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3 20:17:0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1)这首咏物诗描写笼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堪称点睛之笔,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要点“反衬”或“衬托”、“对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句)(4分)
(1)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3) ___________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 ,不思其反。(《诗经?氓》)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 ,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
参考答案:(1)梧桐更兼细雨????????(2)池鱼思故渊?????
本题解析:根据标题及作者的提示填写,不得出现错别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小题1: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小题2: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壬辰寒食是由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意欲归隐的愿望。这一年即皇祐四年(1052),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他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小题2:
试题分析: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画了诗人既抱希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倪瓒
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
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蘋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
小题1:词人在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的题目,首先对诗句进行简要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抓住“暗”“萧瑟”“凄凉”“荒”等词语,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开头应该是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情景结合”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答出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