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10:01:12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颍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权:权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延:邀请
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规:规范
D.以不视疾为恨——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神童荐之——以旌其所为
B.欲因群材以更治——相如因持璧却立
C.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窃为大王不可取也
D.乃辅臣例宣借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因而深得皇帝赞美,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晏殊性情暴躁、自恃清高,曾用笏板撞落侍从牙齿,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因而或被免官或被降职,一生坎坷,从中暴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
C.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晏殊去世后,皇帝亲自祭奠,罢朝两天,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①,上颇俳优②畜之。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足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是助诘蚡曰:“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罢。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助恐,上书谢称:“《春秋》襄王出居于郑,不能事母,故绝之。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③。”诏许,因留侍中。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节选自《汉书?严助传》)
【注】①不根持论:不能坚持根本原则。②俳(pái)优:演滑稽戏的艺人。③计最:地方政府上报朝廷的官员考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大臣数诎诎:驳倒,屈服
B.蚡以为越人相攻击相:互相
C.诚能,何故弃之诚:确实,实在
D.间者,阔焉久不闻问间:最近,近来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
B.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C.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
D.不足烦中国往救也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严助“贤良”的一组是 (? )2分
①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②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③征伐四夷,开置边郡?④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⑤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⑥有奇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严助在人才选拔中因善于对策而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在当时,严助是特别被皇上看重的贤良人士之一。
B.东方朔、枚皋因不能坚持根本原则,皇上有点把他们当作俳优看待。这正与严助的被重用形成鲜明对照。
C.在救援东瓯问题上,严助与太尉发生了分歧。皇上派严助调会稽之兵渡海作战,击溃闽越之兵。
D.严助向武帝申请回乡做了会稽太守,因几年没有他的消息,武帝有所责备。严助惶恐谢罪,得到武帝宽饶,且被留在武帝身边。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唯助与寿王见任用,而助最先进。(4分)
答:?。?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6分)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海,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矣堪:经受
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甚:超过
C.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
D.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行:行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而后王斟酌焉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②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4、单选题 与“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曦好士,往依焉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都。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及亮北住汉中,以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衮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权数与芝相闻,馈遗优渥。
芝为(大)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馀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子良,袭爵,景耀中为尚书左选郎,晋朝广汉太守。(选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今若委质于魏——委质:委身
B.君之诚款,乃当尔邪——款:款待
C.权数与芝相闻——闻:通音讯
D.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仰:依靠
2.下列各句中,直接表明邓芝“说服孙权”原因的一组是(? )
(1)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
(2)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3)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4)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5)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6)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A.(1)(2)(4)
B.(3)(4)(5)
C.(2)(5)(6)
D.(3)(4)(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芝汉朝末年进入蜀地,没有受到重视和礼遇,就依附巴西太守庞曦。后遇先主,随即被提拔,于是他怨气尽消。
B.先主死后,丞相诸葛亮担心孙权会令起异心,影响两国良好的关系,于是派邓芝去和孙权邦交修好。邓芝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
C.邓芝到吴国后,分析了两国结盟的好处和不结盟对吴国的害处,终于说服了孙权,恢复了盟友关系。 D.邓芝为官二十多年,赏罚分明,体恤士兵,为官清廉,从不谋私,生活简朴,家境贫寒,死时没有多余的财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于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