彻底断了发明电脑病毒的念头,否则再高明的杀毒软件,也不可能使电脑病毒绝迹,杀毒软件和电脑病毒之间本来就是相生相灭的关系。
⑦???再回到医学的话题。现代西方医学与疾病的关系何尝不类似于杀毒软件与电脑病毒的关系。古代的事不必说了,那时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是毒虫猛兽。倒退几十年,那时人们身上头上生虱子、肚子里有蛔虫都是很常见的事情;等里用现代医学的手段把寄生虫杀死了,更小的东西,如细菌、微生物就冒出来……当年欧洲人入侵非洲时,普遍感染上各种所谓不知名的“热带病”,死人无数。欧洲医生遂不计辛苦,经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某种“药物”,可以杀灭“细菌”或“病毒”。但同时也完成了“细菌”或“病毒”间的一次生物链传播。从此,新的“病毒”被制造出来,以致无穷无尽。
⑧???其实这一切麻烦的根源在于欧洲人的入侵行为。只要欧洲人不入侵非洲,就不会有什么“热带病”,社会也不必养活如此多的一生。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此类“无中生有”的人和事太多,说回来还是人心出了问题。比如:只要人类少一点嗔恨心,多一点平等心,就不会有那么多战争的威胁,也不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制造武器和养活军队;只要人类少一点贪婪多一分智慧,就不会导致如今把自然环境搞得如此恶劣(以致四时紊乱,气候颠倒),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天气“预报”、人工“增”雨“科学”抗旱……
⑨???既然谈到人心,这就可以把话题引到中医上来了。
⑩???“不治已病治本病”,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皇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否则“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11然而现代人终日做着“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苦差事却不以为苦,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提醒道:“人类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所谓的进步,都是建筑在我们无法忍受的损失之上的。
○12损而又损,圣人的时代一转眼就过去,圣人的言论片刻间就被遗忘……与此同时,电视上一群小人儿在欢呼:朝老天开炮!人工“增”成功了!
○13本来下雨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何以竟变得如此复杂呢?
小题1:下列对文题中的“病”的理解,能准确体现文章主旨的一项是(??)(3分)
A.指认身体里的寄生虫、细菌、微生物等“病毒”
B.指欧洲人入侵非洲时感染的不知名的“热带病”
C.指现代生活中人遗忘圣人言论、欲望过度之病
D.指自然界高温、干旱、沙尘暴等异常气候现象。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不治已病治本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指社会上的人们生病了才想到要去治疗,才想到要锻炼身体、从根本上杜绝生病
B.指中医提倡的不要等病象已成才去治疗,而应由表及里、从根本上找原因去防治。
C.指中医注重“以预防河五脏调和为本”的养生之道,不主张等病患已显才去治疗
D.指对社会及自然界的各种“病”态现象都要注意从表相岛内里找原因去“治疗”
小题3:对这篇文章内容、思路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自然、人体之“病”引出的话题,最后归纳到“人心”之“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B.文章借中医之说,谈治世之道,暗含了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C.文章以杀毒软件与电脑病毒的关系类比现代西方医学与疾病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是相生相灭的。
D.全文以自然界的“病”为线索,在①⑧○12○13节都提及抗旱问题,形成一种呼应,思路清晰。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察《考试说明》里“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中“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对文题“病”的理解,考查考生是否理解文章思路和主旨。)
小题2:(本题考查《考试说明》里“(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考点,也是与对文意的理解有关。)
小题3:(本题考察《考试说明》里“2.分析综合(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D项“以自然界的病为线索”错,(1)节未“提及抗旱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江南落雪
古清生
??????????江南的冬天。总也是会落雪的。今年的冬天和往常的冬天一样,我从北京回到江南山凹上的小镇,就逢上了一场小雪。山野是一片的白,久长的时间里没有听到的八哥的叫声,也悉数地听到了,它们栖落在满是白雪的冬青树上,把叶子上的雪粉儿抖得纷纷扬扬,还原出冬青树的新鲜的绿色。旧历年已是很近了,城里已经禁绝的鞭炮,在小镇上仍是间或地啪嘭响起,老屋的房头,还是有米泡机吱吱地摇着。
??????????但江南的雪,却总也是新鲜的,它是江南的冬天里开放的昙花,美丽且短暂。所以江南人士,也总是要怀着赏花的心情看雪,对那忽然一夜间白茫茫的山野感到无比的新奇。即便是北方人,怕也会要对江南的雪发生别样的心情。因为这里的雪,它生得很嫩,像小鸡小鸭的雏儿的绒毛,很轻很轻地覆盖在山野上,稍有阳光的触摸,它们就承受不住,会融为清清的水滴,洗出泥土上的新绿。?
