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12-28 10:01:1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为乡里著
姓。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踢俱
将兵攻湖阳,城守不下。踢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长吏以下共相谓曰:“樊重于父,礼义恩德行于乡里,虽有罪,且当
在后。”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世祖即位,拜光禄大夫,位特进,次三公,十五年,定封宏寿张侯。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
哉!”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敕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
到。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二十七年,卒。遗敕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
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
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赙钱千万,布万匹,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论曰:昔楚倾襄王问阳陵君曰:“君子之富何如?"对曰“假人不德不责.食人不使之役,亲戚爱之,众人善之。’’若乃樊重之拆契止讼,其度几君子之富乎!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与夫爱而畏者,何殊间哉!
(选自《后汉书·樊宏列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君子之富何如
A.
B.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实廪以崇礼节其庶几君子之富乎
C.
D.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直接表现樊宏高尚品格或鲜明的是非观念的一组是
①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②不求苟进?③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
④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⑤遗敕薄葬,一无所用?⑥赙钱千万,布万匹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宏的祖先是周朝的仲山甫,因受封于樊,故以樊为姓。他的父亲继承了祖辈的传统,善于农业生产和经商,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
B.王莽末年,义兵起事攻打湖阳时,樊宏在妻子、儿女被扣作人质的情况下,利用“令出譬伯升”的机会,毅然留在义军营中,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大义灭亲的精神。
C.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惧,从不用非正当手段谋取功名利禄。他还经常告诫子弟:“蓄贵盈溢,未能终者。”并以“保身全己”为乐来勉励他们。
D.樊宏临终遗令薄葬,陪葬之物一概不用。汉光武帝善其令,把遗书传给百官们看,表示将遵从樊宏遗愿,并说自己百年之后也打算采用这种方法。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重子父,礼义恩德行于乡里,虽有罪,且当在后。
译文:
(2)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
译文:
(3)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1)樊重父子二人,礼仪恩德遍于乡间,现在樊宏虽然有罪,也应当放在后期处理 (2)我并非不喜欢荣华权势,但是天理僧恶骄满而喜好淑恭,从前那些贵戚的下场.就是明显的警戒啊。(3)族人受他教化的熏染.从没有什么人犯过法。


本题解析:
小题: D(A项中“因”.一个为副词,.“趁机”:一个为介词“凭借", B项中“之”,一个为结构助词"的”.一个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中“以”一个为表目的的连词.“来”;一个为表因果的连词“因”。D 项中“其”,都是表推测的委婉语气,大概……吧”.)
小题:C(①句表现他在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斗争中,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念。②句表现他在功名利禄面前的正直态度。 ③句表现他对族人的影响,是从侧面表现的。④句表现他对朝中之事.尽心尽责,忠于职守的精神。⑤句表现他反对铺张浪费和显示自己的地位。⑥句是写朝廷赐给他葬钱。①②④⑤句都直接表现了樊宏的高尚品格或鲜明的是非观念。只有③⑥句不是直接表现其品格的。本题是采用不完全列举法来编排选项的。只要选项中有③句或⑥句的即排除)?
小题: B(主要应是表现他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是非观念.)
