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12-28 09:08: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墨城红月
宗璞
  ①一过兴安岭,觉得天气猛然一凉。车窗外不再是无边的青纱帐,先是些高高低低的灌木丛,再过去,就是均匀绿色。这就是呼伦贝尔草原么?直到看见那黑色的,又有些透明的河水,才恍然,确实又来到草原上了。
  ②不知为什么,这里的大大小小的河水都有那样一种黑色,它一点不浑浊,只显得有些冷,有些重。但它自己一点不觉得,只顾流着。草原上的中心城市海拉尔,意思是“墨城”。墨城(海拉尔)便在这样一条河旁。
  ③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的绿。
  ④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我便想,那一块天,一定很烫很烫。
  ⑤那云也奇怪。它仿佛不在天上,而在地上,应该说,就是在那天和地的交界上。像要往上飘,又像要往下落,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乌云密布,天阴沉沉的,滴得下水来。忽然间云在空中活动起来,大块大块地往天边滑去,太阳马上就光灿灿的,照得人睁不开眼。天也骤然升高了,就是飞,也难得上去了。那些云,都集中到一堆,落到天地的边缘上,好像是谁在那刷了一笔浓墨。想来那里一定会下大雨,让丰盛的草原畅饮一番。再等一会儿,这一“笔”勾销了,却又在天的另一边,添上了一笔。这看不见的笔挥来挥去,云层就汹涌而来,呼啸而去,忙个不停。
  ⑥一个傍晚,千变万化的落照已经过去了。只在天地间有一道明亮的红云,直从暮色中透过来。我站在桥上望着它,等它隐去,然而它竟不,只执拗地横在那里。等着等着,云层中忽然起了一团红光,像是个正燃烧的火球,滚了一阵,又倏地消失了。紧接着一个火球又是一个火球,都是那样闪着红光,滚滚而逝。
  ⑦过了几天,便是中秋节。我看天的兴趣也达到了顶峰。因为那月亮更是奇怪,它从草原的尽头升起时,简直大得吓人,足像个汽车轮子——当然比汽车轮子好看。它照着刚被黑夜笼罩的绿色草原,现出一种淡黄的颜色。周围有轻云缠绕,引人深思。行到中天,便全没了,胸中再存不住半点杂念。等到将落未落时,却又变成朱红的颜色,在碧沉沉的天空里,红色那样含蓄,那样润泽。记得听人唱过一个民歌,其中有“脸上的红月亮”的句子,觉得奇怪,月亮哪有红的呢,最多是黄的。在这里,知道了月亮真有红的,而且是这样的红,那红色是活泼的,流动的,仿佛它正在红着……
  ⑧曾和几位考古专家一同步月,他们用洞察过去的眼光看出这月光下的旷野应该是古战场。这一带民族复杂,地居险要,一向是争战的场所,然而那确都已成了过去。草原,在民族大家庭里劳动着,成长着。在桥头,又看见那老牧民,还是牵着那肥壮的马,大步走着。我们像老相识似的攀谈了很久。他小声告诉我:“咱盟里今年的牲畜,比去年增加了几十万头。”我看着他,高兴而又惊异。他,这个满面风霜的老人,关心的是整个草原的兴旺。扭转乾坤的不就是他,许许多多的他吗?
