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12-28 08:58: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武昌阻风
唐五代·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历来为后人所赞赏,试分析其妙处。(4分)
(2)有人说诗歌的三四句与一二句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些相悖,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试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此句中诗人将归家的愁思比作东去的流水,“满”字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眼前之景,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那种浓郁的思家之意。
(2)不同意。诗中一二句抒发的是诗人旅居他乡的思归之情,三四句写诗人去江边赏花看景,其目的正是为了排遣自己阻滞武冒所引起的乡思和愁情。说看飞花忘却归思,这是正话反说,恰恰是对一二句所要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种强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题?画
李唐①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小题1: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略


本题解析:
小题1: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B?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小题2:评分要点: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潆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小题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孤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小题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此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竟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添心中伤愁。


本题解析:
【小题1】“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①根据题目推断,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不超过5个字)?②根据诗歌内容归纳,作者写出了初夏天气的什么特点(不超过5个字)?(2分,每问1分)
(2)①诗歌主要靠创造意象来表情达意,这首诗创造了哪些意象?②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作者选择“柳絮”和“葵花”这两个很有特征的形象是有寓意的,根据它们的特征想想它们各喻指什么?(4分,①②问各1分,③问2分)
答:①?
?
③“柳絮”喻指?
“葵花”喻指?


参考答案:(1)①旅居他乡(或“作客他乡”或“离开京城”或“旅居洛阳”或“退居洛阳”皆可)②雨霁清朗(或“雨后清新”或“雨后晴暖”或“雨后清朗”或“雨后清和”皆可)
(2)①雨、日、南山、柳絮、葵花等。②对比、借物抒情(或者“暗喻”)。③(用随风飘扬的“柳絮”喻指)那些随风转舵的小人(或“与他政见不同的王安石”),(用永远向日的“葵花”喻指)忠臣(或“对君王一片忠心的自己”)。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小题1】说说第一首诗结句的妙处。(3分)
【小题2】请简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3分)
【小题3】清代吴乔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就有“实做”和“虚做”的不同。请结合两首诗作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不用陈述语气,而以设问作结,一唱三叹,意味无穷。(1分)此句问得何等伤心、苦涩!溪月梨花即便再美,已不属于“我”了,充分表现出游子归程无计的苦闷忧思。(2分)或答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以酸苦的问句从“无情翻出有情”。(2分)
【小题2】同:两诗都表达了落第后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愁苦。(1分)异:常建的《落第长安》更多的表达出落第后的沮丧和羞愧,视野狭窄,境界狭小。(1分)而无名氏的《杂诗》只将思乡之情抒写得深情动人,含蓄蕴藉。(1分)
【小题3】《落地长安》属实做。使人感到诗人的心情主要集中于落第的沮丧,而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够。(2分)《杂诗》则避开了切实具体的事情,而把篇幅让给故乡空灵美景的刻画,将故园之思表现得更深更细更普遍更富于感染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共鸣。(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道题目是考查诗歌结句的妙处。诗歌的结句会有如下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设问、用典、修辞等等。知道技巧之后,紧跟着联系诗句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联系上一句“一树梨花一溪月”,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小潺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