小题:见译文
译文
樊宏字靡卿,南阳郡湖阳县人,是汉光武帝的舅舅。他的祖先是周朝的仲山甫,受封于樊.于是便用樊作姓氏.樊家也成了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大家族。父亲樊重,字君云,继承了祖上传统,很善于农业生产和经商。樊宏年轻时便有高尚的志向和优秀的品质。王莽末年:义兵起事,刘伯升与族兄刘赐都带兵攻打湖阳.湖阳县城坚守不投阵。刘赐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湖阳县府因此便把樊宏的妻儿抓了起来,命令樊宏出城叫刘伯升退兵,而樊宏趁机留在义军营中。湖阳的军帅想杀死樊宏妻儿.长吏以下的人都表示反对,他们说“樊重父子二人,礼义恩德遍于乡间.现在樊宏虽然有罪.也应当放在后期处理.”此时恰逢刘氏兵力一天天扩大,湖阳城人心惶惶,湖阳县府也不敢杀害樊宏的妻子儿女,这样他们才免于-死。世祖刘秀即位,封樊宏为光禄大夫.授予特进.地位仅次干三公,建武十五年,又加封为寿张候。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惧,从不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功名利禄。他经?常告诫子弟说:“凡大富大贵财禄盈溢的人家,没有几个能保善终的。我并非不喜欢荣华权势.但是天理憎恶骄满而喜好谦恭,从前那些贵戚的下场.就是明显的警戒啊。如果俄保全身家性命,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每逢朝会,他总是提前到达,俯伏待事,到时候才敢起来。光武帝知道后,便常常敕令樊宏的骑从,在即将上朝时才能告诉樊宏上朝的事.以此想不让他提前到达。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及其得失情况,总是亲自动手书写.并将草稿毁?掉。遇到朝会咨询.他也不当众表露意见。族人受他的教化熏染,从没有什么人犯过法。光武帝非常尊重他。建武二十七年,樊宏去世。临终遗令薄葬,陪葬之物一概不用。他认为棺柩一经下葬,便不宜再让后人看到.若是腐烂了.就会伤了孝子的心;让下葬时与夫人同坟异穴。光武帝闻之称善.将遗书传给百官们看,井说:“现在若不遵从寿张侯的意愿,将无法显示他仁德的品性。并且我百年之后,也准备采用这种办法。”朝廷赐葬钱千万,布万匹,追谥樊宏为恭侯,赐以印绶.光武帝亲自送葬。史官论道:当年楚顷襄王问阳陵君:“怎样才算是君子之富呢?” 阳陵君回答道:“君子之富,应是:借钱给别人而不自认为施恩于他人.也不索求别人的回报;赡养别人而不对人发号施令.也不任意役作驱使。这样,亲属就敬爱他.众人就亲善他。”像樊重这样折毁借契、赔田平息争讼的做法,大概或许可称为君子之富了吧!分辨土地的所宜以利用上天的四时季节,充实仓廪来拱尚礼节.取之于治理和教化,那么就可将这一道理应用于为政治国。这与那种使人敬而畏之的人相比,又是多么的不同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为说己者? 容:打扮
B.于是襄子乃豫让曰? 数:列举罪过,指责。
C.范、中行氏皆众人我?遇:对待
D.则虽死不? ?恨: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知己者死? ②军中无以
B.①漆头以为饮器? ②吾还也
C.①襄子喟叹息而泣曰?②项王默不应?
D.①使使持衣与豫让? ②今得闻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要为智伯报仇,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范、中行氏待他一般,但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只想方设法为智伯复仇。
C.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豫让为了报智伯之仇可谓执著,是一个轻己之生死,事主无二心的“大义”之人。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译文:?
(2)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
译文:?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译文:?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译文:?


参考答案:1. D
2.?C
3. C
4.(1)他是义士,我就谨慎小心地回避他罢了。
(2)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
(3)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4)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我一同前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孙承宗,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往,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天启元年,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未几,大清兵逼广宁,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越数日,命以阁臣掌部务。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
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因列上抚西部、恤辽民、简京军、增永平大帅、修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数策,帝褒纳焉。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前哨已置连山大凌河,速畀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索功高,欲亲附之,令应冲等申意。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李蕃、崔呈秀、徐大化连疏诋之,至比之王敦、李怀光。承宗乃杜门求罢。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①,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谥文忠。后叙宁远功,荫子锦衣世千户。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有删改)
①此城笑也,于法当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言,声墙壁殷:震动
B.饷足,即妄为渠:他
C.文移往复缓之稽:可笑
D.忠贤由是大憾:仇恨,怨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承宗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②天下当重将权?③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
④列上抚西部……开京东屯田数策?⑤承宗不与交一言?⑥承宗乃杜门求罢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承宗貌奇气壮,有别常人。他胡须张挺,声音洪亮;在边郡讲授经学时,往来很多地方,多次向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打听险要之地,通晓边防事务。
B.孙承宗文武双全,颇受器重。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都感觉很受启发;沈、辽失守,满朝喧扰不安,众大臣推举他主持东边军务,皇帝因不舍而未准。
C.孙承宗明晓时弊,谋事周全。针对军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核实的情况,提议授兵权给可倚重的人,给予一定自主权,并献上镇守边境的多条策略。
D.孙承宗忠于朝廷,刚正不阿。他拒绝了想让他亲附的权奸魏忠贤,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的职位;清兵攻陷高阳,他不幸被抓,面向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天下当重将权,授之节钺,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