  ⑨月光照着他骑马向草原上驰去,我也没问他家住在哪儿。月亮会知道的吧?她默默地照了几千年几万年了。她知道今天的考古专家们将来也会被别人考古,而她也知道这个时代的人在怎样的创造历史。
  ⑩我久久不能入睡。推开窗户,等着看那碧天红月的奇景。草原是多么辽阔,天空是多么明净,墨城是多么美好,便连月亮,也是红的啊!(选自宗璞《风庐散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
1.文章第①至③自然段写出了草原怎样的环境特点?第④到⑥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绘“天”和“云”又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看着他,高兴而又惊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景细腻生动,匠心独运。请简要赏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宗璞曾说“一篇好文章,我以为需要三个条件,即真情、洞见、美言。”请联系全文,对本文体现出的“真情”、“洞见”、“美言”三个方面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草原碧绿开阔,河水黑色透明。
  (2)①生动地展现草原的自然景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②进一步烘托“红月”景象的奇美;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后文“红月”的兴趣。
2.“高兴”是因为作者从老牧民的话语中感受到了草原牧业的兴旺发展,感受到了牧区人民的满足和幸福;“惊异”是因为作者突然间认识到了这位普通的老牧民的精神境界,同时认识到正是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在扭转着乾坤、创造着历史。(意对即可)
3.(1)合理安排写景顺序。作者以时空的变换为序,从黄昏写到月的将落未落,从草原、河水到天、云、月,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全面展示草原景色的美丽;
  (2)运用比喻、比拟的写法,生动真切地描绘出了草原的碧绿、河水的流动、天空的变化、云彩的奇怪、月光的纯明。
  (3)运用对比、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手法,突出了描写主体,使景物灵动而富有情趣。(意对即可)
4.(1)“真情”,本文通过描写草原美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对草原人民和祖国美好明天的真情颂扬;
  (2)“洞见”,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的层面,而是涉及到了历史和民族的关系,并且站在了人民的创造历史的高度来写,立意高远;
  (3)“美言”,本文语言典雅、严谨、简约(举一例说明),而又清醇、自然、含蓄(举一例说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5分)
①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或写动态,描绘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起作用。
②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E,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黑格尔在他的《美学》里也经常提到。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③其次二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与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有些本是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体现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有的独特地位。
④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除聋子和哑巴以外,任何人都会说话,都会运用语言。有些人话说得好些,有些人话说得差些,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产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的艺术叫做“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美学绝大部分是诗学和修辞学,专论其它艺术的美学著作是寥寥可数的。我国的情况也颇类似,历来盛行的是文论、诗论、诗话和词话,中国美学资料大部分也要从这类著作里找。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例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之类的口口著作,《左传》、《史记》、《汉书》之类的□□著作,《水经注》、《本草纲目》、《齐民要术》之类的口口著作乃至某些游记、杂记、书简之类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过去对此曾有争议。有人认为西方人把文学限为诗歌、戏剧、小说几种大类型比较科学,其实那些人根本不了解西方文学界情况,如果他们翻看一下英国的《万人丛书》或牛津《古典丛书》的目录,或是一部较好的文学史,就会知道西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范围看得很广的。
5、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这个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划线句子“过去对此曾有争议”中的“此”是指 _________?
6、第③段空格中应填上的成语_________ 源于孟郊的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
7、第③段中“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这是______
A.黑格尔
B.克罗齐
C.莱辛
D.本文作者)的观点,“基本共同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就第①段的文意来看,属于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还有很多种,除本文所列举的,再各举一例:空间艺术:______;时间艺术:______。
9、本文第④段的中心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5、其它艺术的媒介都是感性的,而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它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对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
6、藕断丝连。?
7、D各种艺术都要有诗意。
8、雕刻(建筑);舞蹈(音乐、电影)
9、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这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一个浅而易见的原


本题解析:5.概括总结本段的文字信息。
6.根据后面的诗句解答。
7.从第①段中提取信息归纳。
8. 从第④段中提取信息归纳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袋面
宋嫂把自行车停在批发点的门口,轻轻敲了敲办公室的门。
老板推开门,似曾相识地打量着宋嫂说:“你以前来过的吧?我好象见过你。”
宋嫂一恭身,面上带着应承的笑说:“是的是的,每天都来的。只是您不是每天来,只周末才看到您。我每次都跟一位太太买。”
“哦!那是我太太。要什么货?”
“面。做面条的面。”
“上次给你多少钱?”
