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12-28 09:50:3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杜甫的《登高》一诗,称为古今七律第一,请简析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得分要点:一是为全诗渲染了萧瑟凄凉之气氛,二是奠定全诗悲哀低沉之感情基调,三是为诗歌抒发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作铺垫,四是点明了诗歌的时令环境。(只需答出两点,略作分析即可给满分。)


本题解析:这是诗人登高首先看到的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疾风、白沙、小洲、啸猿、飞鸟,构成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的“悲秋”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诗人的文字,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笼罩着浓浓的“悲秋”气氛,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天高”点明当时的季节是秋季。
点评: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别
左 纬
骑马出门三月暮,杨花无赖雪漫天。
客情唯有夜难过,宿处先寻无杜鹃。
小题1:第二句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
答:?
?
小题2:结句“宿处先寻无杜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诗的第二句写了杨花飘飞的景色(1分),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3分)。
小题2:诗人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缠绵与伤感,提醒友人寻找没有杜鹃鸣叫的旅馆住宿,把对所别友人的体贴关心含蓄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2分)。这既是关怀,又是鼓励,感人肺腑(2分)。


本题解析:略
小题1:
小题2: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潆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小题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孤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小题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此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竟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添心中伤愁。


本题解析:
【小题1】“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小题。(8分)
淮上有怀
姚?鼐
吴钩结客佩秋霜①,临别燕②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注:①秋霜,这里用来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②燕,通“宴”。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4分)
小题2:诗歌的后两句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淮水之滨,诗人和一位具有豪侠之风的朋友宴饮辞别的画面。(4分 人物、地点各1分;事件2分)
小题2:
①友人乘船远去,两岸绿草茵茵,绵延远方,只余淮河水色茫茫,诗人空自伫立凝望。②惜别之意和孤寂之感自然寓于景中。(4分?景象描述2分,感情概括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此二句为叙事,描写了把酒差别的情景,组织答案时一定考虑周全叙事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
小题2:
后二名为写景句,在结构上特点为“以景结情”,抒情手法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概括题干要求,分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