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1-13 18:05:0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紫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成员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做的衣服。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地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抓起,装进麻织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地捶腰,嘴里咝咝痛苦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看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流着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地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得意地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选自《小小说精选》2011年1月20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了其灵性,与小说结尾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B.“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突出了紫貂皮的妙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D.小说的结尾突兀,出入意料,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地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E.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
(2)联系全文,说说小说开头两段对“猎貂”的介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形象鲜明,词约意丰,试举两个例子赏析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小说主人公,有人说是“三皮”,有人说是“紫貂”,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2)一是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二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正 直??? (美)罗林斯
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几天还算暖和,我在小屋的四周捡了点木柴,没见人来,也就把这话给忘了。
一个傍晚,我正在打字,猛抬头不禁吃了一惊:有个男孩站在房门口,而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这孩子大概有十二岁,不过个子没那么大。他穿着一条工装裤,一件破旧的衬衣,光着两脚。
他说:“我今天可以劈点儿木柴。”
我说:“可我请了孤儿院的孩子来劈。”
“我就是。”
“是你!可你还小呢。”
“劈柴禾可不论个头儿。”他说,“有的大孩子还劈不好呢。我在孤儿院劈了好一阵子。”
我想像中出现了砍得乱七八糟的树枝子,供不上壁炉烧的。我一心在写作,没有心思搭理他。话也说得有点生硬:“好了好了,去拿斧子吧。先劈劈再看吧。”
我关上门,继续写作。起先听见他拽木头,闹得我心烦。后来他动手劈柴了。他劈得错落有致,不紧不慢,我很快就把他忘了,那斧声就跟一场绵绵细雨似的对我全无干扰。我估计他劈了有一个半小时吧,因为这时我歇下来舒展一下身子,听见他正走上门口的台阶,夕阳已渐渐沉没在远山的背后,壑谷间一片紫霭,颜色比翠菊还浓。
这孩子说道:“我得去吃晚饭了,明晚再来。”??
我说:“我这就把你的工钱结了吧,”心想恐怕还得换个大孩子来。“一小时算一毛?”
“怎么都行。”
我们一起来到屋后。只见满地都是劈好了的结结实实的木柴,简直令人咋舌。其中有樱桃树的圆木干和杜鹃灌木的精根,就连盖小屋剩下的废松木和废栎木,也都劈成了大块的木柴。
“你可是跟大人劈得一样多了,”我说,“瞧这么一大堆,太好了。”
我端详着他,说真的,这还是头一回。他的头发呈玉米秫秸的颜色,两眼里一片率真,像是山雨欲来的天空——灰暗中透出那奇异的天蓝。我正说着,忽见他周身一片光亮,仿佛落日那洒满群山的余辉也洒到了他身上。我给了他两角五分的硬币。
“你明天来吧,”我说,“多谢你了。”
他看着我,又看看硬币,好像要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就转身离去。
第二天黎明时分,一阵劈柴声搅得我似醒非醒。那拍子依然不紧不慢,又把我带回梦乡。我早上起床,天很凉,这孩子来过又走了,只见一堆木柴整整齐齐码放在墙边。他下午放学后又来了,一口气干到该回孤儿院了才歇手。他叫杰里,十二岁了,从四岁就呆在孤儿院。我可以想像他四岁的样子,也是这双郑重其事的灰蓝色眼睛,也是这份——自立?不,我想到的词儿是“正直”。
这个词对我有特殊的含义,我用它来说明一种难得的品格。我父亲就有这种品格——我相信还有别人,但是在我的相识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像一泓山泉那般清澈、纯朴和朴素地具备这种品格。然而杰里这孩子就有。他的正直植根于勇气,但又超出勇敢。他是诚实,但超出诚实。有一天,斧把断了。杰里说孤儿院的木工房给修。我掏出修理费,他不肯收。
“这钱该我出,”他说,“我弄断的,我砍的不小心。”
“谁都有个闪失的时候,”我对他说,“都怪木把不结实。我找卖斧子的去。”
他这才肯把钱收下。他对自己的疏忽毫不遮掩。他是个有主意的人,干活就要认真干好,没干好,他就承担责任,绝不借故推诿。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中写“我”来到孤儿院后老是想家,还惦念如火的枫叶、一垛垛玉米秫秸、成堆的南瓜、黑胡桃林子以及隆起的山丘,说明作者为写作来到这里,对环境并不适应。
