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9:45:43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现实与创造
张世英
①传统真理观认为,凡不符合逻辑概念的东西或不可能出现在感性直观中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性。现实者,在场、出场之谓也,根本不可能出场的东西就是不现实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种真理观移植到中国来,于是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和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就都被看做是不现实的因而是不真的东西。因为“白发三千丈”不可能在感性直观中出场,声中闻湿不可能在概念中出场。
②人所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世界,总是人与物交融的产物,所谓离开人而独立的外物是没有意义的。人的生活世界,其意义是人与现实(现实既包括物,也包括个人以外的他人)的接触中创造出来的。人是有创造性的动物。人在与现实的接触、交融中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远远超越了现实,它比现实的东西要丰富得多,这些丰富奇妙的内容远非简单地归结为现实就可以了结的。可以说,人的创造性就是人之超越现实的特性。
③人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从人的这种有意义的世界的角度看问题,那么,真理的标准就不应该再固守在传统真理观所坚持的狭隘的“现实”或“在场”的范围内,不应该以超出人的创造活动之外的抽象之物为依归,而应该就在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只要人的创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它就是真的。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闪光,这真实的闪光是人与现实接触、交融的产物,因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却又远远超越了现实,表现了人的独特的创新。孙悟空大闹天宫,固然反映了对现实中旧秩序的反抗,但如果仅仅把孙悟空大闹天宫归结为这一现实,那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或者说整个《西游记》小说的文学意味及其创造性和独特性何在呢?那种单纯用科学分析、用逻辑和历史分析探究神话之现实基础的做法,实无异于否认神话的独立性和人的创造性。
④人的创造活动由于远远超越了现实,因而具有虚拟性。虚拟就是承认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的意义和真实性。上引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虚拟之一例,前面提到的“白发三千丈”都只能是虚拟的。
⑤虚拟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各种现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例如,艺术显然是一种不可能离开虚拟的思想文化现象。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但真正的艺术品,其与它所描绘、所言说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现实原型和摹本的关系,艺术品远远超越了它所描绘、所言说的现实本身的范围而具有虚拟性。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幅宗教画,你能说它有什么现实的原型供人们对照吗?但它由于人的创造性而感动了古今多少能领悟人类内心真实的人们的心灵,包括不信宗教的人!当然,虚拟不是虚构或捏造,虚拟不是与现实毫无联系的。一部好的小说所描写的典型人物,虽然在现实中不存在,但他在读者心目中又似乎无处不在。我认为这“似乎无处不在”的“现实中不存在”正是虚拟的特性,正是人的创造性之所在。“现实中不存在”,是因为它是虚拟的;“似乎无处不在”,是因为虚拟不是捏造,它与现实是有联系的。
⑥虚拟不仅表现在逻辑概念的思维活动中,而且也特别表现在无逻辑性的想象和幻想中。文学艺术中不乏这种现象,宗教神话中尤其充满了这种现象。宗教、神话不是理性、逻辑所可以说明的,然而,人却具有这种非理性、非逻辑的本性。科学的创造性也具有虚拟性。自然科学的规律往往是在现实里根本不存在的条件下,亦即在科学家虚拟的条件下发现的,这一点我想是不待申述的。无理数和虚数更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如果硬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东西才算是得到满意的解释,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⑦总之,无论是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科学等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都是人的创造活动,都具有超越现实的虚拟性。
(改编自《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人的创造性虽然超越现实但不能脱离现实。
B.与传统真理观不同,真理标准应在人的创造活动上。
C.人的创造活动因具有虚拟性而远远超越了现实。
D.所有的艺术品绝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模仿。
E.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现象都具有虚拟性。
小题2: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下列判断不符合文章观点的是(3分)
A.这是不真的。
B.这是有意义的。
C.这是虚拟的。
D.这是与现实有联系的。
小题3:现实与创造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小题4:有人在讲解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时,分析了紫烟生成的科学依据,并以此说明文学诗歌与科学的相通相融。请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一做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A
小题3:①现实是创造的基础(意义是人与现实的接触中创造出来的)②创造性就是超越现实的特性。③真理的标准不在现实范围内,而应该就在人的创造活动本身。④创造活动具有虚拟性,虚拟与现实是有联系的。
小题4:文章观点认为:单纯用科学分析、用逻辑和历史分析探究神话之现实基础的做法,实无异于否认神话的独立性和人的创造性。这种做法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文学诗歌与科学的相通相融,并没有触及李白诗句的意境和文学的创造性,因而抹杀了文学诗歌的独立性和人的艺术创造。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C项颠倒因果,原文第四段第一句话为“人的创造活动由于远远超越了现实,因而具有虚拟性”。D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中说的是“艺术起源于对现实的模仿,但真正的艺术品,其与它所描绘、所言说的东西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现实原型和摹本的关系”,并非“所有的艺术品”。
小题2:文本第三段中说的是“只要人的创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有意义的,它就是真的。说它是真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闪光,这真实的闪光是人与现实接触、交融的产物,因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却又远远超越了现实,表现了人的独特的创新”,依据这一文章观点,“孙悟空大闹天宫”是真的。
小题3:此题要求考生根据文本概括出“现实与创造”之间的关系,考生在阅读文本时应对各个段落的大概意思加以分析概括,做到“段段清”,如此,做这道题就不需要再重读文本,只要将自己划出的段落关键句找出,梳理出两者的关系即可。文本第一段提出问题,传统真理认为的现实性指的是什么,与题干无关。第二段,包含两层意思,现实是创造的基础(意义是人与现实的接触中创造出来的);创造性就是超越现实的特性。第三段是对第二段的深入分析,强调真理的标准不在现实范围内,而应该在人的创造活动本身。第四五六段论证了创造活动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但它不是捏造的,是与现实有联系的。