?????????我想,唯有现在,江南落雪的景致才符合我的心情。都市化的快节奏的竞争,人的心情愈渐浮躁,如我现在这样站在阳台上看雪花悠悠飘落,渐渐积白了山野的心情确难再得到。然而,落雪的江南,无论如何是很值得一看的,即是匆匆一瞥,也能够留下久长的记忆。如今,雪是白了满山。从山中扯出一条涧来,涧上是些白的胖乎乎的卵石,清泉反倒扭出一道乌亮,潺潺地往着山外流去。而田间是白茫茫的,近看确另有风景,因为那雪间,总是有一些盖不住的青苗,探出几片青青的叶子,还有一些冬天开放的小黄花,它们也会在雪中亮出几朵惊喜。水塘中更能见到一些水鸟;它们在一些枯荷间游弋,被雪挤得小了的空间,并未使水鸟们感到困难。如是放眼看那山间的农户,红墙黑瓦的房屋,已让白雪压得很矮。一缕淡蓝的炊烟,袅袅地飘往山中,屋后的竹,也是垂下了枝头。这似乎还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落雪的江南,特别是我的山凹上的小镇,落雪以后,会有一种宁静,一种忽然而至的洁净、单纯和悠然。还有,毕竟江南有莽莽群山,雄峰耸立,波迭起伏,大写意地横亘在天地之间。而神秘的苍郁的森林,俱由雪来铺陈,山几乎成为白的群山,雪的群山,间或露出一两处褐色的山崖,绿的植被,红的梅花,有山鹰悠悠地盘旋,寂静的雪谷,便是会幽幽传来一两声鸟啼或山麂的呜叫,亦悠然而缥缈。
??????????我以为,江南的雪景,最美丽的,要算那冰凌了。雪后一场小雨,那积雪的枝头会忽然挂起无数冰凌,如水晶般透明剔亮,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千万种光芒。最是那红梅腊梅,满树的梅花开放,忽然悉数冻在冰凌中,就如水晶中的花了。而花的细微处被冰凌放大,清亮又朦胧,冰的千种,花的千种,构成一个美妙而神奇的童话世界。那么,加以几处残雪的点缀,几束阳光的照耀,几只鸟雀的啼鸣,几道山泉的流淌,人在其中,梦耶幻兮,不知进入何境。
?????????江南落雪,江南总要落雪。江南的雪总是给我们以纯洁的媚态,总是风情万种地装饰着江南的冬天,这并不算很冷但还是冷着的冬天,经由时间的封存,却能够暖暖地装在我的心里,像那冷冰却又热烈着的美酒。(摘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节)
1.文章开头写江南山凹小镇的那场小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的江南雪景有什么特点?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江南的冬天像“冷冰却又热烈着的美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四段是怎样描写江南落雪景色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开篇点题,总起全文。(2)突出江南小雪带来的生机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他们的圣诞,怎么就成了我们的节日?(时事评论)
庄礼伟
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辰而形成的节日,在圣诞前夜,他们要去教堂,肃穆地迎候这个“宁静夜,圣善夜”。
在中国,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教堂、没有耶稣的圣诞节。然后,在一个远离圣诞节的日子,当我们回想起满城被商业绑架的圣诞气氛,回想起我们有口无心的“祝贺圣诞”,和电邮里群发的“圣诞快乐”,并联想到“后殖民”、“单边主义”、“文化霸权”等政治词汇,联想到炸馆、撞机、对台军售等等政治事件,我们会有点不甘心地发问──“他们的圣诞,怎么就成了我们的节日?”“他们的公元,怎么就成了我们的纪年?”
