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3 18:34:2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走过河流
每天每天,我都从一条河流上走过,一条比我的生命还要长久的河流。在我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时,它就已经诞生了。在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还将继续流淌。一条河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我简约的生命,一头一个家。每天每天,当我踏过它身上那架石板桥走向外面的世界时,我都无法漠视它,像无法漠视内心的欢乐与惆怅。每天每天,我都有一种冲动,我想和它对话,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上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可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今天看到自己的它已不是昨天的它了,虽然它仍叫着那同一名字。
逝者如斯。
但是,我仍然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童年的河流,这条我曾经远离、终于又回到它身边的生命的河流,依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而今天的树叶也不是昨天的那一片了。这样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实在好笑,为什么执拗地想让它记着我,认得我呢?我难道是昨天的那一片叶子吗?
沿着河走,从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我踏实地走过一段寂寞、细碎的日子,但是我渴望走过河流,走到外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作为一个妻子,不只作为一个母亲,而是一个社会人,那样我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缘着梦想的阶梯,在一双双温暖的手臂引领下,我终于跨过生命的河流,重又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的人。走着走着,人就长大了,人就成熟了。应该说,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矜持善感的女子,但每段生命的内容都不同,每一段生命,我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关于生命。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我的心满怀激情。积极向上地活着,忧伤但不颓唐。这条生命的河流,每当面对它,我就成了一个诗人,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不蔓不枝,活得真实,活得像我自己,不欺人不骗人,对得起自己的心灵。走过河流,走过我自己。
1、请根据文意写出“河流”和“树叶”的含义。(4分)
答:(1)“河流”的含义是:??????????????????。
(2)“树叶”的含义是:???????????????????。
2、“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的人”,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4分)
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
(3)我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
4、下面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作者由“走过河流”,思考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河。
B 作者“走过河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生活,认识到万物皆在万变之中。
C “曾经的春天我有过许多梦想”,这“梦想”,是指关于“爱情”、“诗歌”和“生命”的梦想。
D 作者认为,要想使人生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必须是“一个社会人”,同时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
E 通过对“走过河流”的思考和联想,作者认为时光易逝,应远离生活。
2、阅读题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中国的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等特殊条件,都会影响中国的科技发展。在我与青年人接触中,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他们有志成为世界学者、国际学者,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为此,我要求他们多研究中国的重大问题。
文中加点的“为此”的“此”所指的内容是( )。
A.中国的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等特殊条件,都会影响中国的科技发展
B.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
C.许多青年人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D.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画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文学性,它是一门“综合”艺术,要诗、书、画、印四才俱备、俱佳乃至俱优。要想成为好的中国画家,必须有很高的个人学养。近代著名画家、诗人昊湖帆先生曾给张大千建议:“要把精力花三分之一在书法,三分之一在诗,三分之一在画,如专门一心作画,没有其他的修养,总有缺陷之感。”
虽然诗和画两者的本质并不相同,但诗与绘画都是人类藉以表达情感的媒介,有着相通的艺术效果。中国诗歌与绘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的长处,发挥自身的艺术优势,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郑板桥的一幅普通的竹图,因为有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从而创造出令人荡气回肠的深刻意境。因杜甫于每一诗皆全力以赴,故其题画诗特见精彩。在画中题诗是为了补充画面笔墨未尽之意,但也要顾及到画面艺术形式的变化和完美,诗与画的结合要融洽,使读者获得丰满的思想感受和审美乐趣。
想以文采领画以诗的胸襟作画,就得努力去学诗读诗了,不要总是照抄古诗文,应自己做一些诗文力求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怀。有时看到一些画家画出的画还可以,但加些雷同的古诗上去,让人没了想象力。书法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言说。好的诗文要通过用书法艺术表现在画面上,并且与诗意画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作为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要看字意和技艺,重要的是要把作品当作一种艺术形式去感觉、体验、认识、想象。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没有不善书法的大画家,而且一些大画家就是著名的书法家。印章在绘画作品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作者对作品的印证,还可以调整构图,补充章法使整体和谐统一,丰富作品的内涵、色彩,增加作品的层次。
诗、书、画、印各自有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素质,所谓融为一体并非拼凑,其神其貌应达到对比中的高度统一。绘画和写诗一样,不是单纯地去再现客体简单地复制物象,而是对客观题材的深入挖掘,将作者的价值理想和情感最大程度地外化,将作者内心情感世界和大自然的精髓融为一体。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精神世界,则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具体内容。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能恰如其分地抒情达意,这不仅赖于作者浑厚的笔墨功夫,还要有广博的学养和自身的修养。苏东坡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把读书的好处描绘到了极致。唐贷也说“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也矣。”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青年时向画家周臣学画,但他的画名很快就掩过了老师。别人问周臣原因,周臣说:“我没有他读的那五车书啊!”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学识对画技潜移默化的作用。依我之见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胸中脱尘去浊,丘壑自然内营,立咸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学好书画,重要的在于做人。学书之人,不但要学,而且也要学做人,人做好了,书画自然也会升到一种高的境界。(节选自徐鸿延《中国画的文学性与画家的个人学养》)
