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9:15:26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在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中,戈多的始终缺席使两个等待者的生活变得焦虑不安,但没有结果的等待也使他们获得了活下去的希望。
缺席就是不在场。缺席的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还可能是某种精神品质。在生活中,你可能就是一位缺席者,也可能是一个被缺席所牵涉的对象。对于缺席现象,你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观察和体验。
请以“缺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注意:1、题目自拟;2、角度自选;3、题材自定;4、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参考会考作文评分标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成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个实验:把跳蚤放进杯子里,它能轻易地跳出来。给杯子盖上一块玻璃后,一次又一次,跳蚤重重地撞上去。于是跳蚤变得聪明起来,开始调整跳跃的高度。一天后,去掉玻璃盖,跳蚤仍在原来的高度继续跳。一周以后,它仍没有跳出来。
[要求]请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字数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
现实生活中,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几次失败后,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取得成功,而是在心中人为地设置了一个高度,一个自认为无法逾越的高度,从而限制了潜能的发挥。本文可写成寓言、故事、新编、童话,亦可写成议论文。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示例作文一:育人以德
漫画中,那位小朋友左手拿“学习进步奖”,右脚用力踹门,口里大喊:爸妈,快开门,我得奖了。对于这位小朋友来说,得奖固然令人兴奋,但是为了让父母看到奖状而在楼道大呼小叫,甚至用脚踹门,这难免有违社会公德。
其实,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孩子,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育人要以书,但育人更要以德。
中国素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了许多教育大家。这些教育大家无一不把德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孔子的德贯穿在他育人的方方面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至今影响人们的行为,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为后人竖起了做人的标尺。明代王阳明的“内心反省”“致良知”警醒世人要时刻自省自律。这些思想固然有局限,但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着我们缺少的道德观念。
当我们拼命引起西学,建立起完整的现代科学教育体系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种专业性人才大量涌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越来越看到,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非但没有提高,甚至全面倒退。社会信任严重缺失,传统价值信仰体系几近崩溃。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老人碰瓷,有了“毒馒头”“毒胶囊”,有了“小悦悦事件”,有了更多的高级领导道德败坏违法乱纪。重建道德价值体系,加强德育,刻不容缓。
在国人道德素质大幅度下滑的同时,看一看其他国家,我们就会惊叹育人以德的巨大威力。
当突如其来的“911”袭击来临,世贸大厦顶部一片火海。消防人员往上冲,楼内员工往下跑,两者并未出现冲突。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国公民不管什么时候都时刻牢记上下楼梯靠右行。反观我们,远的不说就拿我们学校,哪次放学楼道不是拥挤不堪?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再看我们无比反感的东邻日本,每次地震来袭,国民领取救济时一定会安静的排队,绝对不会出现我们见怪不怪的哄抢。如果不是常年累月的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又怎能在灾难来临时如此有序?
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我们已经拥有相当强烈的自立自强精神,但是,我们的道德素质却不敢恭维。其实漫画中的那个小朋友何尝不是你我呢?
育人以书,育人更要以德。唯如此,中国少年才能真正的雄于地球,与国无疆!
示例作文二:教育不是各种奖
漫画中的小男孩背着大书包,带着红领巾,左手拿一张“学习进步奖”,右脚用力踹门,高呼“爸,妈快开门,我得奖啦”。
这位小朋友虽然带着红领巾,却不懂一点礼貌。更可悲的是,他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就懂得“奖”的重要性了。我们的教育难道是为了培养孩子拿各种奖项吗?
当然不是!可是,现实却是这样。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各种奖项的获得。为什么奥赛班屡禁不止,甚至愈禁愈旺?那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升学的渴求!家长送孩子上绘画班,书法班,钢琴班,舞蹈班,等等。不是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他们只关心孩子能拿什么奖,这些奖能成为什么大学的敲门砖!至于素质,那无关紧要。有奖有证书就有一切。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多少成人参加学习培训,其目的也不过是拿奖项,以便晋升职称或者捞取金钱。为了达到拿奖的目的,甚至不惜造假。这大大违背了学习的本质。要知道,奖项只是你学习之后的意外馈赠,决不能成为学习的目的。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外辗转游学十几年,学习范围十分广泛,成就极高,甚至会十多种外语。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不为奖项文凭而学。陈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难道不该让国内这些大小“方鸿渐”汗颜吗?
