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7-01-13 19:50:2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1052~1125),字方回,北宋词人。自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作者志向远大,才气纵横,但仕宦四十年,一直沉沦下僚。
1.“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古人评价说:“不言人觉,而言池塘见、襟袖知,‘见’‘知’二字颇见功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是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写了哪些生活细节?蕴涵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1:同意。此句采用了拟人手法,让大自然中的池塘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归至武阳渡作①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此诗写的是诗人将抵家时的情景。②楝:音liàn,落叶乔木。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扫”字的妙处。(2分)
【小题2】全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扫”字写出了风吹楝花的动态,表现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这首诗的题目和内容上,我们很容易把握该诗的主旨,就是表达游子归家时的复杂情绪。当然,诗中的“扫”、“遮”、“留取”、“认”、“盲”等词语,用得很生动传神,但是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词,只能是“归”字。因为,“归”字不仅写出抒情主人公特定的身份处境,更直接表达了他的思归之情,并且诗中所写景物都是围绕“归”字展开,可谓一字统摄全篇。因此,在抓取关键词的时候,我们只有紧扣作品的主旨、情感等进行思考和斟酌,才能得出准确完整的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秦观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1)这首词的上阕与下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写的效果何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写了多个意象,请分别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与下阕在内容上形成了对比反衬关系。上阕极写闺中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都者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


本题解析:
*①(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①(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