小题4:用文中的观点来分析题干列举的文本之外的现象,这种考查形式是这两年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组热衷的题型,观点来源于文本,但能引导考生分析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这正是命题者真正的意图。文本第三段最后一句话认为“单纯用科学分析、用逻辑和历史分析探究神话之现实基础的做法,实无异于否认神话的独立性和人的创造性。”题干中纯粹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文学诗歌与科学的相通相融看似正确,实则没有触及李白诗句的意境和文学的创造性,因而抹杀了文学诗歌的独立性和人的艺术创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千年一叹读韩愈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之二,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这里必需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⑧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小题1: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句民俗谚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本文第三段写了许多其他的贬官者,作者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韩愈一生有哪些成就。(4分)
小题4:文章第七段的描述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5: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仙”和“泉”烘托出了韩愈在潮州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1分)为下文写韩愈的丰功伟绩以及表达对他的赞颂作铺垫。(2分,写出铺垫给1分)
小题2:写被贬官者大多心灰意冷、悲悯自怜,(1分)反衬出韩愈被贬官时的与众不同,以百姓为重的高尚情怀。(2分,写出反衬给1分)
小题3:共4个要点,每点1分。①诗文磅礴隽永。(1分)②宣扬正统儒理,主张孔孟之道。(1分)③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修水利。(1分)④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1分)
小题4:用大量的碑文和当地文联友人对他的评价烘托出韩愈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地位,(2分)表达人们对韩愈的无比敬仰和崇敬之情。(2分)
小题5:文章最后一句再一次对韩愈敢作敢为、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2分)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2分)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生要掌握文中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我们要确认指定某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然后明确该句话的作用,再去明确答题的方向,也还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比如某句(段)出现在文首,那它的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辅垫。如果某句(段)出现在文中,则它的作用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如果某句(段)出现在文末,则它的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用“仙”和“泉”烘托出了韩愈在潮州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下文写韩愈的丰功伟绩以及表达对他的赞颂作铺垫。
小题2: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目的。本文主要突出韩愈被贬官时与众不同的突出贡献,写其他被贬官员心灰意冷,作者目的很明显,用对比的手法,反衬韩愈不看重个人荣辱得失,而以百姓为重的高尚情怀。
小题3:本文开头说“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韩愈作为一名文学家和一名朝廷官员,从原文中可归纳出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学和政绩上。第二段文学上的贡献:诗文磅礴隽永,宣扬正统儒理,主张孔孟之道第四段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修水利,第五段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
小题4:本文主要讴歌韩愈,大部分段落都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第七段从侧面描写后人为纪念他为他修建祠堂撰写大量的碑文和当地文联友人对他的评价,作用就是为了烘托出韩愈在历史上的影响与地位,表达人们对韩愈的无比敬仰和崇敬之情。
小题5:最后一段是作者的呼吁和期望。作者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对韩愈的赞美,对其敢作敢为、荣辱不惊、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另一层意思是作者对后人和当今为官者的期望: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考生要结合原文主旨,指出语句的深层含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一枝白玫瑰
[美]威廉姆斯·科贝尔
①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点完成为孙儿们购买圣诞礼物的苦差事。到商店一看,不禁暗暗叫起苦来,店里的人比货架上的东西还多。
②好不容易挤到了玩具部的货架前。一看价钱,我有点失望,这些玩具太廉价了,俗话说,便宜没好货,我相信我的孙儿们肯定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娃娃通道,扫了一眼,我打算离开了。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大约5岁的小男孩,正抱着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不住地抚摩她的头发。我看着他转向售货小姐,仰着小脑袋问:“你能肯定我的钱不够吗?”那小姐有些不耐烦:“孩子,去找你妈妈吧,她知道你的钱够不够。”说完她又忙着应酬别的顾客去了。那小可怜儿仍然站在那儿,抱着洋娃娃不放。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给我妹妹,这洋娃娃是她一直特别想得到的圣诞礼物。她只知道圣诞老人能带给她。”小男孩儿把头埋在洋娃娃金黄蓬松的头发里,说:“不可能了,圣诞老人不能去我妹妹待的地方……我只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了。”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她已经跟上帝在一起了,我爸爸说妈妈也要去了。”
③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那男孩接着说:“我告诉爸爸,跟妈妈说先别走,等我从商场回来再走。”他问我是否愿意看看他的照片,我告诉他我当然愿意。他拿出一张照片:“我想让妈妈带上我的照片,这样就永远不会忘记我了。我非常爱我的妈妈,但愿她不要离开我。但爸爸说她可能真正地要跟妹妹在一起了。”说完,他低下了头,再不说话了。我悄悄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一些钱。我对小男孩说:“你把钱拿出来再数数,也许你刚才没数对呢!”他兴奋起来,说道:“对呀,我知道钱应该够的。”我把自己的钱悄悄混进他的钱里,然后我们一起数起来。当然现在的钱足够买那个洋娃娃了,“谢谢上帝,给了我足够的钱。”他轻声说,“我刚刚在祈求上帝,给我足够的钱买这娃娃,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他真的听到了。”然后他又说,“其实我还想让上帝再给我买一枝白玫瑰的钱,但我没说出口,可他知道了,我妈妈非常喜欢白玫瑰。”