“十六块。”
“阿强,从库里拿一袋百龄麦面,十六块!”老板转身招呼伙计。
宋嫂有些心虚。其实上次跟老板娘拿面的时候是十七块一袋,原因是她只拿一袋25公斤装的。而她亲耳听到老板娘跟另一个买面的人说“十六块”,她当时问,都是买面的,为什么人家十六我十七?老板娘斜着眼上下打量宋嫂,一副看透的模样,脸都不带笑地说:“人家一买一卡车,你才一袋,也想那个价?”宋嫂看看自己脚下的男式凉鞋,再看看自己不合身的粗布牛仔短裤,还有上次登山居委会免费发的套头汗衫,上面写着:“生命在于运动”,有点抬不起头。都是买主,都是付钱买东西,人家可以趾高气昂,怎么自己象短了人家几个钱一样?宋嫂没多争辩,拎了一袋比别人贵一块的面抬上自行车,走了。
这是最近宋嫂的新谋生路子,自打丈夫患了肾炎,宋嫂就每天在为家里吃什么犯愁。医药费自是不必讲,反正付一半欠一半,越欠越多。宋嫂在琢磨这些事情的时候,手是不停的,把面袋剪开从里面舀出一面盆,浅浅的样子,然后放在一个新塑料袋里,用封口机封上口,这就是一公斤,上面再贴上1块2的标签。一小袋一小袋整理好,分送到附近几家小店去卖,饭钱就有了。剩下的时间,宋嫂再帮人打扫卫生,看看小孩,房租也有了,药钱也有一点点。
今天这个周末运气很不好,出去的时候天就阴沉沉的,待到把面运出批发店,天竟密密地下起雨来。宋嫂得赶紧回家,不然一耽搁,约好去做的清洁就要耽误了。才走了没两步,雨从肉丝丝样开始变成黄豆样了,再没两步,刚穿一条街,就已经成了小石头从天砸下。天上就是下刀子,宋嫂都不怕,不就是个死吗?活着与死相比,指不定哪个更强。可宋嫂一回头看车后坐上的面粉袋子,心就毛了,人也慌了,头也疼了。本来看着挺刮得象毛料西装一样的牛皮纸袋,见一点雨滴就跟抹了摩丝的头发一样瘪下去一块,不多一会儿,感觉已经渗透了袋子,滴到面粉里去了。
“哎呀呀!我的面!哎呀呀!我的十六块!人真不能贪小便宜!才短人家一块,老天就要报应我的整袋面啊!”
宋嫂嘴里念念碎地边四下看看哪里可以躲雨,边跟蚱蜢一样不断冲天磕小头,恭身不停,请老天看在她一时贪念的份上,饶了这袋面吧!
不远处是一座庙宇。这个庙是宋嫂很笃信的,每天下班上班,只要路过,便对着庙门拜一拜,并不求什么,只说,菩萨你知道我苦就好,我想什么你都知道。
宋嫂本不想麻烦庙神的,只站在门口很有气势的飞檐站一站,躲一躲。宋嫂将自行车屁股放到飞檐的正底下,人倒是任雨淋。可雨好象不辨方向的,四面八方都过来,面袋还在继续潮下去。宋嫂只好把车往庙的走廊里推。
都快到走廊跟前了,一个看庙的男人,光着膀子啃着鸡脚爪,从庙堂里探出头来冲宋嫂使劲挥手,意思要赶她走。
“我避避雨啊!我马上就走!你看我这面……”
男人压根不听宋嫂的解释,不断挥手。
一跺脚,宋嫂转身冲进雨里。“这也算是菩萨,这也算是佛,这也算是庙!还不如街边的咖啡店老板!什么庙啊佛啊神仙啊!那都是保佑有钱人的!看我哪天发达了,扔几张大票子进门,你还不让我躲雨?!”宋嫂心里想,并打算从此不信神仙了,有钱不用信,神仙来找你,没钱求爹爹告奶奶见人一拜只怕没人肯受。
宋嫂好不容易将面袋推到附近一个车站的候车棚下面,先小心将车停稳,再用手仔细抹去面袋表面的水迹。宋嫂浑身上下没一块干的地方,但凡有一块,宋嫂都能拿过来擦擦面袋,看着沿着袋子拐角滴滴答答往下流的水,宋嫂的心都要碎了。
这雨是不打算停了,宋嫂在车棚下等了十几分钟,也就十几分钟吧,感觉象一个世纪一样漫长。人的时间,怎么可以这样什么都不干地耗费掉?有这段时间在家里,已经把面都分完了。有这段时间在厕所,已经刷完所有的地和洗手台了。有这段时间在车上呆着,都能眯一小觉养足精神干下一趟活儿了!而现在!就现在,守着个潮面袋,什么都不干,一分钱都不赚,白白浪费!
