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7-01-13 19:08: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塔是随佛进入中国的。相传释迦牟尼死后,其火化的骨殖变成许多黑白珠子,名“舍利”。诸弟子将其埋葬,并在地面筑一个圆形坟丘,顶上立一根“刹”以为装饰,名曰:“窣堵婆”。简称为“塔”。当佛都在东汉传到中国后,作为佛教的崇拜物,“塔”的形象也随之而来。但是,面对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印度的“窣堵婆”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而只能作为一种标志放在塔顶上,这就是最早的楼阁式塔的来历。
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高楼建造而成。我国现存惟一楼阁式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这座塔高67.31米,共9层。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建于砖台基座之上,底层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经过多次地震,该塔仍保存完好,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
密檐塔是由楼阁式塔发展变化的另一种类型,它的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这种塔的特点是底层较高,上施密檐7至13层,一般不供登临眺览。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塔身呈现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纹拱券。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窣堵婆”式的刹,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也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邃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塔的类型还有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小题1:对文中提到的“刹”“窣堵婆”“塔”和“楼阁式塔”四个概念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
A.“窣堵婆”就是“刹”或“楼阁式塔”,简称“塔”。
B.“刹”和“楼阁式塔”,都是“窣堵婆”的组成部分,简称为“塔”。
C.“窣堵婆”就是“塔”,“刹”是它的组成部分,“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D.“刹”和“塔”是“窣堵婆”的不同称法,“楼阁式塔”是它的一种类型。
小题2:文中“它的创作构思”的“它”字指代的是????(???)
A.密檐塔
B.嵩岳寺塔
C.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
D.最上面是一个砖砌的“窣堵婆”式的刹
小题3:对“山西佛宫寺释迦塔”和“河南嵩岳寺塔”的共同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①起源于印度???②现存惟一???③塔层为单数???④塔身平面为12边形
⑤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⑥塔顶上有“窣堵婆”式的刹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材料不符合的一项是??????(???)
A.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B.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审美趣味。
C.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塔”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D.从千姿百态的佛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我国有史记载的毛笔绘画当开始于秦汉,但经过历代战乱,地面上的秦汉绘画已所存不多。考古学家们从1949年到1974年,在楚地相继发掘出十多幅帛画。其中马王堆1号、3号墓内覆盖在棺椁上的“T”型帛画形状独特,寓意深邃,艺术价值最高,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引起了许多专家对帛画之谜的解释。全国所有涉及中国最早绘画内容的教科书及近年出版的权威书籍,都断定帛画的主题思想就是“引魂升天”。对此,本人持不同见解。汉镇墓文中有“上天苍苍,地下茫茫;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之语,可见天为阳,地为阴,鬼为阴类,阴间不可能位于属阳的“上天”,只能在属阴的茫茫地下——幽冥。中国古代“引魂升天”说是东汉以后的事,那时受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可升天堂享乐,也可下地狱受苦;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解脱轮回之苦。修建于西汉初的马王堆汉墓尚未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不可能改下阴间为“升天”。另外,从已发现的楚国文献资料看,楚国没有灵魂升天的习俗。《楚辞·招魂》中写道:“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①。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说明楚人甚至忌惮于灵魂上天。现在国内主要有关书籍中几乎都认为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长沙子弹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都是灵魂升天图,认为“两者画面结构虽有差异,但皆表现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从而成为西汉帛画“引魂升天”的历史依据。但仔细观察两幅帛画,子弹库出土帛画男性墓主乘的不是飞龙而是一般龙舟;陈家大山出土帛画的女性墓主乘的是如一弯新月的独木舟。龙舟在楚地战国时已普遍流行,如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怀念他,用龙舟为他招魂并投抛粽子使水族勿食其肉,此风俗沿袭至今。过去都认为画中龙舟下云纹状图案为“云彩”,其实为龙舟下的水波纹。龙舟前部下面还有一条游鱼。两幅战国帛画的墓主人都乘坐舟船的原因是:当时的人无法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虔诚地设计了种种宗教活动,尽量确立一种能自圆其说的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世界许多古老民族都认为阳间与阴间有一水相隔,即人们常说的“阴阳界”。对于死者如何到阴间的途径,各民族有着多种说法,但有极大的共性,认为死后鬼魂要顺利进入阴间,就必须经过一条水域,如不能横渡这片水域,死者阴魂就要在阳间游荡,成为孤魂野鬼。所以,古希腊丧葬时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小钱作为渡资;从唐代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一颗宝珠,可让死者鬼魂进入冥间得以照明。古葬礼中往往有死者灵魂上阴间之路的仪式,两幅战国帛所画当是该仪式的一部分,以祈求墓主横渡阴阳河一路顺风。众多书籍都认为“升天”是死者的最高境界,于是把马王堆帛画中那复杂诡异的画面内容都牵强到“引魂升天”这一笼统而无证据的说法中去。帛画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阳间、阴间)、地下三部分,实际就是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画工着意突出墓主在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天上、地下诸神(物)对他(她)的青睐和关照,反映出墓主强烈的支配欲。实际上,这一“宇宙空间”是为了给阴间的墓主提供一个如生前那样舒适的生活空间。