证书有什么用?证书是给外人看的,真正的内行人是不在乎这些的。有些奥林匹克竞赛得奖者坦言,他们获奖只是为了升学,至于以后会不会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那倒是次要的。获奖只是为了升学,这是在讥讽谁?不由的想起了李镇西老师。李老师曾说优不优秀无所谓,幸福就好。李老师所说的优秀,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成各种证书。因为他从来没有把所谓的证书当做自己工作的目标,所以他工作很快乐。当然也取得了哪些热衷于各种证书的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所以,优不优秀,得不得奖,这不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像漫画中的那位小男孩,绝对不应该把得奖状当做学习的目的夸耀的资本。
须知,得奖容易,学好不易,教育不是各种奖。
示例作文三:学习只是学习而已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拿文凭,为了得奖状,为了日后求职升迁,为了广宗耀祖?如果学习真的是为了这些,那么漫画中的小男孩的“狂妄”就不难理解了。这个小男孩明显是把奖状当做了向父母夸耀的资本,他学习的目的可想而知。
当然,小男孩如此狂妄不应该只责备他父母的教育,这是社会追名逐利风气在下一代身上的折射。问起学习的目的,还有几个人能回答出“学我不知,习我之缺”呢?学习只是学习而已,不应该赋予学习太多的目的。
学习就是学习,真正的学者绝对不会因此而飞扬跋扈。中国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留学欧美十几个国家,不为文凭只为求知,一生专注于治学。连傅斯年都自愧不如赞叹有加。也许陈寅恪先生一生没拿到几张文凭,没有获过什么国内外大奖,但是他却成了中国现代诗上当之无愧的大师。为什么?是因为他懂得学习只是学习而已,体悟大道,丰富精神,此外无他。
漫画中的小朋友,拿了个学习奖就嚣张得不知道天高地厚。小孩子也许我们会说不懂事,而成人如果这样,这只能让人觉得浅薄功利。须知成大事者必须专于本心,绝对不能为了名利而钻营奔波。莫言创作《生死疲劳》《蛙》时呕心沥血,彻夜难眠,但他绝对不是为了获什么奖而创作。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在获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也只是莞尔一笑而已。爱丽丝门罗,从家庭主妇而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女儿叫醒她通知她获奖时,她只是淡淡的说:“现在是该睡觉的时候。”这淡泊的背后不是对获奖的追求而是对文学的智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五次与诺奖擦肩而过,别人为他遗憾,他却说:“我的风景本就在写作之路上。”这些人尽管是从事的是写作,但这也是一种学习。他们的学习也仅仅是学习而已。
只有懂得学习最淳朴的意义时,知识才能真正变为智慧。可是,现在的学习往往被人们当做工作职位的跳板。为了评职称,连院士都敢造假,更何况那些硕士博士了。有一个“证姐”,大学四年只顾疯狂考证,目的是日后售出坐收成利。如此“学习”,还有几个真正的学者读书人?
所以,当我们为漫画中的小男孩嘘唏嗟叹时,何不反躬自问,我们又把学习当成了什么?也许不是为了被人夸奖的资本,因为我们面前还有更大的诱惑。
《逃离德黑兰》中说:“如果我们是为了听掌声,就进马戏团好了。”这是多么绝妙的讥讽。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是为了听掌声,为了获奖,为了文凭,那我们迟早会有痛苦和后悔的时候。须知,学习只是学习而已。
本题解析:
漫画作文其实也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是明白漫画的寓意。这则漫画的寓意很明显,揭露了我们当前教育只重分数不重品德的不良后果。
参考立意提示虽然给了三个角度:孩子角度,学习进步可喜可贺,用脚踹门则显品德低劣,重智更需重德;家庭角度,期盼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做人的教育更是根本;学校社会方面,评价孩子不应局限于学业分数,而应综合考量,尤其是品德评价。但是,这三个角度本质没有区别,都是要重视品德教育。
其实从小男孩的得意忘形入手可以写出较为深刻的作文。我们可以深思为什么一张非常容易得到的“学习进步奖”就让孩子兴奋到如此程度。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归结为德育的缺失。但是,又是什么导致我们德育的缺失呢?要知道,“德育缺失”也是“果”,“因”是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如果能想到这一层,就可以称得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可以称得上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了。
事实上,我们德育疲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教育的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证书论,唯文凭论,一句话就是我们太急功近利了。如果学生能从漫画表层寓意中追本溯源到这一层,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等立意。
立意提示:
(1)孩子角度:学习进步可喜可贺,用脚踹门则显品德低劣,重智更需重德。
(2)家庭角度:期盼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做人的教育更是根本。
(3)学校社会方面:评价孩子不应局限于学业分数,而应综合考量,尤其是品德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极地探险家,先后征服了南极北极。他获得了无数的勋章,但他失去了双腿--被极地的严寒冻伤的。到了晚年,一位记者问他:“你是为获得勋章感到自豪呢?还是为失去双腿感到后悔?老探险家闭上眼睛,沉默许久,才喃喃地说:“那洁白的极地荒原,多么令人神往!”