雨看着不那么密的时候,宋嫂毅然决然地踏进水里,快步奔回家。不能等了,一等,所有的后面的活儿都迟了!
宋嫂手推着面袋一路小跑地往家赶。
就在楼下的时候,已经到了楼下了,宋嫂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她不想绕远路从自行车道的斜坡进门廊,反正就三级台阶,把车扛上去,少淋点水。宋嫂一手推车头,一手搬车屁股使劲往台阶上窜。
车头轻,车屁股重,车就这么倒翻过来,车把打中宋嫂的眼角,眼前突然就血花飞溅,鲜红的血水如彩色的雨水般喷落在宋嫂的身上,在一片艳红中,宋嫂看见面袋子从车上翻出去,从台阶上滚下来,在浑浊的阴沟边晃了三晃,然后骤然间断裂成两段。
雪白的面粉象初夏的柳絮一样漫天飞散。那一刻,宋嫂静静站在雨里,头脑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闪过:最好看的烟花,应该是面粉象瀑布一样飘洒。(有删节)
小题1:小说波澜起伏,请概括出小说的三处情节转折点。(3分)
小题2: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的宋嫂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3:阅读文章,完成下面两道题。(5分)
(1)探析“而现在!就现在,守着个潮面袋,什么都不干,一分钱都不赚,白白浪费!”这句话的含义。(3分)
(2)“只有一个念头闪过:最好看的烟花,应该是面粉象瀑布一样飘洒。”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答案不超过6个字)(2分)
小题4:小说为什么设置宋嫂到庙宇避雨这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三处:买面粉下雨;庙宇避雨被赶;快到家面粉全撒。(每点1分)
小题2:生活贫寒(属于底层人物),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精打细算,屡遭打击。(每点1分,四点即给满分)
小题3:(1)宋嫂对于浪费时间躲雨极为心疼。(1分)说明生活带给她巨大的压力(1分)表现她的焦急的心理。(1分)(2)对现实的无奈(绝望)(2分)
小题4:宋嫂对庙宇的笃信与守庙人把宋嫂赶走形成反讽,守庙人一边守庙一边啃鸡爪形成第二重反讽。(2分)突出了表现了宋嫂的困境,以及面对这个困境的无助。(2分)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情节的概括的题目,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变换。
小题2: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小题3:这是一道心理描写分析的题目,答题时,结合上下文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探究他们内心的感受,一定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
小题4: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此题是一道情节的作用的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小说主旨的凸显以及情节的推进进行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①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②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③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鸟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④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⑤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⑥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参考答案:1.C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论文雅
孙克强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小题2: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辞彩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从文章找到与“文雅”概念相关的语段,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与原文内容关系“文雅”的表述进行辨识,再做判断取舍。B“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所以选B。
小题2:此题要从文章中关于雅俗关系中进行辨析,可参考文章第四第五段进行仔细分辨,做出判断取舍。 A“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B“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的说发错,“以俗为雅”是“雅俗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易位”的典型例证;D应为“以俗为雅”的作品中“俗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品读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出判断。A“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错,原文为“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B “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说发错,原文为“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C不构成因果,古代文学家“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无中生有。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