(2)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而师竟不果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 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重”,重视,加重;“节钺”,符节和斧钺,指权力;“用”,凭借;“陵”,通“凌”,“陵其上”,省略结构,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一处1分,句意1分) (2)孙承宗再次(两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疏”上疏;“具”一五一十地,详细;“饬”:整顿;“竟”,最终。一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稽:延迟,拖延。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可笑”和后面的“缓之”不搭配,解释不通,应为同义词复用和“缓”意思相同。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孙承宗”性格特征是“有远见”, ①表明皇帝对孙承宗的讲论感到满意;⑤表明孙承宗不与魏忠贤同流合污;⑥是孙承宗无奈的举动。和“有远见”无关,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D“进宫请求罢免魏忠贤”错,应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事件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重——重视(加重、加强),节钺——符节和斧钺(权力,用——凭借,陵——欺凌他们。(省略结构,在他们之上欺凌) (2)疏——上疏,促——催促,具——详细,,饬——整顿,竟——最终。
【参考译文】
孙承宗,高阳人。身材高大,相貌奇特,须髯张开如戟。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最初在边境郡县为县学的学生们讲授经文,他来往于飞狐、拒马之间,一直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隘,因此通晓边防事务。
熹宗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论经史,都说:“心灵开悟。”所以对他的垂爱关注特别殷切。天启元年,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满朝喧扰不安。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朝臣也都以为孙承宗懂军事,于是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主持东边的战局。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过了几天,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军队大多没有经过训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如今国家应当重视(加重、加强)武将的权力,把符节和斧钺(权力)交给他们,不要让文官凭借着粗浅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对于边防战争的小胜小败,都不值得去过问。”于是分条献上安抚西部、救济辽地难民、检阅京师部队、增设永平大帅、修筑蓟镇的堡垒、开辟京东地区的屯田等几条对策。皇帝嘉许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守卫用的战具都已齐备。孙承宗谋划大规模行动,上奏说:“先头部队已设置在连山、大凌河,尽快给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战功。”皇帝命令有关部门供给他。兵部和工部相互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会马上妄自行动,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靠公文往复来延缓他的行动。”孙承宗再次上疏催促,把实情详细地报告给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而军队最终果然没有出发。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让他亲近依附自己,叫刘应坤等人去表明自己的意图。孙承宗不跟他说一句话,魏忠贤因此极恨他。而后,魏忠贤的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竟把他比作王敦、李怀光。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
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抵抗守卫。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清军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城池陷落,孙承宗被抓住。望着都城方向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谥号文忠。后追叙宁远战役的功绩,荫封儿子锦衣世袭千户。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粱,粱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盂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色为务。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选自《史记》,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业子思之门人——受业:跟随老师学习。
B.天下方于合从连衡——务:致力。
C.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序:依次排列。
D.语连三日三夜无倦——壹:专一。
2.下列各组句子,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客有见髡梁惠王②年五十始来游学
B.①独坐而再见②子称淳于先生
C.①客谓髡②惠王欲卿相位待之
D.①寡人屏人,然私心在彼②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学说在当时没有被国君采纳实行,不是孟子的学说不好,是因为当时的诸侯争霸,不重视武力,就会被吞并,也就是说,没有条件实行。
B.淳于髡一言不发,是因为梁惠王心在骏马和歌伎身上却没有在自己身上,对自己不够尊重,很有意见。
C.淳于髡才华横溢,彻底折服了梁惠王,但他并不想以此求得个一官半职,这一点,就是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D.作者对于荀卿,谈到了他总结儒、墨、道三家得失从而改造儒学的功绩,并说明他同样遭遇坎坷而坚守正道。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人或谗苟卿,苟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1)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2)前一次淳于髡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髡先生来了。
  (3)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苟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试题。(19分)
万石君名奋。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太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见路马②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子孙有过失,不谯③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僮仆?如也,惟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④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⑤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②路马:天子所乘之马。?③谯:责备。 ④内史庆:万石君少子,内史是官职,即京兆尹,掌治京师。?⑤建:万石君长子,担任郎中令。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姓名
B.万石君必下车趋:小步快走
C.里中长老皆走匿: 避开
D.庆以数马毕,举手曰策:马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能从我乎?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①不言齐国大治②吾尝终日思矣
C.①万石君家以孝谨闻郡国②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①长老肉袒固谢罪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万石君的姊姊被封为美人,他自己被封为中涓之官,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因积累功劳已升到太中大夫,他没有学问,但恭敬谨慎无人可比。
B孝景帝末年,万石君拿着上大夫的待遇,告老回家。皇上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万石君家,他一定跪拜伏地而吃,就如同在皇上面前一样。
C万石君后来做了齐国的国相,齐国上下都敬慕他们的家风,所以不用发布政令齐国就非常安定,人们就为石庆立了“石相祠”。
D万石君的子孙们都遵守他的教导,居丧时也和他一样悲哀。万石君家因孝顺谨慎而闻名全国,即使是齐鲁的众多儒家学者,也都自认为赶不上万石君家。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
?