要求:①选准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家小小的速递公司,叫“风火轮”。投递员从城北赶到城东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为了保证非典时期的安全,他按照公司规定见客户时戴上了口罩;他双手捧起快件递到客户手中,“让您久等了,请把快件收好。”小小的“风火轮”公司之所以能争取到客户,就在于它成功地把握了细节。
请以“细节”为话题。上面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例文]
品茶细节
友人赠予父亲一罐“竹叶青”,说是好茶,乃茶中极品,并列举喝茶之好处种种,饮茶之乐趣种种。临走时,还留下一句感慨之言:居桃园,品奇茗,神仙也。长这么大,茶也喝了不少这神仙的感觉却还未曾体验过。一则无桃园可居,二来所饮之茶大概算不得香茗,于是不免动心,要尝尝这上等极品,虽不处桃园,达不到神仙的境界,起码也该算半个神仙了吧!
于是,择父母外出不在之日,将茶取出,欲一饮为快.喝之前,先观其色,嗅其味,想发现点儿与众不同之处,不想却大失所望。其色不及绿茶鲜泽悦目,淡淡草色而已;味不比花茶清香扑鼻,夹杂的满是阳光雨露的气息,象棋似有若无,不能尽兴。虽然如此,却也不至于打扫了我的雅兴,“好戏在后头”,这茶定是有其不同凡响之处,否则怎称得“好茶”。于是,小心谨慎地烧水、洗壶、冲泡,生怕哪一步出了错,离神仙又远上一步,忙了半天,终于成了手边的一杯热茶。茶水依旧是清色味淡,未见特殊——喝了再说,迫不及待地饮入一大口,顿觉舌头一阵发麻,一股热流直逼体内,如蛟龙出海,在五脏六腑内翻腾地好不难受,好一个神仙。明明是茶,怎地如此?不甘心!稍作调息,再一次捧起茶杯,饮入一小口,细细品位,茶水顺喉而下,滑入肺腑,余下的是淡雅的茶香,泌入五脏,弥漫全身,清淡持久,令人回味无穷。终于明白,神仙所享受,所追求的正是这一份清淡。世外桃源,此中香茗,不过都是为了“淡然”二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朋友中之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如细水长流。原来,人中极品也该是清淡自然的。然而,这却难了,淡泊名利,远离纷争,谈何容易!更何况,谁又愿意挣脱世俗,去追求什么淡然。所以羡慕神仙的多,却不见人间真的神仙。人,就是这么现实,太难超脱。何不让自己轻松些!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者,足矣!
做人如饮茶,还是清淡些的好。
[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哲思的散文。小作者以舒徐和缓的笔调具体的描述了自己“品茶”的过程,品得“泌入五脏,弥漫全身,清淡持久,回味无穷”,并能由此感悟人生,领悟“淡泊名利,远离纷争,挣脱世俗”的人生境界,清新超然,雅致非凡。
本题解析:写惯议论文的同学,往往不太注意从自身经历中去找材料;写记叙文的同学,往往不能将“细节”描述好。怎样求得创新突破呢?物察体情,就是将生活细节描写出来,并且能够写出“细节”的特点和对“细节”的感悟,在细节中融入情与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