注:①些:音suò。句末语气词,只出现在《楚辞》中,大约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镇墓文中有“天为阳、地为阴”之语,鬼为阴类,不可能位于上天,只能位于阴间的“幽冥”。
B.为怀念屈原,人们用划龙舟和抛粽子的方式使水族勿食其肉,这一行为沿袭至今,成为风俗。
C.两幅战国帛画所画墓主人乘坐舟船,正是古代葬礼中送亡灵上阴间之路整个仪式的生动再现。
D.不单单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类似“阴阳界”的文化信仰。
小题2:从全文看,不能作为作者在否定“引魂升天”这一主题时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A.《楚辞·招魂》的诗句说明,按照当时的习俗,人死后“鬼魂”不会前往“上天”。
B.佛教认为修行积德者在死后可以前往西天极乐世界是东汉以后才有的事,马王堆墓主不可能有这种观念。
C.升天者应该骑着能飞行的神化动物,战国帛画中墓主乘坐的舟船和水波纹、游鱼的形象说明墓主并非升天飞行。
D.古希腊丧葬时死者口中放的钱,唐代一直到清代,皇帝死后口中含的宝珠的用意,都说明不是想让灵魂飞往“上天”。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帛画中的舟船、水波、游鱼等内容失察,可见他们是在以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解说画面内容。
B.现在国内有关帛画的主要书籍都认为《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灵魂升天图,呈现了“墓主在神化动物导引下飞翔升腾”的场景。
C.汉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间包括神话世界中的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帛画中的墓主居于人间层上的中心位置,表现了墓主的支配欲。
D.本文的观点,代表了汉代帛画主题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倡导的科学、务实的科研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4:作者认为马王堆帛画原本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3、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2.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那么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D.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选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英国作家福斯特在他的名著《小说面面观》里面说:“秘密是情节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没有理解力便不能够加以欣赏。” 小说家构思情节,往往先要系上一个或者若干个“结”,“结”又可以叫做“扣子”,也就是“秘密”。然后,小说家会把“结”一步一步打开,把秘密给读者宣示。系结和解结的过程可以是长河直泻,更可以是九曲回环,总之,是要让读者瞠目屏气、提心吊胆,不把作品读完不得安宁。小说对读者的诱惑力,与系结、解结的技巧大有关系。福斯特认为,缺乏鉴赏力或者漫不经心的读者,只是看故事,高素养的读者才对情节所蕴含的秘密加以深思。
  说到秘密或悬念,说到系结和解结,人们很容易想到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和西方现代的侦探小说。公案小说较早而有名的是明代的《龙图公案》(又叫《包公案》),后来被清代文人大大加工,写成《七侠五义》,一位叫做郑盦的尚书喜欢看,清代大学者俞樾为它写了一篇序,说“此《龙图公案》耳,何足辱郑盦之一盼乎?” 西方侦探小说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那可是风靡全球。而福斯特说,“我的自负心理使我没法喜爱他(柯南道尔)的作品”。实在说,以上两类作品当做消闲工具不坏,审美价值却不能说是特别高。难道说,这两类小说在系结、解结上下的功夫不多吗?不是。问题在于,它们着重于事件背后的秘密,而在揭示人性秘密上则显得深度不够。
  现代侦探小说的创始者是美国作家爱伦·坡,波德莱尔说他是“不可思议的魔术师”,同时又说,使他赢得有思想的人的欣赏的不是表面的奇迹,而是他对美的热爱,对美的和谐的认识,萧伯纳更把他与马克·吐温并列为美国两个最伟大作家。他的《泄密的心》,写一件杀人案,一开始就是“紧张,非常紧张,紧张到了极点”。那个变态者自述谋杀过程:如何拨开房门插销,如何用一个小时把头钻进门缝,如何因为不小心惊动了老者而在原地呆着纹丝不动,如何把老头拖到地上,用沉重的床身压死,肢解他的身躯,如何让警官相信什么特别的事情也没有发生……正如波德莱尔指出的,“没有人能够像爱伦·坡那样讲述人生和自然的例外”,而且讲得惊心动魄。但这个三千多字的短篇之所以不朽,并非因为写出杀人的惊险,而在于写了老人的眼和变态者的心,写出了“眼”和“心”的冲突。这样,它不仅写出一个人的变态,还写出了社会的变态。
1.下列关于小说中“秘密”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秘密是一部小说情节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作品本身能够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
B.小说的秘密实质就是作者在进行情节构思时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的“结”,读者阅读小说就是解开结的过程。
C.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和西方现代的侦探小说能够受到人们的喜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秘密”的魅力。
D.小说中秘密的设置必须是充满曲折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获得最大的艺术享受。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和西方现代的侦探小说在设置秘密上下的功夫比较大,但是这些作品也仅止于此,往往导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
B.福斯特说他没法喜爱柯南道尔的作品,这是因为他认为柯南道尔的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并不很高。
C.波德莱尔对美国作家爱伦·坡在现代侦探小说的创作上评价很高,主要原因是爱伦·坡的小说在故事情节的构思上能够有新奇之处,因此称他是“不可思议的魔术师”。
D.萧伯纳更把爱伦·坡与马克·吐温并列为美国两个最伟大作家,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爱伦·坡作品的高度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能真正的发现作品中的秘密,作为读者来说自身的鉴赏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B.设置秘密是小说情节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一篇小说只要有了“秘密”就应该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因为他能够吸引读者。
C.阅读小说不能仅仅注重它的故事情节,不能只是看热闹,仅停留在表现形式的欣赏上,还应该深入领会作品的深刻意蕴。
D.由爱伦·坡的《泄密的心》我们可以看得出,真正不朽的作品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故事的惊险,主要的还是作品所揭示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3分)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6分)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6分)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