(2)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1)孔子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君子要言语迟钝而做事敏捷”,这句话说的是万石君吧!(“讷”“敏”“其”“谓”各一分,全句一分)(5分)
(2)他们做事不峻急却能使事情成功,措施不严厉而能使社会安定。他们也可算是行为敦厚的君子了。(“成”“治”“斯”“笃行”各一分,全句一分)(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名:称呼姓名。
小题2:而:连词,前者表转折,却;后者表修饰,地。A.若:代词,你。C.乎:介词,于,在。D.因:介词,通过,经由。
小题3:C做了齐国的国相的是石庆。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万石君的名字叫奋。高祖向东打击项籍,经过黄河以北之地,当时石奋年仅十五岁,是县中的差役,(接待时)侍奉高祖。高祖与他说话,很喜欢他的恭敬态度,问他说:“你家里有什么人?”石奋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很穷。有个姊姊,会弹琴。”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石奋回答说:“愿意竭尽我的全部力量。”于是高祖纳石奋的姊姊为妃嫔,封为美人,授石奋中涓之官,收受文书,传达大臣、宾客进见的名帜,又把他的家搬到长安中戚里。这是因为他的姊姊被封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因积累功劳已升到太中大夫。他没有学问,但恭敬谨慎无人可比。
孝景帝末年,万石君拿着上大夫的待遇,告老回家,他成了按一年中的节日朝见皇帝的臣子。经过皇帝的宫门,万石君一定下车小步快走,见到皇帝的车马,一定凭轼致敬。子孙在县中当差,回家省视,万石君一定穿着礼服接见,不呼唤子孙的名字。子孙有了过错,不呵责,因为这而不坐正席,面对食案而不吃饭。然后子孙们相互批评,请家族中年长的人说情,有过错的人脱掉上衣再三请罪,改正了错误,这才原谅他。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即使是闲居,万石君也一定戴上官帽,让人觉得他非常庄重严肃。僮仆对他也很谨慎恭敬,此外无它。皇上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万石君家,他一定跪拜伏地而吃,就如同在皇上面前一样。他办丧事,十分悲痛。子孙们都遵守万石君的教导,(居丧时)也和他一样悲哀。万石君家因孝顺谨慎而闻名全国,即使是齐鲁的众多儒家学者,也都自认为赶不上万石君家。
万石君迁居到茂陵邑中的里巷。内史石庆喝醉酒回家,进入里巷之门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这件事后,不吃饭了。石庆很害怕,肉袒请罪,万石君不原谅。全家族以及石庆的哥哥石建都来肉袒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大官,进入里门,里中长老都要避开,而内史坐在车中很自在,这是理所当然的吗?”于是喝令石庆走开。(此后)石庆及诸子孙进入里门,都小步快走回家。石庆做了太仆后,为皇帝驾车外出,皇帝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马鞭一一点数马匹后,才举手示意说:“六匹。”石庆在几个儿子中算是最简略疏粗的了,然而尚且如此小心谨慎。石庆后来做了齐国的国相,齐国上下都敬慕他们的家风,所以不用发布政令齐国就非常安定,人们就为石庆立了“石相祠”。
太史公说:孔子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君子要言语迟钝而做事敏捷”,这句话说的是万石君吧!他们做事不峻急却能使事情成功,措施不严厉而能使社会安定。他们也可算是行为敦厚的君子了。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