B.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主要是强调小男孩以前经常光顾这里,为后文埋下伏笔。
C.小男孩接过两角五分的硬币后“看着我,又看看硬币,好像要说什么,可又说不出来”,这里透露出杰里此时的内心世界,为得到这么多钱感到惭愧、内疚和后怕。
D.斧把被弄断,杰里执意要自己赔,而“我”想方设法劝说他,最后让他把钱收下,这一情节是为了表达“我”对幼小的杰里深切的同情。
E.这篇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来叙述,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语言凝练,娓娓道来,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为我们塑造了孤儿院小男孩杰里的形象。
小题2:小说的开头写孤儿院的冬景和“我”住进孤儿院的情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结合文章请对孤儿院小男孩杰里形象进行分析,并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对环境并不适应”有误;C项,“感到惭愧、内疚和后怕”与原文不符,“后怕”无中生有;D项,“对幼小的杰里深切的同情”不正确,这一情节的叙述,主要是为突出杰里“勇于承担责任”的性格特点。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句段的作用,应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入手。开头段本来就有交代背景的作用,还有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奠定基调的作用。内容上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我”喜爱安静的生活;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久前,英国决定为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达尔文住宅及工作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达尔文航游世界考察后,在这里居住了40年,提出了进化论学说。达尔文故居将世界文化遗产与科学探索和发现联系起来,回应了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世界遗产要承认和纪念杰出科学成就的提议。
自1984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英国对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情始终不减。目前,英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共有26处,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4处。一些遗产如巨石阵、邱吉尔庄园、西敏寺、格林威治天文台、伦敦塔等,在我国知名度较高。
从历史渊源上看,英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大致有这样几类:
一类是历史久远的宏大建筑遗迹,如建于石器时代的巨石阵,罗马帝国早期修建的哈德里安长城和巴巴斯古城以及爱丁堡老城。巨石阵的格局显示它是古人祭祖拜天的圣殿,其建筑工艺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另一类则与王室名门相关。布莱海姆庄园讲述的是近代英法争雄欧洲的历史,西敏寺则见证了英国王室一千多年的沿革与变迁。伦敦塔经历过王宫、监狱、法场、军械库、博物馆、档案馆、制币厂、动物园等无数次角色转换,如今却作为国宝藏地让人流连忘返。英国人对伦敦塔的兴趣甚至比对白金汉宫还高,因为这里珍藏着女王伊利莎白二世那顶镶有3000颗宝石的“帝国皇冠”。
还有一类则属于历史和宗教题材,如坎特伯雷大教堂、杜罕姆教堂和城堡、喷泉修道院和圣玛丽教堂,这些历史遗迹让人联想起王室与教廷的权力较量及其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另外,英国是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此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堪称英国得天独厚的资源。格林威治天文台定位了本初子午线,成为世界遗产可说是名至实归。铁桥峡谷、布勒那翁工业景观、德温特河谷工厂、利物浦商船城则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篇。
世界遗产在英国也是旅游热点,一些遗产管理很注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不过,英国并未把世界遗产单纯当做旅游资源,相反,人们十分注意保护和保存遗产的历史原貌,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和旅游性破坏。英国政府认为,世界遗产是不可再造资源,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都要通过保护遗存实体得到体现。在巨石阵举目环视,除了两间很不显眼的管理处小房屋和进出路面,广袤的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建筑物和农业活动。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英格兰北部,尽管当地政府在其产业调整中将旅游业放在重要地位,但却更重视保护著名的哈德里安长城。该遗产管理部门坚守旅游不可破坏遗址的原则,对旅游实施监控,并视情况关闭部分保护区。当地政府批准建造了500多家旅店以及配套的餐饮、休闲等旅游设施,但这些经济活动均在遗产保护区外。为了保持长城原有物境,农业部出台了对农业活动的鼓励性政策,英格兰农村局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保护旅游者和沿线农民受益。驾车沿长城走,公路沿线根本看不到夺目的旅游招牌,也看不到长城的影子,因为长城远在两边起伏的山峦田野之后。这看起来似乎不太方便,但当你踩着青草,徒步走到长城旁边,举目环视古老的城墙和荒野田园,恍然回到了近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代。