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有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一门“综合”艺术,要诗、书、画、印四才俱备,没有好的个人学养,难以成为好的中国画家。
B.中国画与中国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的长处,丰富各自的表现力,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C.中国画中的题诗,是为了补充画面笔墨未尽之意,诗与画的完美结合,能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思想感受和审美乐趣。
D.中国画中的印章不仅是作者对作品的印证,还能丰富作品的内涵、色彩,增加作品层次的作用,但并非凡绘画作品都要配有印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画家,要从多种途径吸收艺术修养,吴湖帆先生给张大干的建议,说明了艺术修养是艺术家取得成功的基础。
B.现代有些画家诗文学养不够,在画中总是照抄古诗文,不能自己做一些表现当代人思想情怀的诗文,其艺术性大打折扣,他们该努力去学诗写诗。
C.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能恰如其分地抒情达意,首先有赖于作者深厚的笔墨功夫;但作者如果没有广博的学素和自身的修养,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D.唐寅青年时期向画家周臣学画,他的画名很快地超过了老师,其原因在于唐寅读书无数,诗文学养很高,这说明读书之于绘画创作作用很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和画两者的本质虽不相同,但却是相通的,都是表达情感的媒介,有的诗具有画意,也有的画具有诗意。苏轼曾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书法是一种艺术,好的诗文要通过书法艺术表现在画面上,并且与诗意画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如果一幅好画的一首好诗却用一塌糊涂的书写,艺术品可能变成废品。
C.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精神世界,决定了绘画作品的内容,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学素是中国画家的基本素质。
D.学好书画,重要的在于做人,人做好了,书画也就好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C.“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D.“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落???叶
杜渐坤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叶在秋而不在春。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当在这个时候,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落叶染作金黄色,或者竟是绀赭吧。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红的阵雨了。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黄的地毯。而在这地毯之上,铁铸也似的,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蓝天和淡云。
南国落叶却不是这般情景。落叶的颜色是浓重的苍青,在地上铺出苍青的织锦。而在树上,也是浓重繁密的苍青色,叫你抬头看不见一点蓝天的影子。可是,在这浓密的苍青的树冠上,你看吧,春潮般的泛起来多少嫩绿的新叶的波浪!
这是万木争荣的季节。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威严地站立着的,已不是冷酷的冬。老叶不必窸窣,或者说不必作那悲壮的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捱过冷酷的冬罢。在这里,就连冬天的阳光也灿烂如碎金,雨水温润而充足,地表下有取之不尽的营养。万木和在风中一样做它们欢乐的梦。
时序如轮旋。秋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司春之神于是欣然驾临。蜂蝶成群来起舞,百鸟结队来唱歌,杂花纷然陈于枝梢上。氤氲的南国,这时已装载不下旺盛的勃发的生机。
而这时,无论走在那一个林子里,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欣喜地看见,每一棵树上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我看见新叶高标出老叶覆满的树冠。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唱它们新生代的歌。我听见新叶在呼唤,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
于是,我看见老叶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即将完成。
老叶沙沙哗哗而下了。然而,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着它们豪迈的进行曲。老叶融入春泥,老叶化作玉露琼浆,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
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图画!
于是,无论在哪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一种庄严的忘我的思考。
1.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两幅落叶图景。
(1)这两幅图景同中有异,其异处是什么?
(2)作者在描写北国落叶时,用了“最初”、“但接着”、“接着”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1)????????????????????????????????????????????????????????????????。(2分)
(2)?????????????????????????????????????????????????????????????????。(3分)
2.散文的前部分,作者着力描绘北国之秋和南国之春的落叶情景,有何意图?(4分)
答:???????????????????????????????????????????????????????????????????????????????。
3.散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于是,无论在那一棵树下,我都进入了一种庄严的忘我的
思考。”联系全文看,“我”在“思考”什么?(5分)
答:
????????????????????????????????????????????????????????????????????????????。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用落叶这一自然现象为线索,全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老叶落下,新叶勃发的现象。意蕴深邃,含蓄隽永。
B.这篇散文的前一部分所描绘的落叶图景,与过去许多名家笔下凋零、悲凉的落叶图景异曲同工,格调相似。
C.尽管两幅落叶图景描绘生动、形象,但若全文仅止于此,那么这篇散文便缺乏积极意义和深刻意蕴,所以作者接着勾勒了一幅新叶勃发图。
D.“我听见新叶在歌唱……呼唤未来的鲜花和甘果。”这里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赞扬新叶渴望崭新的未来,完成“老叶”赋予的使命。
E.??“老叶融入春泥……滋润着大树上新叶的生长。”这句话形象地描写出落叶的作用和老叶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