④几分钟后,我推着购物车走了。可我再也忘不掉那男孩儿。我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一个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了一对母女,小女孩死了,而那母亲情况危急。医院已宣布无法挽救那位母亲的生命。她的亲属只剩下了决定是否维持她生命的权利。我在心里安慰着自己——那小男孩当然不会与这件事有关。
⑤两天后,我从报纸上看到,那家人同意拿掉维持那位年轻母亲生命的医疗器械,她已经死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儿,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件事有关。那天晚些时候,我实在无法静静地坐下去了。我买了一捧白玫瑰,来到给那位母亲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殡仪馆。我看见,她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美丽的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儿的照片。
⑥我含泪离开了:我知道从此我的生活将会改变。
1.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第④⑤两段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我”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意犹未尽,含意丰富,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中的“一枝白玫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不少于80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感,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②“我”的所见所闻所行构成小说的行文线索。
③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心理感受。(意对即可)
2.使“孙儿们”的生活境况和生活观念与小男孩形成对比,突出了小男孩的苦难处境和纯真亲情,为“我”的感动和价值观的改变埋下伏笔。(意思相同即可)
3.因为小男孩的童真和在商店的举动深深打动了“我”,“我”只希望天真的他不要遭遇太多的苦难,不忍心他纯真的心遭受这样的打击,所以就勉强地安慰自己:小男孩当然不会与这件事有关;但在确定他母亲也去世后,“我”再也不想回避这个现实,也想证明白己的猜测,于是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理由去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敬意(送白玫瑰),所以就“预感”他“跟这件事有关”了。 (意对即可)
4.“我”被男孩的故事深深打动,“我”从小男孩身上懂得了真爱的含义,“我”会用真爱去对待身边的人;“我”懂得了童心和纯真的可贵,懂得该如何教育孙子们爱人;“我”从酒醉者身上懂得了责任和珍惜别人生命的重要;“我”还懂得了金钱用于真爱才能体现价值,懂得了商品的价格不代表它的价值,会因此改变价值观;从小男孩家人身上懂得了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亲人的死亡。(意对即可)
5.文章借助“一枝白玫瑰”这一具体的意象,赋予其特别而丰富的内涵。 “白”象征着纯洁,玫瑰代表爱,这一枝白玫瑰就象征着小男孩可贵的纯真和对其母亲深深的爱。白玫瑰是小男孩母亲的最爱,小男孩在母亲离开人世前千万百计地要买一枝白玫瑰送给母亲,来表达自己对母亲一生的追念,所以也象征着无尽的思念。“我”因为这一枝白玫瑰的故事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它又象征着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箱子岩?沈从文
十四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①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间悬撑起无数横梁,暗红色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皆得从这缺口通过。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亚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西北方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辛亥以后,老袁梦想做皇帝时,又有两师北老在这里和滇军作战了大半年。)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上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与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那次我的小船停泊在箱子岩石壁下,附近还有十来只小渔船,大致打鱼人也有弄龙船竟渡的,所以渔船上妇女小孩们,精神皆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锐声呼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了些,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提起这件事,使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向一个身在城市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往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我可以说的,只是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皆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惊讶了。这正像我另外一时,看过人类许多花样的杀戮,对于其余书上叙述到这件事,同样不能再给我如何感动。
十四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当经过箱子岩。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迟早,把小船在箱子岩停泊。这一天是十二月七日,快要过年的光景。没有太阳的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岩壁十分瘦削。四点钟左右,黄昏已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火煜煜的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与编制竹缆工人。若我的估计不错,那个坐在我身旁,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一定还是一位乡村成衣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皆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有人事上的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它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署交替中放射、分解。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
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
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老虎牌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屋子。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什长,你发财回来了!好个灯!”
