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1-13 19:17:5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维特克是德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和马克思私交甚笃。马克思女儿燕妮,每次见到维特克,总要听他讲历史故事。一次,燕妮问维特克:“你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人类的历史浓缩在一 本小册子里吗?”?
维特克说:“不必,只要四句话就够了。”这四句话是——
⑴?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疯狂。?
⑵?时间是筛子,最终会筛去一切渣滓。?
⑶?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
⑷?天黑透了的时候,更能看得见星光。?
维特克的这四句话,其实是德国流行的四句谚语,而几乎在每一句话里,都蕴藏着一个绝妙的比喻,让人对历史产生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可以用这四句话的寓意来谈,也可以其中一句话来展开,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材料具有深邃的哲理韵味。考生可以只选取其中一句进行立意构思。
(1)历史是残酷的、无情的
(2)时间会还原历史真相
(3)创造历史就是在创造未来,看似破坏其实是推进、推动历史前进,如改革、直谏
(4)最黑暗的时期更能洞察人心
当然,还有很多立意供考生思考


本题难度:简单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必修课,是指必须学习的课程,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门又一门的必修课,有的是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有的是你自觉完成的;有的费时不多,有的需要终生学习……
请以“人生的必修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认真研读提示语,是审题的第一步骤。提示语共有三句。
第一句揭示了“必修课”的内涵性特征——“必须学习”,即要求“必修课”内容必须含有对人生成长、生命成熟、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正面推动的必要性因素,因此,“苦难”、“寂寞”、“失败”、“孤独”……不能算“必修课”,而“正视苦难”、“耐住寂寞”、“从失败中崛起”、“慎独”“尊重生命”、“学会感恩”……才是“必修课”。
第二句是从时间、空间角度开启思维,据“校内”理解,语数英自然可算是“必修课”。
第三句话指出“必修课”的强制性及自觉性、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韩三平从四川大学毕业后进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做了一名照明工。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让人热得汗水直流,他还要上上下下地调度灯光设置……他工作勤快,肯动脑,很快做了场记,之后,又由场记做到副导演、艺术中心主任、导演。他说,人生要勇于追求,不断地创造价值,这样才能彰显意义。
韩三明是个矿工,18岁便开始挖煤生涯。他皮肤黝黑,长相普通,因为在影片《三峡好人》里扮演四处找媳妇的挖煤工而出了名。有人说,这回老韩可放了光了。他说,我不是演员那块料,还是老老实实挖我的煤,一样能养家糊口。
韩三平执著于梦想并为之努力,终于获得了璀璨的人生。韩三明抛弃意外而来的“功名”安稳于实际生活,一样过得怡然自得。可以说,韩三平和韩三明的不同追求都是人生的智慧。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参照高考阅卷标准
最切合题意的是把两个人的情况综合辩证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有一只蚌对另一只蚌说:“我真是痛苦不堪,那又重又粗的沙粒在我体内滚来滚去,常常使我痛得不能休息。”?
???????另一只蚌则骄傲自得地说:“谢天谢地,我体内没有被沙粒折磨的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舒服。”?
???????此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两只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骄傲的蚌说:“是啊!你是很舒服,但是却一无所得;而你的朋友忍受痛苦的结果,却生出一颗非常美丽的珍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中国著名的热带雨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看起来几个人才能合抱的粗大树干,竟然是碗口粗的藤相互攀援而成。从错杂盘绕的空隙间将头探进树心,朝上望去,空洞的树心宛如一口深井已没有树的踪影,而冲出密林树顶上争夺阳光厚爱的绿叶已经分不清是藤的还是原来树的。这是森林里的一种奇特现象,藤寄生于树生长,树却慢慢死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藤相互盘绕而形成了“树”,树却空洞如同深井。为争夺阳光,藤不断努力终于占据了优势,而树却不思进取而最终丧失生命。
  首先,立意定位“奉献”是不妥的,因为这个观点成了“齐物论”,而藤和树并非一个物种。如果照此观点推论,当年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尽力“奉献”就是,何必抗争;为何不“成全”日本,使其“枝繁叶茂”,让中华民族把生命“奉献”给大和民族,中国虽死,死而无憾?
  其次,定位为“竞争”是不到位的,因为在这次藤和树的较量中,结果已经出现了,弱小的藤占了上风。而竞争只是一种手段或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