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3 19:34:20
1、单选题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地理学名著《山海经》,因其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源。这些神话又可以看作古代小说的萌芽,故又被称为“古今志怪之祖”和“小说之祖”。
B.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C.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小说,这些小说的合集《人间喜剧》的命名是受但丁的《神曲》的启发而确定的。
D.《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是阿·托尔斯泰的长篇三部曲。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
那??树
王鼎钧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
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贡。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依然绿着。
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2.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3.第三段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即使 因此 甚至 而且
B.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C.如果 可是 从而 何况
D.如果 可是 从而 而且
4.对这四段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叙述正确的的一项 [???? ] A.前三段并列论述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总论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和态度。
B.这四段文字是并列关系,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关注。
C.前三段分说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第四段作总结,对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作综合评价。
D.这四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层递的,它们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和马克思对科学的观点、态度。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感佩陈寅恪
宋振锐
①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中写到:“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的意义,其人格的力量常常远胜于单纯的才智。”陈寅恪堪当此论!
②陈寅恪(1890-1969)家学渊源,又游学欧美十数年,他三十多岁便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国学四导师。陈寅恪一生治学涉及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方面,尤其精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之学。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都对隋唐历史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每本书虽只有10万字,但其视野开阔、孕大含深;“研究之缜密、立论之严谨和说服力之强,前所未有”;“即此戋戋小册,亦岂今世学者所能为”?至于《柳如是别传》,虽是人物传记却是一本论述明末清初政治史的力作,对清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以陈寅恪的道德、学问,要获得俗世的名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陈寅恪对此不屑一顾。他将身心全部沉浸在艺术与思辨的世界里。陈寅恪面对身体的残疾,在有书不能读,提笔不能写的境况里,他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又由于见识、学养、智慧的差距无人与他对谈,那种深层的孤独亦远非凡庸之人可解可慰的。然而,心有所属,兀兀独处而无悔;志向远大,冷清寂寞仍无怨。漫漫长夜里非凡的孤独反使得他更敏锐地捕捉到光明。孜孜矻矻,心无旁骛,陈寅恪在助手的协助下,以超人的毅力,引用典籍605种,完成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柳如是别传》。
④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做学问就是为了当官,这种传统根深蒂固,在行政权力独尊的年代尤其突出。1953年,陈寅恪被任命为科学院中古研究所所长,但被他委婉地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的言论真可谓石破天惊骇人心目。北大教授刘浦江认为:“就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在1949年以后仍然固守自己的价值主张的,除了陈寅恪先生之外,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人了”。
⑤ “寅恪生平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陈寅恪从一个无名气、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而终成为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者,道德文章也。陈寅恪还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治学要求,是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表现出了一种纯粹的学者本色。
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时代的阻隔,经历的差异,虽然使我们不能透彻地解读陈寅恪的学术精神、立场以及其人格魅力,但丝毫不能影响我们对陈寅恪的敬仰与爱戴。
小题1:请根据②③④⑤段的内容,每段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陈寅恪的特点。
(8分)
小题2:陈寅恪1911年就认真研读过德文版《资本论》,可他却在1953年要求“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对此,作者是怎样理解的?(6分)
小题3:本文介绍陈寅恪,层次安排上显得水到渠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请简要回答。(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人与宇宙谁选择了谁
高?洪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
但是,人类真是“必然”地产生于宇宙的吗?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大爆炸”理论模型只是等待验证的假说,他们还认为,恒星的产生到行星(包括地球)的出现,几乎每一步演化都充满了偶然。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人类选择了宇宙。所谓人择原理,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字宙原理”,这个原理的要义在于,宇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现在有我们这样的人类存在,它不可能是另外的其他样子,因为另外的环境不会有人的出现和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对宇宙的研究和认识。所以,现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选择”了这个宇宙。
美国著名科学家惠勒还从量子力学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参与者的宇宙”概念。他认为宇宙自大爆炸开始,膨胀尺度不断变大,在这进程中产生了观察者及观察仪器,这种观察反过来又会对宇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参与者的宇宙”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人与宇宙的统一的自然观念,说明人是宇宙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宇宙人的宇宙,它以人类活动的结果和对象的面貌出现。正如科学家们所说,宇宙通过人类最终获得了自我认识。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实际上是对二者的融合。这一理论认为,宇宙和谐是产生人类的原因,人和宇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人依赖于宇宙,而宇宙也依赖于人。人的存在是宇宙状态的结果(宇宙择人),也是宇宙所以有如此状态的原因(人择宇宙)。宇宙给地球一个大环境,地球给人类各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而人的生存又改变着自然环境,人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近几年来探索世界复杂性的混沌学的出现,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发生了转义。混沌理论认为,宇宙中普遍存在着混沌现象,即偶然的、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作用下非常复杂和模糊的现象。或许是宇宙在混沌的历史中偶然地“选择”了我们,而我们在宇宙的混沌的现实中还没有能认清它的真实面貌。所以,在混沌理论看来,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自然观的问题。??????????????????????????????????????
(选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对“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选择了宇宙”是与“宇宙选择了人类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
B.“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
C.“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现存宇宙的样子只是人类对现有观测结果的描述。
D.“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由于有了人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了宇宙的诞生和存
在。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惠勒依据量子力学原理提出的“参与者的宇宙”的观点,是对“人的宇宙原理”这一观点的修正。
B.惠勒认为在宇宙产生某段进程当中,有了人类这一观察者的产生,而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又会对宇宙产生重要影响。
C.“参与者的宇宙”这一观点有助于将“人与宇宙谁选择了谁”这一争论统一起来。
D.有的 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可以将“宇宙择人”和“人择宇宙”这二个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二种观点,是人类在一定认识阶段上的产物。
B.“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二种观点,都具有各自的道理,也分别有其局限性。
C.“宇宙和谐论”为“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一争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中国人对宇宙学的一个贡献。
D.近年诞生的混沌学,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更令人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