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1-13 18:07:4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12分,每小题3分)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的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组胚、解剖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活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粘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粘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是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机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来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小题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的细胞
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微生物细胞
D.正常微生物群
小题2:后一段引用魏曦教授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各种细菌在人体内的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杀死病菌,也会杀死其它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疗
病的效果。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树?木
[德] 赫尔曼·黑塞
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①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上,忠实地纪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②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就为这传种的秘密,我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再能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是艰苦的。这是孩子的想法。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当我倾听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树木时,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譬喻的思念。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当我们对自己具有这种孩子式的想法感到恐惧时,晚间的树就这样沙沙作响。树木有长久的想法,呼吸深长的、宁静的想法,正如它们有着比我们更长的生命。只要我们不去听它们的说话,它们就比我们更有智慧。但是,如果我们一旦学会倾听树木讲话,那么,恰恰是我们的想法的短促、敏捷和孩子似的匆忙,赢得了无可比拟的欢欣。谁学会了倾听树木讲话,谁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除了他自身以外,他别无所求。他自身就是家乡,就是幸福。
选自《黑塞文集》
小题1:请指出第一段划线①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第三段②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请根据文意回答,“生命的原始法则”包括哪些?(5分)
小题3:作为经历过长期流浪生涯的作家,黑塞在文中表达了他对“流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内涵。(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2分)。把树木比喻成伟大而落落寡合的孤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文中原句“它们好似孤独者,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可知,它们指的是树木,这句具备了修辞手法比喻的特点:本体(树木)、喻体(落落寡合的孤独者)、比喻词(像)。而比喻句的重要作用就是把事物描述的更加生动形象。所以,这个比喻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树木内在的意蕴和精神气质。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局部题目,答案一般都在题目附近找。分析思路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回到原文找到“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这句话,然后从附近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如文章第四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走过荒原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不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 T? 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温暖,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像———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像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画意是否仅仅耽于想象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如果仅仅在想像中被人记起,如果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涯、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夫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像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芜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6分)
小题2:为什么要写“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这一段? (7分)
小题3:文章说,荒原和表观荒原的作品能给人“审美的满足”,其美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喜爱荒原以及喜爱的原因(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品的段落大意。第二段中作者通过对诗歌的记忆表达喜爱荒原的情感。第三段第一句概括的本段的大意,即喜爱的原因。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通过由彼及此的类比手法,来表达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四段以后每段的开头,提取重要的形容词,来表达荒原的大美。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①中国文化中的“超越”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少。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中国的知识阶层里纵有对世俗采取批判的态度,也只是用一个放在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士大夫阶层可以将对一般人来说是外在的人间关系内省化,由“格物致知”出发,经“正心”“诚意”“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士大夫阶层没有真正推翻按等级与层次“做人”的方式,只是透过内省的过程,给予它一个理论基础而已。
②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显然地,这种“由己”而不是“由人”出发的“为仁”,仍然是为了成全“仁”这个“二人”关系的。
③这种情形,与站在“自我”的基地上超越外在的世俗关系的情形是不同的。后者的范例莫如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借娜拉说的:“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易卜生是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因此才会产生个人可以超越世俗及为世俗所负累的旧“自我”的思想。
④中国文化却反其道而行之。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他如果要作自我提升,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渠道去进行,亦即用由内而外的“致良知”的方式,将这种世俗关系重新肯定一遍,并使之臻于完善。
⑤当然,士大夫阶层的思潮中还有逃遁世俗的倾向,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这种倾向到了道家的手里就变成了全面性的生活形态。然而,后者亦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全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灵感。至于道家思想的其他功能,如“退隐终南”的仕宦之术,在不测的世道面前的“明哲保身”之术,在人情磁场中“利吾身”的阴谋术,则基本上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节选自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少有“超越”因素的一项是(??)
A.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
B.中国知识阶层只是用古代被理想化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
C.中国文化中的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
D.道家具有“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和在艺术方面的灵感。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士大夫阶层的修身内省不仅没有产生超越世俗的自我,反而提供了个人等级与社会层次同构的理论基础。
B.孔子所谓“为仁由己”中的“己”并非人格独立自足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与他人相互依存。
C.娜拉说“我首先是一个人”,意味着她拥有超越世俗关系的纯粹人格,完全脱离了外在的社会角色和人伦关系。
D.中国文化中自我的提升依然以外在的世俗关系为旨归,自我的完善程度与世俗关系的完善程度基本一致。
小题3:为什么说道家思想中逃遁世俗的倾向“基本上仍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①道家逃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原文是“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恰好说明中国文化有难得的有限的“超越”因素。
小题2:
试题分析:原文“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说明C项“完全脱离了外在的社会角色和人伦关系”错误。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在文中最后一段中组织答案。主要包含两个内容:道家逃遁世俗的倾向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道家思想中其深层追求仍与世俗关系连在一起。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6~19题。(18分)
大 鱼
安石榴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长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长的大鱼。
  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纳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只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那一次我到伯父家,正是关于大鱼的传说四处播散的时候,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来没有。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正在八月的秋阳里采集蜂蜜。伯父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儿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都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高倍望远镜等机械,高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伯父伯母也未理睬我。
  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大鱼吗?”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不妙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我心里当时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打断大伯,说:“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蹦跳着撒欢儿,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抻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带的几件现代化机器等于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我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儿颠儿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吠,森林里鸟儿们的歌声此起彼伏。我忽然想:其他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
  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时候它几年也不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地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一天晚上,伯母拿出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伯父就给我讲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12)
小题1:伯父为什么说“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而且“把‘人’字说得很重”?(4分)
小题2:从“充满探索的欲望”到“打死也不说”,“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6分)
小题3:小说题为“大鱼”,却始终没有出现大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鱼的。(4分)
小题4:有人说:人是万物的主宰。文中伯父却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互不侵犯。”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人如果知道了,山中的动植物就要遭到破坏,


本题解析:
小题1:共4分。
小题2:每点2分,共6分。
小题3:共4分。
小题4:划线处为重点,意思对即可得分。考生如果认同第一种观点,可视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