向纵深处看,西方更有许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回避的(而我们能否也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些别人也无法回避的东西?)。我们无法回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立宪、代议制、电气化、工业化──它们都是源自西方的产物,我们无法回避市场经济,无法回避高科技和因特网,我们无法回避“和世界接轨”(其实就是“和西方接轨”),我们无法回避ISO9000无法回避GDP、WTO。我们测量自己的生活如何地好了,也要使用德国人发明的“恩格尔系数”。
这时候,我们有一种在精神上被剥光了的感觉: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成为说着中文的西方人了么?
西方在近代启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的进程,但人类的进步不能以人类多样性的丧失为代价。事实上,就人类的纪年方法而言,“西元”也只是其中一种。
今年是“耶诞”2002年。今年也是“佛诞”2546年。今年是犹太历5763年。今年还是“孔诞”2553年。今年还是“穆诞”多少多少年,等等。在中国大陆,采用西元纪年也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今年还是农历壬午年,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乡野的老农在这方面比我们更有学问,因为这是他们的纪年。
这时候,我开始羡慕一些人,他们活在“公元”的世界里,却在内心深处守着另一种纪年。
在文化上,中国有着风格鲜明的传统和纪年体系,对于世界来说,这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源。一年中西方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而传统的中国人在一年中也有自己的时间刻度和嘉会安排,一年的节日以春节开始,以春节结束,祥和饱满。
春节之后,有元宵节,孩童们看尽“一夜鱼龙舞”,而他们也将慢慢地明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况味。
然后有清明、暮春时节,“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还有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等的放达!我猜想这帮疯狂的书生一定是光着身子“风乎舞雩”的。
然后有端午,龙舟犁开夏天的水面,长者们庄严地祭奠屈原的英魂。
然后是色彩浓烈的秋天,节日密集的秋天:七夕(七月初七)、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初九)。
七夕夜仰望星河时的惆怅与温暖,虽然不如“圣诞”时分伯利恒上空的寒星那么形而上,但它恰恰显现了当世极其匮乏、而中国传统精神中极其富有的人伦气氛。四季里的社戏、傩戏、祭祖、驱鬼、逐疫、送灶神,也远比一个万圣节丰富。
然后是把酒围炉、阖家尽欢的小年、大年。
中国人传统的、地方的节日,还有许多许多,都是贴近土壤的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信仰和哲理,我们应当善待这些节日和文化血脉。我们不能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除了一大堆GDP之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民族,变成了“伪西方人”。
当然,西方的节日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补充。
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依然倾心于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从土壤中、从坎坎伐檀的河岸上产生的那些敬畏、疑惑、愤怒、释然、欢欣、谐趣,依然倾心于那些把传统中国人平淡生活连缀起来的嘉节时令、文化血脉。我将在冬夜仰望星空,但它不是天使传达“救主降世”的短信息时,伯利恒牧人所仰望的星空,而是五千年来我们的先辈托怀星汉、寄意寒星的星空,星星织构成雄浑的象形文字,永远让我们膜拜。
(庄礼伟: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人文学会副会长,时事评论人,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小题1:作者在“事实上,就人类的纪年方法而言,‘西元’也只是其中一种”一句之后,列举了一系列纪年方法,其用意何在?(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详写了中国的各种节日,目的是什么?
小题3:请说出“他们活在‘公元’的世界里,却在内心深处守着另一种纪年”一句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用事实说明纪年方法不止一种(2分);②说明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执虚如盈
张丽钧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 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竞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选自《燕赵都市报》2010年11月26日)
1.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我”与众人的态度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涵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明作者对“执虚如盈”由表层意到深层意逐层思考的思路,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