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10:13:0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推行仁政的思想,并不为当时的执政者所采纳,也不为当时的一些人所理解,难免产生孤寂感与不平之气。
B.“舍我其谁也”,说明孟子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任何人都无法动摇他。
C.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当抱负难以实现的时候,孔孟的唯心思想不可避免。
D.孔子和孟子都胸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所以成为被后世景仰的圣人。
(2)孔孟所言之“天”为何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答案示例:①孔孟所言之“天”是“天理”、“天意”、“天命”、“天道”等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真理”、“民意”。坚持真理、顺应民意,在今天还有着现实意义。②孔孟所言之“天”是“人类必须顺应的力量”,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尊重这种力量,顺应自然,也是仁德的表现。③受历史时代的限制,孔孟将无法解释的力量称之为“天”。这是孔孟思想中的糟粕,应该抛弃。(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因问王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大王之入武关 而不在使者之目
D.今大王举而东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趁机(于是),通过;C,主谓之间取独,的;D,表承接,表转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包拯,宇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谤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宋史?包拯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第归,杀而鬻之。第:只管。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不久。
C.出知建昌县。知;了解。
D.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里中父老数来劝勉。?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B.久之,赴调,知天长县。?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以父母皆老,辞不就。?以故河塞不通
D,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侍父母极孝,父母相继亡故后,他在墓前筑草庐而居,终日痛苦丧气,一直不肯离开。
B.包拯为政清廉,处处为老百姓考虑,连妇女孩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畏权贵,在打
击有不法行为的权贵时毫不留情。
C.包拯为国尽忠,直言不隐,多次向朝廷建言献策,甚至把魏征的三篇奏疏献给皇帝
让他作为座右铭和借鉴。
D.包拯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但是对人却很宽厚,总是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知,任……知县。)
小题2:D(A.两个“数”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B.两个“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C.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D.前一个“缘”是“借……的名义”的意思,后一个“缘”是“沿着”的意思。)
小题3:A(原文中的“终丧”是“到守丧期满”的意思,而不是“终日痛苦”。)
文言文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责们。包拯命工式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让典礼官对包拯说:“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疆情报呀?”包拯说:“涿州城也曾经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呢?”那人于是无言以对。契丹在边境附近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洺、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都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解州盐法往往给百姓造成负担,包拯前往经营治理,请求朝廷全部进行通商贸易。包拯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议论和斥责受宠信的权臣,请求朝廷废止所有内授官职等不正当的恩宠。又罗列上陈唐代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作座右铭和借鉴。?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勤弄虚作假的人。
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让谁立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这件事的。”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隐之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日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①每月初得到俸禄,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部分都分别周济亲戚、族人,家人披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②最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品德纯洁,做事认真仍未改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七年,哈刺慎部长汪烧饼者,拥众窥桃林口,春督守将擒三人。烧饼叩关愿受罚,春等责数之,誓不敢叛。
崇祯元年,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
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实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莅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以无援于朝也。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
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诸人见我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令蕹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选自《明史·张春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就理而民不病——病:困苦
B.春等责数之——数:屡次
C.春具揭辩——具:拟写
D.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逆: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春守职尽忠的一组是(? )
①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
②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
③既入对,帝数称善
④仍莅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
⑤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
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春才能出众,常常临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曾向皇帝面陈方略;大凌河之战,他奉命监军奔驰救援,竭忠尽智。
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治理筹划有方;兵火之后永平街巷破败,他尽心安抚百姓,所以被弹劾勾结宦官克扣粮饷时,关内百姓都为他诉冤。
C.张春报效国家,不计荣辱。担任山东佥事时,他政绩很好但无大的升迁,曾被诬下狱又获释起用,无论境遇如何,都对国事尽心尽力。
D.张春忠于国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战中,军营被冲破,诸军溃败,张春率领剩余兵众立营再战;被俘后不下跪不剃发,最终守节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必求实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明而尽臣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只是一定要做些对边疆有益的事情,这是我诚挚的忠心,是用来报效皇上并尽自己做臣子的本分。
(2)张春在古庙居住,穿戴着原来的衣帽,最终不丧失臣子的气节而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