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9:42:33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昊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诗中的二、三两句描述了两幅怎样的画面?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最后一句写眼前所见,与二、三两句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诗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情感?据此可以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的绝句在结构上是四个层次:起、承、转、合。首句为起句,点题;第二句为承句,是诗意的发展;第三句是转句,是诗意的转折;第四句为合句,是诗意主题的总结。而本诗在结构安排上,有别具一格之处,它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的二、三两句截取的是“破吴”后的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了如花一般的美人儿,拥簇着、侍候着越王,在宫里恣情欢乐的情景。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王宫中挤满了如花的宫女。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2.最后一句写今日的凄凉: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与二、三两句所写的昔日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诗人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再往深处想: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盛衰得失无不同出此理,统治者更应以此为鉴!(意对即可)
3.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歌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也就是说,这首诗没有“合”,或者说“转”中有“合”,也可以说诗人把“合”留给了读者。读者能在“转”前、“转”后的景物的鲜明对比中“合”出许多世事变化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解答后面问题。
乐府·杨柳枝
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1) 这首诗的首句在用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诗中第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
参考答案:(1)叠词。好处: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写出了柳条婀娜多姿、茂密青翠的特点。
(2)诗中第三句描绘了柳絮洁白轻盈,洒满大地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杨柳的怜爱(喜爱)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王勃的滕王阁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江:赣江。帝子:指滕王。槛: 栏杆
小题1:诗歌第一句中的“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是由“高阁临江渚”引发出来的?(4分)
小题2: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中的“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大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2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2分)
小题2:首联的下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分析2分,感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诗歌第一句应该译为滕王阁面对着大江与渚岸。这样自然可以看出“临”字的居高临下之势。居于其上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临江而视,可见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 引发出来的。这里试题的第二步是在考查诗歌意象的辨识。
小题2: 从诗歌的后两联诗句“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中可以看出诗人抒发的应该是对事物变化,古代风流繁华已去,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此题重在对第二句及七八句诗歌的分析。第二句应该是对已往的帝子的繁华热闹的想象描写,属于虚写中见事物繁华,意在与诗歌的最后两句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是同一时间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2)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衬(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势,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唧唧喳喳的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意对即可)
(2)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依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隐逸田园的乐趣。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衷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