英国搞世界遗产旅游非常注重寓教于游。例如,哈德里安长城管理部门就很注重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为老师备教和学校集体参观提供便利,以吸引学生来此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西敏寺尽管是旅游者必到之处,但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英国最低小时工资的一倍半。就是英国人排着长队参观的伦敦塔,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两个多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除了出售门票和纪念品,这个历史的权威见证别无其他旅游收入。格林威治天文台因为浓缩了英国科技的一段闪光历史,所以完全对游客免费开放。
英国是一个随处可见古迹遗址的国家,多数古迹之所以得到良好保护,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那里有热爱本国历史、关心本民族荣辱兴衰的民众。
(搞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关于达尔文故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故居包括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达尔文住宅和其工作间。
B.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是其在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故居中提出来的。
C.达尔文故居将世界文化遗产与科学探索和发现联系了起来。
D.达尔文故居是应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世界遗产要承认和纪念杰出科学成就的提议建立的。
小题2:英国拥有众多的古迹遗址,其古迹遗址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其最重要的原因为(?)
A.英国众多的古迹遗址也是旅游热点,一些遗产管理很注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
B.英国的文物管理部门坚守旅游不可破环遗址的原则,对旅游实施监控,并视情况关闭部分保护区。
C.英国搞古迹遗址的旅游非常注重寓教于乐,以使参观者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
D.在英国这个随处可见古迹遗迹的国家,有众多热爱本国历史、关心本民族荣辱兴衰的民众。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于石器时代的巨石阵,是历史久远的宏大建筑遗迹,是古人祭祀天地的圣殿,其建筑工艺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B.西敏寺是与英国王室名门相关的世界遗产,见证了英国王室一千多年的沿革和变迁,但其门票价格却仅相当于英国两个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
C.英国政府认为,世界遗产是不可再造资源,唯有保护遗存实体才能使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得到体现。
D.为了保持阿德里安长城的原有物境,英国农业部出台了对农业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并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保护旅游资源和沿线农民受益。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D(达尔文故居是早就存在的,达尔文故居的申遗是对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提议的回应。)
小题2:D(D项的信息在文本最后一段,要抓住关键词“最重要的”。)
小题3:C(A“天地”有误,应为“拜天”。B“两个小时”有误,应为“两个多小时”。D“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保护旅游者和沿线农民受益”是“英格兰农村局”的行为,不是“英国农业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枝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为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能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的最后一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以此句作结,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作?者已在文中作了回答:人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B.作者很善于描写人物,文中不仅写出了父母亲哼歌各自的特点,而且写自己走黑路回家,也十分传神,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C.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是为了与前面写父母的情景形成对照,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D.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融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尤其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使得文章也像配了乐似的有了旋律。
