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9:22:01
1、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yù,卖)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小题1:下列各项中虚词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B.吞二周而亡诸侯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然后以六合为家 斧斤以时入山林
D.斯天下之民归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2分)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人,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吕端传》
【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与:参预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少:多少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坚:坚强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寻:寻找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保安军奏获其母。?②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上戒君勿言于端乎?④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 ī, 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次于南隅?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 胡:重浊而模糊
D.聊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罢弈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曰:“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之如仇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曰:“然。”“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予以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于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①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誊。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②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底(zhǐ)至,到达。②貛(jué)然:猛然。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