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划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分特高一层。把灯搁在木桌上,大洋洋的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的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
“船上老八说你发了财,瞒我们。怕我们开借。”
“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这个人接着且连骂带唱的说起桃源后江娘儿们种种有趣的情形,使得一般人活泼兴奋起来。话说得正有兴味时,一个人来找他,说“什长,猪蹄膀炖好了,酒已热好了,”他搓搓手,说声“有偏各位”,提起那个新桅灯就走了。
原来这个青年汉子,是个打鱼人的独生子。三年前被省城里募兵委员看中了招去,训练了三个月,就开到江西边境去同共产党打仗。打了半年仗,一班兄弟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奉令调回后防招募新军补充时,他因此升了班长。第二次又训练三个月,再开到前线去打仗。于是碎了一只腿,抬回省中军医院诊治,照规矩这只腿得用锯子锯去。一群同乡都以为从辰州地方出来的家乡人,“辰州符”比截割高明得多了,信他个洋办法象话吗?就把他从医院中抢出,在外边用老办法找人敷水药治疗。说也古怪,不到三个月,那只腿居然不必截割全好了。战争是个什么东西他也明白了。取得了本营证明,领得了些伤兵抚恤费后,于是回到家乡来,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这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我想弄明白那什长的年龄,从那个当地唯一成衣人口中,方知道这什长今年还只二十一岁。那成衣人还说:“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蹶了一只腿,还会一月一个来回下常德府,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若两只腿全弄坏,那就更好了。”
有个水手插口说:“这是什么话。”
“什么画,壁上挂。穷人打光棍,一只腿打坏了不顶事。
如两只腿全打坏了,他就不会卖烟土走私赚了钱,再到桃源县后江玩花姑娘了!”
成衣人末后一句打趣话,把大家都弄笑了。
回船时,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计算那什长年龄,二十一岁减十四,得到个数目是七。我记起十四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狭长而描绘朱红线条的船只,那锣鼓与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今晚我所见到的跛脚什长。唉,历史。生硬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点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②,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
【注释】
①箱子岩:由湖南省沅陵县沿沅水上行,在沅水流域的中段,沿河断崖绝壁,有古穴居人住处的遗迹,多是赭红木屋或仓库,’听说异常动人,箱子岩即在其中。此断崖同沅水流域许多滨河悬崖一样,都是石灰岩作成,在泸溪浦市之间,特别著名。
②贺龙:(一八九六一一九六九)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生于湖南桑植。一九一六年率二十一名青年,持菜刀攻打芭茅溪盐局,缴获枪枝组织农民武装,此后从军队建设走上政治生涯。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文化大革命时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至死,一九七八年得到平反。
小题1:(1)“四点钟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怎样理解该句中“腐蚀”的含义?(1分)
答:?
(2)说说“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作者描绘端阳节赛龙舟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6分)
答:?
小题3: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十五年之后看到的自然景物,两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两次到箱子岩,感情有何变化?联系全文,试探究作者两次到箱子岩感受为什么会有所不同?(8分)
答:?
参考答案:小题4:作者写屈原和贺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红楼梦》(节选)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何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1.文段着力描写贾府吃饭的礼仪,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段概括贾母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文段着力描写贾府吃饭的礼仪,一是表现贵族宗法之家的繁文缛节,二是显示贾母在贾府中的身份地位,三是表现贾府等级的森严。(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贾母人物形象:在贾府具有无上的权威;疼爱孙女;封建正统教育思想严重。从文段中吃饭的场面、贾母喜欢与孙女们吃饭的事以及结尾她不赞同女子读太多书的话中可以看出。(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