E.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中连用了五个“一边”,其中第三个“一边”出现在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中,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木工的职业形象,另外四个“一边”突出了父亲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哼着“随意”的调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1.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有信心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沉默中的土地
诸柏林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无需煞费苦心地去考究,这里还不是村庄的时候,一定有了孕育村庄的一片更古老的土地。
  ②村庄的出现,恐怕是若干年前先人们迷恋这方山水,认为这里就是属于他们的村庄,从此不再漂泊。理智地将生存的根扎进土壤中,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不惜力量和热汗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田畦,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蚯蚓爬行似的田埂,纵横交错的阡陌,忠实地恪守田垄的边沿,然后井然有序地伸向一户户农家。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园,人们不再彷徨,义无反顾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繁衍生息,一次次将希冀播种于泥土中。无论是收获带来丰收的喜悦,天灾人祸威胁人们的生存,还是喜怒哀乐引起心灵的震撼,这一切都似乎是构成自然的和谐,唯有土地用惊人的沉默对人的愿望表示出不动声色的执著。
  ③我就降生在这块土地上,村庄对我的到来,无所谓欢迎也无所谓嫌弃,客观地讲被归纳为可多可少一类。起初,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思想会成为村庄的叛逆。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潜意识里曾对于村庄的事情产生过怀疑。当我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满田满垄带着露珠在阳光下晃动的禾苗,绿浪的尽头耸立着高大挺拔的枫树,柔婉的翠竹掩映着炊烟袅袅的村舍。听到鸟儿栖在枝头清丽婉转的鸣叫,在流溢着田园风光的美丽中,人们的脸上却写满了憔悴和忧伤,让人一眼就读懂了这样的活法很苦很累。我生存的根同样深深陷于这片土地中,命运必然与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生无可奈何地重蹈着先人们的脚印。当我深切地感受到种田人的艰难后,不由引起了我对前途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④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这块土地古朴得近乎丑陋,这个发现不啻一声惊雷震醒了几乎埋没在泥土中窒息的思维,怂恿我想象我并不知道的村庄之外那些令人向往的世界,激活了探索土地与人生相关问题的思考,开始用心解读村庄的全部内涵。千百年来,村庄无论是阳光的照耀,还是风雨的侵蚀,除了布满沧桑的痕迹,还缺乏焕发生机的活力。土地对人们冷漠得既不慷慨也不吝啬,于旷世经久的沉默中,悄然冷静地审视村庄人的行为,对一茬一茬侍弄土地的人永远是一副捉摸不透的面孔。土地成了牵扯村庄人的根,尽管生存需要靠根吮吸营养,对它眷恋也罢,嫌弃也罢,它却以豁达的宽容叫人感动。因此,蛊惑着村庄人丧失了背叛它的勇气,世世代代虔诚地守候着它。
  ⑤我无从考究从前的这块土地是什么模样?却有理由相信,自从这里成了我们的村庄,土地就服从人的意志既生长禾苗,同样也滋生人的憧憬,哺育人的希望。村庄人靠攀附着飘渺的憧憬和希望坚定了对土地的固守。尽管终生的守候无法摆脱贫穷,逃避灾难,却能躺在土地坚实的躯体上安详地撞进梦境,人生的壮丽在酣梦中就有了想象中的辉煌
  ⑥沉默中的土地对村庄人从来没有什么承诺,唯一给人安慰的是按人的意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论人们精耕细作还是广种薄收,土地像乳母干瘪的奶头,只有你不厌其烦地用力吮吸,才能获得充饥的乳汁,它从来不偏袒不劳而获的投机者。土地是一切生命的载体,所有生灵都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将生命演绎到极致。人的追求从来没有止境,在依托土地日臻成熟的强大中,当仁不让地主宰了世界。征服的快感使欲望不断膨胀,争夺土地,攫取劳动成果往往演变成人生命之外却高于生命的行动。土地被强者乐此不疲贪婪地争夺弄得满目疮痍,弱者在不堪忍受重压无力侍弄它时,荒凉追逐着土地,野草任性地爬满赤裸的身躯。斗转星移,日月更迭,漫漫岁月中,土地成了人类生存的依赖,荣华富贵的象征。因此,挖空心思变换花样占有土地,掠夺劳动成果,成了人们的最终目的。带着血腥的争夺中,沉默的土地疲惫了。
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人生的壮丽在酣梦中就有了想象中的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像乳母干瘪的奶头,只有你不厌其烦地用力吮吸,才能获得充饥的乳汁,它从来不偏袒不劳而获的投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自己的思想会成为村庄的叛逆”,说一说这种“叛逆的思想”包含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的语句描写村庄的田园风光很有特色,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写道:“土地被强者乐此不疲贪婪地争夺弄得满目疮痍,弱者在不堪忍受重压无力侍弄它时,荒凉追逐着土地,野草任性地爬满赤裸的身躯”,“沉默的土地疲惫了”。作者这样说,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1)凭着对土地的坚守,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