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一)

时间:2017-01-13 18:01: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违,耽误)
B.数罟不入洿池(数,密)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
D.鸡豚狗彘之畜(畜,牲畜)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
B.何可道也哉

C.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
D.驴不怒,蹄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单选题  下列划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倚南窗以寄傲,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B.无路请缨,终军之弱冠   等:?? 等同
C.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D.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  斯:则,就。



3、单选题  【族】选出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灭族)
B.士大夫之族。《师说》(一类人)
C.所谕世族之次,感不橙教而加详焉。《寄欧阳舍人书》(民族)
D.族庖月更刀,折也。《庖订解牛》(普通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之贼:偷窃。
C.宣子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夫如是,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
D.我之谓矣奔车朽索,可忽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不 忘 恭 敬 民 之 主 也 贼 民 之 主 不 忠 弃 君 之 命 不 信 有 一 于 此 不 如 死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4分)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罪于令,将杀之???收:拘禁??
B.令闻而之,即解出亲???矜:怜悯?? ???
C.诸公其行,连辟之???多:称赞???
D.恢不与通???谢:感谢?
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④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