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12-28 10:19: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郭沫若在《炉中煤》用“炉中煤”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喻义所在。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感情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贺铸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注]西楼,指苏州观风楼。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你认为上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赏析“只无人与共登临”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远近结合。由远及近,先写远处的斜阳,流水,山林,再写近处的村落。
   ②以声衬静(视听结合),衬托。几下捣衣声打破了秋天的宁静,突出了秋景的孤寂。
   ③寓情于景。萧瑟的秋景里,蕴含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只要答对其中一点就可)
(2)①点睛之妙。②点明别后登临,物是人非的凄凉伤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小题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字?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呈现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4分)
小题1:“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整个画面活了起来。(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明”和“出”,先回答“明”和“出”的字义和句中意,再回答出效果作用。
小题1:首先回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再答出好处—回扣题目、对前文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小题1:欧阳修的《田家》后两句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描写的田园生活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
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1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1分)(答“视听结合”、“远
近结合”等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2:(2)欧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1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1分)范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诗写了四幅画面,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全诗情景交融,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远处鸠声悦耳,近处杏花映日,动静相宜,声色互衬,展现出江南农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小题2:欧诗写了四幅画面,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范诗中写道:辛辛苦苦地去采菱,没有田可以耕作,犁锄也无用。十指流了许多殷红的血,枯瘦的面貌看起来半似人半似鬼。没有能力去买田地,只好在水上种香菱;近来官府催逼得很紧急,千顷湖面也要收租税!从中可以看出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2.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终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